發表日期 3/3/2022, 11:03:42 AM
古代權力爭鬥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執掌大權的人,生前激烈角逐,死後有時也不得安寜,清王朝的多爾袞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
順治七年(1650年)鼕,多爾袞到古北口外狩獵,從馬上摔下來,不到一個月,便死於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年三十九歲。多爾袞去世後,被順治帝追封為“清成宗”,喪禮依帝禮,謚為“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極其榮耀,可是,就在他去世兩個月後,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順治帝便剝奪瞭多爾袞的封號,掘墓毀屍。
順治帝對多爾袞的態度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突然來瞭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追封多爾袞為皇帝變成瞭對其掘墓毀屍,這是為什麼呢?
多爾袞是清王朝的大功臣,他被追封為“清成宗”是完全有資格的,他的戰功和政績巨大曆史功績,不遜於清王朝的多數皇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昭雪,恢復其睿親王封號,評價其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這樣的評價,是比較恰當的。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第二子。他齣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寜省新賓縣老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四歲的多爾袞被封貝勒,此後,便開始瞭他非凡的軍事曆程。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齣徵,徵討濛古察哈爾部,因為其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去收降濛古林丹汗之子額哲時,獲得瞭元朝傳國玉璽,上有“製誥之寶”四個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多爾袞因巨大戰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同年十二月,多爾袞隨其父皇太極親徵李朝,參與“丙子之役”,攻剋江華島,俘虜
李朝
國王傢屬,在徵朝時戰功顯赫。崇德六年(1641年)至
德
七年(1642年),多爾袞迎來瞭他軍事生涯的頂峰狀態,他在與明軍激戰的“鬆錦大戰”中,擊敗瞭明朝名將洪承疇,立下卓越戰功,成瞭皇太極屬下最能徵善戰的軍事統帥。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就實力而言,順治帝的皇位是多爾袞讓給他的。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率領清軍接受吳三桂投降,揮師入關,並擊敗瞭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率兵進入北京。清軍入主中原,多爾袞居首功。順治帝繼位之後,多爾袞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愛新覺羅・多爾袞
多爾袞的卓越功績主要錶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多爾袞戰功顯赫,是清王朝的一位年輕的常勝將軍,他是擊敗明軍最傑齣的戰將。
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年僅十六歲的多爾袞跟隨他哥哥皇太極進軍濛古察哈爾部,多爾袞大破敵人於敖穆楞,戰功顯著,被皇太極賜給於“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稱號。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年),多爾袞跟從皇太極從龍井關突入明朝邊塞,與貝勒莽古爾泰等聯手,攻下漢兒莊,直逼通州, 威懾北京,並在廣渠門外大敗明朝將領袁崇煥、祖大壽的援兵,又在薊州殲滅明朝山海關的援兵。
天聰五年(明崇禎四年,1631年),執掌清朝的吏部,並率兵攻剋大淩河,明將祖大壽與多爾袞約定獻齣錦州投降,十月二十九日夜,多爾袞與貝勒阿巴泰等率領四韆兵馬,與祖大壽所率的舊部三百五十人佯敗,引錦州明軍來追,多爾袞等迴兵反擊,大敗錦州明軍。
天聰七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皇太極詢問大臣們,在明朝、
李朝
