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11:42:30 PM
圖片來源wustl.edu
導讀
奧密剋戎最近來勢洶洶,眾所周知,這是一種傳染性極強,但病癥較輕的變異株。但即便是它帶來的癥狀比較輕,我們也不能放鬆警惕。
近日,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錶瞭新成果,稱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導緻患者腦部受損,包括腦容量萎縮、主要集中在嗅覺區域的大腦灰質數量下降及腦組織損傷等。
新冠病毒對人體損傷極大,早期有研究錶明,感染新冠會影響人體多個組織和器官,可能造成的後果有肺部縴維化、心髒損傷等,而這次的研究成果,無疑為我們再度敲響瞭警鍾。
對於新冠肺炎的後遺癥,你瞭解多少?它是不可被戰勝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新冠肺炎那些“無處不在”的後遺癥。
後疫情時代,新冠肺炎的種種後遺癥開始走進大眾的視綫。
新冠病毒不僅摺磨著我們的身體,痊愈之後依舊沒有放過我們,它會損傷我們的大腦,導緻大腦萎縮,進而可能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癥或其他神經係統疾病。
通俗一點兒說,得過新冠肺炎的人有點容易癡呆(注:目前這隻是科學傢的大膽猜測)。
01
新冠肺炎後遺癥有些可怕:會傷腦子
追根溯源,我們是怎麼知道新冠肺炎痊愈瞭還會傷腦這件事呢?
近日,牛津大學神經影像學專傢格韋納勒・杜奧德(Gwenaelle Douaud)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數據,研究調查瞭 785 名英國參與者的大腦變化兩次成像。
這些參與者年齡在51-81 歲不等,其中包括 401 名在兩次掃描之間檢測齣感染瞭新冠病毒的病例,他們的診斷和第二次掃描平均間隔瞭 141 天。
在比較兩組研究數據時,研究人員發現瞭明顯的縱嚮效應,包括眶額皮質和海馬旁迴的灰質厚度減少,與初級嗅覺皮層相關的腦區組織損傷增大,以及整體大腦齣現萎縮現象。受感染的參與者在前後兩個時間點之間均錶現齣認知下降的問題。
為什麼會齣現認知下降的問題呢?這就涉及到剛剛多次提到的灰質厚度減少的情況瞭。
簡單地說,灰質包含瞭大部分大腦神經元的細胞體。所涉及的大腦灰質包括區域的肌肉控製,和視聽等感官知覺,記憶,情緒,言論、決策、和自我控製能力。
所以灰質厚度減少,意味著人思考、行動能力都下降瞭。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在排除瞭15例住院病例後,這種腦部的變化現象在輕癥或無癥狀患者中仍然明顯。
墨爾本弗洛裏神經科學與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神經藥理學傢莉亞・比徹姆(Leah Beauchamp)錶示,構成大腦最外層灰質的缺失,代錶著大腦的退化,這預示瞭感染新冠會導緻的一個可能的長期後果――阿爾茨海默癥或其他神經係統疾病。
02
新冠後遺癥隱患多多:我們如何預防
不僅是大腦,新冠肺炎還會影響到我們身體的其他很多方麵。
我們逐一來瞭解下,這些隱患有多麼的“無處不在”。
早在2021年,國內就有研究錶明,在確診新冠近1年後,即便是非重癥患者,依舊有近三分之一的病例存在睡眠睏難、呼吸急促、乏力和關節疼痛癥狀。
此外,超過一半非重癥患者錶現齣瞭肺部CT異常,包括磨玻璃樣混濁,支氣管擴張,結節以及縴維化等。
而另一項近期發錶於《自然・醫學》雜誌的研究則揭示瞭病毒對心血管疾病感染風險的影響。
結果顯示,新冠肺炎加劇瞭感染者在治愈後患20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心力衰竭、心髒病發作、中風等疾病在內。而不論新冠患者感染程度如何,即使是輕癥,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除瞭威脅性強的心血管疾病外,新冠肺炎對於神經係統的損害也不容忽視,比如:急性精神錯亂、譫妄、疲勞、肌痛、抑鬱癥等,其中老年感染者神經係統患病的概率更高。
新冠並發癥可能影響的器官有心髒、消化道、腎髒、免疫和血液係統、大腦、神經係統、和生殖係統等多個器官組織。
圖片來源Zheng Medical Virology 2020
新冠肺炎後遺癥來勢洶洶,我們難道就毫無準備嗎?並非如此。雖然這些癥狀聽起來很可怕,但也不必過於驚慌。
在上文提到的牛津大學研究中,由於患者僅是在感染新冠後感染新冠四個半月後進行腦部掃描,且沒有一個人接受瞭足夠徹底的認知測試,樣本數據缺乏,因此不確定腦部灰質和組織的損傷是否隻是暫時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或許能夠進行自我修復。
“大腦具有可塑性,這意味著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我重組和修復,即使在老年人中也是如此。”杜奧德說,“找到答案的最好辦法是在一兩年後對這些誌願者再次進行腦部掃描和認知測試。”
除瞭不斷推進的研究外,許多專傢也提議對痊愈者以後的恢復生活給予更多關注,方便對其進行長時間的輔助恢復,幫助飽受後遺癥摺磨的他們盡快迴到正常生活中去。
疫情當前,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無論是未感染者、已感染者還是病愈者,都要及時調節好心態,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有什麼不適及時就醫,纔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參考資料
2. 新冠後遺癥!不僅傷腦子,還會攻擊心髒,20種心髒病風險顯著增高
3.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 | Nature
撰文|陳博文
責編 | 李曉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