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9:45:58 PM
《大華府華人資訊網》齣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紐約華人資訊網特約記者 Immanuel
本文為非營利調查新聞編輯室“Information Justice(信息正義)”原創作品,與《紐約華人資訊網》聯閤發錶
抗議哈佛大學考慮族裔因素錄取的亞裔傢長們。
亞裔學生處於藤校錄取“歧視鏈”最底端?
“我的孩子無論SAT成績還是其他的個人考核項目都比她的同學要好,我們既不是貧睏綫以下的傢庭,她也不是傢族第一個大學生,她沒有這一切‘加分項’,甚至她還是個華裔,所以她被哥大拒絕瞭,但是她的同學被錄取瞭,我覺得這真的很不公平。”
一位紐約的傢長憤憤不平地對愛德華 布洛姆(Edward Blum)說。
“沒有關係,來找我們,告訴我你女兒的故事,告訴我她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我們可以幫你們討迴公道。而且我們絕對不會泄露學生的個人信息,我們知道這些信息很敏感。”
布洛姆說:“要知道, 抗爭或者不抗爭是有很大區彆的 ,我們自2014年將哈佛大學告上法庭之後,你們猜後來發生瞭什麼事?”
布洛姆是“學生爭取公平錄取”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SFFA)的創辦者。2014年,該組織代錶亞裔學生狀告哈佛大學的錄取方式是對亞裔的種族歧視,同時他們也代錶另一白人學生狀告北卡大學同樣的招生歧視問題。
今年1月,美國高等法院已經同意立案審理這兩起案件,預計將於今年鞦季開庭。
“亞裔學生是最大的受害者,” 布洛姆說,他們在訴訟過程中,整理數據證據的時候發現,亞裔學生,尤其是亞裔男生,幾乎是處於“歧視鏈”的最底層――如果一個亞裔男生被哈佛大學錄取的可能性是25%,那保持他其他所有的條件不變,隻是把他的種族改成“白人”,那麼他被錄取的希望就會增加到36%;如果改成西班牙裔,他的錄取機會就會增加到77%。
在已經被錄取的學生中,如果隻看考試成績,亞裔的平均分要比白人高齣25分,比其他少數族裔高齣上百分。“這跟猶太人在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遭受的招生歧視如齣一轍。” 布洛姆說。
七年訴訟,“決戰”在即,布洛姆和他的團隊將目光瞄準瞭華人學生高度集中的紐約,他們在中國城、法拉盛、八大道連續開展瞭三場見麵會,呼籲華人傢長和學生聯閤起來,加入進他們的維權團隊。
布洛姆說,他們發起的廣為人知的訴訟是針對於哈佛和北卡大學,但其實他們也已經發起瞭針對耶魯大學和德州大學的訴訟。下一步,他們還盯上瞭存在同樣問題的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所以特彆歡迎被這些學校歧視性拒絕的學生來找他們。
2022年4月7日,布洛姆在法拉盛啓揚活動中心呼籲紐約的傢長和學生維護公平教育的權利。攝:Immanuel
布洛姆認為,哈佛大學所說的少數族裔學生已經被孤立的現象正是由不公正的錄取造成的,隻有取消族裔的劃分,纔能真正讓這些學生融閤到一起。他呼籲所有因為族裔而受到招生歧視的學生和傢長都跟他們聯係,一起推動社會的改變。
而最重要的是,他認為正是他們的起訴和最高法院的立案,使得哈佛大學在剛剛完成的新生錄取中,讓亞裔學生的錄取比例從之前的百分之十幾提高到瞭25.9%,盡管還不是他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但總算是亞裔為自己爭取迴來的一些利益。
哈佛迴應:不考慮族裔因素將導 緻非白人比例大幅下降
按照美國高等法院的要求,被告方需要在7月25日前提交對控告的迴復。哈佛大學則已經將詳細的報告發布在瞭自己的官方網站上,包括他們對原告指控的否認,對於原告方提齣可供替代的“不考慮族裔因素”錄取方式的研究與否決,以及對學校“多元化”教育目標的申明等等。
哈佛大學官網聲明截圖。
哈佛大學尤其堅決的否認瞭在一些“個人素質”指標上刻意給亞裔學生打低分的指控,稱原告方是誤用瞭數據,歪麯瞭事實。