和察哈爾中選擇一個作為一個作為優先進攻的方嚮,多爾袞力主以徵伐明朝為優先。他認為,徵明可以動搖明朝的統治根基,並朝著奪取全國政權的目進發,因而,他建議皇太極每年整頓兵馬,乘榖熟糧足時進攻明境,並令圍睏北京的清軍截斷明軍對北京的援助。多爾袞的建議被皇太極所采納。隨後,清軍繞過瞭明軍鎮守的山海關,越過長城,進入明朝,打擊明軍。
林丹巴圖爾
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精兵萬人,威逼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清軍進攻順利,多爾袞招降瞭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和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多爾袞從林丹汗處得到元朝的傳國玉璽,上麵刻有“製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這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群臣趁機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
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正月初一,多爾袞首率諸貝勒於新年慶賀大典時,嚮皇太極行禮;當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號大清。多爾袞因功勞很大而被封為和碩睿親王,這一年他二十四歲。
隨後,阿濟格等率清軍入明境徵伐明軍,多爾袞與多鐸一起率兵攻擊山海關,以牽製明軍,這助阿濟格獲勝。
當年十二月,皇太極親徵
李朝
,多爾袞隨同,清軍發動瞭“丙子之役”。第二年正月,多爾袞率兵攻江華島,俘虜瞭
李朝
國王的傢屬,他規定逮捕敵兵,但不許殺戮。四月,多爾袞將朝鮮人質,包括昭顯世子李??夫婦和鳳林大君李�B夫婦及傢屬等,押送至盛京。
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睿親王多爾袞被皇太極任命為“奉命大將軍”,率兵南徵明朝,這一次南徵,清軍分兵兩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率左翼軍從牆子嶺、董傢口入關,攻入山西,破濟南,殺瞭明朝宣大總督盧象升,而後北掠天津、遷安,齣青山關後返迴遼東;另一路是多爾袞親率的明軍精銳,進攻明軍守在邊境的部隊。
洪承疇
崇德六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多爾袞與明軍展開瞭著名的“鬆錦之戰”,這是一次關鍵的決戰,清軍以多爾袞、濟爾哈朗為領軍統帥,皇太極親自領兵為後援。起先,明軍統帥洪承疇堅守城池待援,但因接連接到朝廷的催戰詔書,不得不率軍齣戰,結果,兩軍在決戰中,明軍炮隊被突破,最終慘敗,鬆山城被攻破,洪承疇鬆山被俘,之後,降瞭清軍;明軍另一將領祖大壽隨後也獻錦州城,投降清軍。鬆錦決戰使多爾袞名聲大振,而明朝在山海關以東隻剩下寜遠一城。明朝大勢已去。
其次,多爾袞擁立年少的福臨即位,既避免瞭清朝皇室因爭奪皇位而內耗,同時又使他以攝政王身份掌控朝權。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寜宮,因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嗣子。朝中齣現瞭繼位之爭。
當時,繼位的爭奪主要是在豪格和多爾袞之間展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皇太極生前執掌的兩黃旗旗下的大臣都希望由豪格繼位,以此來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而且,這些大臣認為,豪格軍功顯著,纔能較高,而且,資格老,他於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時就被封為肅親王,長期執掌戶部,有管理經驗。有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持,豪格的競爭力是很強大的。
而多爾袞卻是豪格非常強的一個競爭對手,多爾袞有三個優勢:一是戰功顯赫,有文韜武略,長期領兵作戰,旗下戰將都非常勇猛,特彆是他的兩個兄弟,長期掌兵,實力很強;二是多爾袞兄弟掌握著兩白旗,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爾袞;三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經常與多爾袞一起徵戰,關係不一般,在暗中是傾嚮於支持多爾袞的。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力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
愛新覺羅・豪格
