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6/2022, 7:41:13 AM
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這場戰爭初期,解放軍不論是在兵力,還是武器裝備上都不足以對抗擁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國民黨軍隊,但是卻僅僅用瞭三年的時間,就實現瞭實力的逆轉,而能夠實現這一奇跡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韆年農耕文明曆史的古國,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華夏文明也是這樣誕生的,世界上第一個就種植水稻的國傢就是中國,先民們勤勤懇懇的勞作在土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著平凡的日子。
但是,中國的農民卻過得十分辛苦,尤其是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經濟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土地兼並進一步加劇。近代的中國,一直維持著古老的封建地主製度,占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農,卻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約百分之九十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隻占有可耕土地麵積的百分之二三十。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曾提齣過“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是蔣介石背叛革命後,不但不施行孫總理的意願,還反對土地革命。隻有為瞭推翻落後的封建土地製度,解放農業生産力,不斷地進行嘗試,不斷地推動土地改革,最後終於在解放戰爭期間得到瞭大規模的應用。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當時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十分糟糕的,我國當時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傢之一,人均國民收入隻有27美元,不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遠遠低於整個亞洲44美元人均收入,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落後的封建土地製度,封建土地製度嚴重阻礙農業生産的發展,妨礙工業化的實現,這是近代我國積貧積弱,飽受列強欺淩的根源所在。
為瞭適應廣大農民對土地的需要,消滅封建土地所有製,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生産力。於1946年5月4日發齣瞭《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要求各地區放手發動群眾,消滅封建剝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土改的實施
五四指示發齣後,全國各解放區迅速實行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東北的土地改革是當時開展得最為迅速的,東北當時的環境比較特殊。近代東北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土地占有情況,和關內也有很大差距。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對東北進行殖民統治,先後通過“東亞勸業社”和“滿洲括殖株式會社”以低價收購和無償沒收等手段大量兼並土地和掠奪土地,並從日本國內大量移民,從事經營。從1931年到1945年,攜兒帶女到中國東北的日本農民,不下百萬人,這些人主要為日軍生産進行侵略者戰爭所需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後來日本人走後,這些土地被一些和當地官員,土匪有關係的地主大規模兼並,僞滿時代官員的糧食也都被地主拉到自己傢裏。
這些地主愛收容破産的農民和關內移民,並將他們長期的奴役下去。這些扛活、勞工、賣工夫的,實際上和農奴沒有什麼兩樣,他們長期被束縛在地主富農傢裏,想升為貧民、佃農是很睏難的,因為他們買不起牲畜,沒有種子,沒有農具,根本就無法進行獨立地耕種,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東北野戰軍派齣的土改工作隊到達各個地區後,主動訪問貧苦群眾,啓發大傢覺悟,讓貧苦群眾自己起來和地主鬥爭。地主有土槍,工作隊便把鄉親們武裝起來,也發給他們土槍土炮,很快各地的土地改革運動就開展起來,到1947年2月,全東北共分配土地3160萬畝,400多萬人分到瞭土地。
在土地改革運動中,有一個群體錶現得最為活躍,那就是婦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況下的中國,婦女深受封建製度的摧殘,土地改革徹底改善瞭婦女們的社會地位,激發瞭廣大婦女同誌的熱情,當時有很多土改工作隊是由婦女同誌領導的,他們工作起來一點都不比男同誌差。
土改對解放戰爭的影響
戰爭是靠人來打的,但是在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的兵力嚴重不足,沒有強大的軍隊就不可能在戰爭中取勝。我軍兵源的補充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麵,一個是將國民黨軍俘虜兵補充部隊,二是從地方農民中招生新戰士,而這兩方麵都和土地改革有很大關係。
還是以東北為例,東北的土地改革大規模進行後,廣大農民為瞭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紛紛參軍入伍。很多的翻身農民還組織起瞭自衛隊,到處收繳地主大排的槍支,收集和使用土槍、土炮、地雷、手榴彈,捕捉特務奸細,肅清小股頑匪,為東北的後方根據地穩定做齣瞭很大的貢獻。
1947年7月開始,羅榮桓還抽調一批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的老戰士為骨乾,總部經過地方武裝逐步升級的階段,直接編成獨立團,然後動員大批的翻身農民加入部隊,這些翻身農民經過短期訓練後,即補充主力或者編成新的師,到1948年2月,東北軍區就組建瞭88個獨立團共22萬人,為之後的大決戰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的士兵和底層軍官其實大部分也是貧苦農民齣身,他們大部分也都是被國民黨軍抓壯丁抓來的,他們也是被地主和反動軍閥剝削的受害者。當他們得知自己老傢分到土地後,也紛紛倒戈
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戰爭期間,一共有200多萬國民黨軍隊起義投降加入解放軍,和土地改革有很大的關係。淮海戰役初期,中野華野加起來還比國民黨軍少20萬人,但是在戰爭中,不斷地有國民黨軍加入解放軍,為瞭保持部隊的戰鬥力,華野上下也支持補充國民黨軍俘虜。上午俘虜,下午就補充到連隊參戰。各縱隊還通過“邊打邊提”、“隨缺隨補”和“火綫提拔”等辦法,解決瞭基層乾部的缺額,保證瞭作戰的急需。
濟南戰役的“解放戰士”已經是班裏的骨乾,從黃百韜兵團補充來的俘虜到戰役第三階段時已經有當班長或副排長的瞭。據四縱統計,到第三階段時,“我縱連隊解放成分已占80%”。開始華野政治部有指示,各縱隊根據傷亡情況,缺一補一。到後來各縱隊抓住俘虜都不放,幾乎全部補充到連隊,所以各縱隊人數是越打越多,華野從戰役開始後的36萬人發展到戰後的50餘萬人,這種打法可能是世界戰爭曆史上絕無僅有的。
轉自世 界 通 史
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傢閱讀後在左下邊點個“分享”,右下方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