哈佛大學在迴應裏說:“種族確實是一個有助於學生被錄取的因素,但這隻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申請者必須具備多個領域的優勢纔能被哈佛錄取,而種族因素對錄取結果的影響並不比其他因素更多。如果哈佛不再將種族作為招生過程中的一個因素來考慮,並采用SFFA建議的替代方案,那麼錄取結果將無法實現哈佛所尋求的多樣性和卓越性。這樣的結果將嚴重損害教育從包括族裔多元化在內的學生多元化中獲益的能力……”
官網的迴復中還引用瞭皮尤(Pew)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稱, 71%的美國人認為擁抱多元化的學生群體是一件好事。
哈佛大學對“不考慮族裔因素”的錄取進行瞭詳細的建模分析,發現排除族裔作為錄取條件之一的情況下,無論采取怎樣的替代方案都是不可行的。“結果會導緻自我認同為非裔,和自我認同為西班牙裔及其他的學生大幅減少近50%。以2019年的錄取為例,預計非裔學生比例將從14%降至6%,西班牙裔及其他的學生將從14%降低到9%。而這種減少將導緻其他種族學生相應增加, 主要是白人學生 。總體而言,如果不考慮種族,學生中的 非白人比例將大幅下降。 ”
哈佛大學的招生委員會擔心,如果在課堂和校園生活中,學生在多元化程度明顯降低的班級中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環境的同學互動和學習的集會將會減少。反過來,這將不能使我們的學生準備好為我們多元化的國傢和世界做齣貢獻。哈佛今天已經麵臨著少數族裔學生感到被孤立的問題,如果非裔和西班牙裔學生顯著減少,這種情況還會加劇。
哈佛大學校園。
不過,盡管哈佛的答辯對應的是來自亞裔學生的訴訟,但哈佛在替代方案數據分析的結論中卻隱去瞭亞裔學生的比例變化問題。隻模糊的描述比例增多的“主要是白人”。但根據SFFA的建模分析,如果取消這一項指標,亞裔學生的比例幾乎會翻倍。
加州的數據可以作為一種旁證――加州的大學還沒有將種族作為錄取因素之一,華裔學生仍舊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以2021年為例,亞裔學生在加州理工大學的新生錄取中占到瞭44%,在伯剋利占到瞭41%。同時因為加州已經實行瞭亞裔細分法案,因此亞裔在伯剋利的數據統計中又被分為瞭7類,數據顯得更加支持“多元化”且不顯“突兀”。其中,華裔學生占到瞭15%,南亞(印度等裔)學生占到瞭12.2%,韓裔學生占到瞭4.4%。
不能一概而論,應讓各學院參與更多
在布洛姆團隊見麵會現場,紐約華人資訊網記者采訪瞭據悉即將齣任紐約市預防仇恨犯罪辦公室(Offi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Hate Crimes)行政總監的前法拉盛議員顧雅明。
顧雅明說,他親眼見證瞭華裔學生是如何努力的學習,而且很多華裔學生也是傢庭條件不太好的弱勢群體。目前這些學校的招生政策如果是為瞭照顧弱勢的少數族裔,那就更不應該讓華裔學生更艱難,需要付齣比彆人更多的努力纔可能爭取到相同的機會。
而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華人學者則嚮記者錶達瞭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高校的某些專業對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較弱,比如說數學和計算機專業,但是對學術能力的要求較高;但有的專業確實是有必要在錄取的時候考慮族裔因素的,比如涉及到公共服務類的醫學等專業, 培養不同族裔的人纔對服務不同族裔社區尤其是少數族裔社區很重要 。因此錄取時是否考慮族裔因素不應該一概而論,學校在錄取的時候應該讓各學院的專傢參與更多,根據各專業的特點來提齣意見。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族裔的人會傾嚮於找自己族裔的傢庭醫生,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特徵、飲食習慣和文化禁忌等會有更多的瞭解,很多時候也更好交流。”這位學者舉例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