如此一來,多爾袞與豪格兩派勢均力敵,競爭十分激烈,多爾袞雖然比豪格更強勢,但是,他也拿不準有把握獲勝,豪格擁有兩紅和正藍三旗,而掌握兩紅旗的代善其勢力雖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以代善的資曆和經驗,仍在兩派的競爭中起重要作用,他的態度不明;鑲藍旗主濟爾哈朗雖傾嚮於多爾袞,但在關鍵時刻,不一定是堅定派,所以,多爾袞在兩黃旗、正藍旗反對他,兩紅旗態度不明,鑲藍旗不堅定的情況下,以兩白旗的力量以豪格競爭,勝負難料。
八月十四日,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一起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爭執不下,對於由誰來繼位的問題確定不下來。
隨後,多爾袞決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來繼帝位。多爾袞如此決定一是為瞭避免皇室當時不可調和的內鬥,避免損耗清廷的整體力量,以便能保存實力,盡快入關,入主中原;二是有他自己策略上的考慮,推舉年少的福臨繼位,這即能使他能掌控攝政大權,同時,又能讓他有一定時間來蓄積力量,除掉朝中的勁敵豪格。對此,多爾袞是以進為退,公私兼顧,一舉多得。雖然暫時不能當皇帝,卻能行駛皇帝般的權力。
於是,由禮親王代善等領頭,奉福臨登位,各王、貝勒、大臣等,共同誓書,昭告天地,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改元順治。爾袞妥善地處理瞭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而他自己也嚮權力的頂峰邁進瞭一大步。此後,郡王阿達禮、貝子碩曾��勸多爾袞自立為帝,但卻被多爾袞殺瞭,可是,後來,多爾袞卻又肅清瞭豪格及其下屬,鞏固他的攝政王統治體製。在當時的形勢下,多爾袞父福臨即位,當是最佳方案,這既避免瞭八旗內亂,又能使他掌控朝權,這體現瞭多爾袞的政治遠見和高深的謀略。
再次,率清軍入關,定鼎燕京,是清廷入主中原的實際掌權者。
李自成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當順治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給他大將軍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之時,明王朝已經風雨飄零瞭,當時,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著農民起義軍攻剋瞭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今景山)的柳樹上,明王朝宣告覆滅。四月初四,吳三桂在山海關嚮清兵求援,為的是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此時清軍在軍事上的主要對手變成瞭李自成。
關於如何對付李自成,如何進取中原,當時的內院大學士範文程上書多爾袞,提齣瞭他的兩條建議:一是認為清朝與明朝爭,實際上是與李自成的“流寇”爭,他認為時機到瞭,應該積極齣兵進取中原;二是認為主張改變之前的屠戮搶掠政策,強調要招攬民心。他認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所以,應“嚴禁軍卒,鞦毫無犯”,在戰術上要重視招攬民心。
多爾袞是有遠見有智謀的軍事統帥,他覺得範文程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立即采納瞭他的建議。多爾袞答應瞭吳三桂請求援兵的要求。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後,得知吳三桂有投靠清軍的意圖,感到事態嚴峻,他立即率軍嚮山海關進發,但他還想著能招降吳三桂,因而進軍緩慢,李自成於十九日前後兵臨關下。但吳三桂已經獲得瞭清軍給予援兵的許諾。多爾袞看到瞭吳三桂給他的信函中所錶示的是若清軍支援,“將裂土以酬”,這透露齣吳三桂降清的態度含糊,於是,他做齣瞭相應的應對措施,一方麵,他召集大臣商議,讓大臣們獻言獻策的機會,另一方麵他令人迴盛京調兵,以此來放緩進軍速度,其目的是逼迫吳三桂在農民起義軍的威逼下,盡快降清。果然不齣多爾袞所料,吳三桂撐不住瞭,答應多爾袞的要求,決定開關迎清軍入關。
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率領的明軍殘餘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山海關決戰,多爾袞率兵抵達,但他不急於投入戰鬥,而是等李自成將攻下東西羅城和北翼城時,在吳三桂的再三求援之下,他纔發兵助吳三桂打擊農民起義軍,此時,吳三桂與李自成雙方已實力大損,在八旗子弟的衝擊下,李自成戰敗,山海關被清軍占領,農民軍退迴北京。
範文程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瞭登基大典,但是,此時李自成已經感到,清軍入關後,他無法再守住北京瞭,於是,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至郊外祭天為名,撤離瞭北京。五月初二,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城。清軍入城之後,多爾袞依照當時範文程的建議,下令嚴禁燒殺搶掠,並停止強迫剃發。多爾袞還特意為明崇禎帝硃由檢舉行喪禮。多爾袞此舉嚮外界錶明,清王朝是承認明朝皇帝的,是繼承者而非對抗者,使明滅亡的是李自成,這既能博取漢族士紳的好感,又能把明朝舊臣的矛頭轉嚮農民起義軍。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九月,福臨小皇帝被清宗室和眾大臣迎到瞭北京。清廷遷都北京意義重大,這不僅便於統一中原,雄霸九州,而且,能取代明廷成為中原的新一朝的統治者。
福臨進駐北京之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至此,多爾袞的權位淩駕於諸王之上。此外,他還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加賜多爾袞冊寶、上飾十三顆東珠的黑狐冠一頂、黑狐裘一襲,金銀、馬駝等。十月初一,順治帝在皇極門(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嚮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瞭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0多年的統治。
順治帝“善變”不僅僅是因為泄憤和報復,而更主要的是因為強化皇權的需要
可是,就在清廷定都六年之後,多爾袞突然遇到瞭厄運。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他的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後”,�y享太廟。十一月,多爾袞到古北口外去狩獵,在狩獵時突然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便薨於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順治帝得知多爾袞突然去世,十分悲痛,他率王眾大臣著縞服於東直門外五裏迎多爾袞的靈柩。紫禁城後,順治帝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舉辦。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順治帝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後,�y享太廟。多爾袞無子,順治帝賜豫親王多鐸的第五子多爾襲親王位,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剋薩哈為議政大臣。
愛新覺羅・福臨
但是,就在多爾袞死後的兩個月左右,順治帝開始對多爾袞進行保護和清算。多爾袞死後,朝中政敵便開始齣手,籌謀為被多爾袞除掉的大臣翻案,一些朝臣聯閤起來,揭發多爾袞的各種罪行,包括其大逆之罪。
翻案計劃的第一步,是先定首先議瞭多爾袞之胞兄阿濟格的罪,接著,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並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剋達、傑書、羅可鐸等人的官職。而執掌兩白旗的蘇剋薩哈等見朝中風氣變瞭,也開始倒戈。因而,兩白旗掌控不瞭朝局,朝中形勢急轉直下。而此前多爾袞的親信羅什、額剋蘇、鰲拜等曾利用多爾袞的葬事大做文章,得罪瞭朝臣,也觸犯瞭皇帝,羅什等五人因而被逮捕入獄,之後,順治帝根據朝臣的上告,正式宣布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剝奪其一切封典,並掘墓毀屍。朝中多爾袞一黨,如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也被處置。
順治帝乘機清除瞭多爾袞多年在朝中的所有勢力,在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內,並執掌瞭朝中大權,乾綱獨斷。順治帝對多爾袞的清算,雖然有之前被多爾袞壓製,長期不滿,因此藉此來泄憤的緣由,但是,更多的是強化皇權的需要。對多爾袞的清算,並非是為瞭否定多爾袞的巨大功績,而是為瞭奪迴皇權。
順治帝隻有清算多爾袞,纔能除去多爾袞在朝中的政治勢力,並提升由皇帝掌控的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勢力,逼蘇剋薩哈執掌的兩白旗倒戈,使福臨能徹底掌控朝中大權。此後,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等也曾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勛,說得很有道理,但濟爾哈朗等為瞭維護皇權,大肆訓斥彭長庚、許爾安等,順治帝下令,將他們流放寜古塔充軍。這足見福臨當時清算多爾袞是強化皇權的需要,不容許大臣再頌揚多爾袞。
當然,多爾袞的巨大功績是掩蓋不瞭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他發布詔令,為多爾袞修復墳塋,恢復其封號,“追謚曰忠,補入玉牒”,多爾袞雖沒有能恢復皇帝名稱,但仍保留其睿親王的封號。
多爾袞被掘墓毀屍,也是與他的專權專斷、排除異己和霸道專製有密切關係
清廷遷都北京之後,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被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後,其獨斷專權的治政作風越來越嚴重。比如,朝中重大的禮儀活動,圍獵、齣師時等,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而當活動結束後,要送多爾袞至攝政王府邸門口。再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之後,要立即去朝賀多爾袞。還有,日常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其他諸王則需在午門外下轎。另外,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而一般的親王隻能用15種,這在使用禮儀方麵,與皇帝平起平坐瞭。
愛新覺羅・福臨
多爾袞的這些舉動執意在宣示他於朝中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有,在對軍國大事的決策上,多爾袞皆是代替順治帝做決策,而順治帝隻是象徵性地看看草擬的聖旨,很少改動,有時,多爾袞根本就不將決策的議案告訴順治帝,自行決定,順治帝雖然對他的專權之舉極少提齣異議,但在內心深處是很不滿的,比較,順治帝是一個好勝心很強、執著堅定的皇帝。
此外,清廷入關以後,一方麵是帶進瞭滿清的舊官員以及入關前降清的一些官員如範文程、洪承疇等,另一方麵就是使用明朝的舊官吏,而明末黨爭的積弊在清初政局中仍有所保留,如此一來,在清初的朝局中,有滿洲貴族權貴,也有早期降清的漢臣,還有明末黨爭不同派係的官員,其矛盾非常復雜。順治二年(1645年),發生瞭彈劾“馮銓案”,形成南北黨爭,當年七月,浙江道禦史吳達上疏彈劾閹黨餘孽,矛頭直指馮銓及其黨羽孫之獬等,高層漢臣中的洪承疇、金之俊等是南方人,暗中排斥馮銓,但是,多爾袞卻從他代錶滿清貴族專製集權考慮,認為馮銓等盡心效忠於滿洲貴族,從而不對其進行處罰,反而支持馮銓一派,在朝中公開申斥瞭龔鼎孳等,多爾袞的目的很明顯是為瞭“以漢治漢”,加強他的專權統治。
很有甚者,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以順治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不方便於每次調兵都要奏請鈐印,於是,他要求皇帝將璽印移到他自己府中,理由是方便於應對戰事。收藏備用。順治四年(1647年)之後,多爾袞不再嚮順治帝行禮。到瞭順治五年(1648年)末,多爾袞嚮帝位又前進瞭一步,他變成瞭“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多爾袞不僅在掌權方麵,堪比皇帝,而且,在禮儀方麵,也與皇帝看齊瞭。在處理朝政政務方麵,多爾袞不再對皇帝有謙恭請示之舉,常未奉皇帝旨意而自行稱詔下旨。
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
多爾袞這專權擅政、強權霸道的治政作風,不僅讓滿清權臣和朝中眾臣不滿,而且也讓順治帝內心感到壓抑、不滿和憤怒,加上他福臨登基前與豪格的激烈爭鬥而得罪瞭兩黃旗等皇室權貴,此外,他越來越對福臨不尊重,處處錶現齣僭越舉動,這也讓孝莊太後和滿族老臣相當不滿,於是,在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清算多爾袞便得到瞭皇室權貴和朝中很多重臣的支持,因而,多爾袞被削去爵位、封號,掘墓毀屍,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瞭。
從這一角度看,不是順治帝“善變”,而是多爾袞自己招來的禍害,是專權擅政、強權霸道的必然結果。
《清世祖實錄》評價多爾袞說:“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升,不閤伊者濫降,以至僭妄悖理之處,不可枚舉。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這指齣瞭多爾袞的霸權僭越行為。
而《清史稿》的評價稍微緩和一些:“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歿後其屬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功勞未可盡泯。今其塋域榛蕪,後嗣廢絕殊堪憫惻。交內務府派人員修葺,並令近支王公按時祭掃。”
多爾袞生前的顯赫政績以及專權和榮耀值得注意,而他死後被清算,被掘墓毀屍,值得後世政治傢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