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4:24:37 AM
01
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最嚴峻的問題莫過於繼承人問題,這是關乎一個封建王朝國本攸關的大事,能否保證王朝的延續,皇位的傳遞,都在於確立自己的下一任繼承人。
而皇位繼承人自然是必須從自己的子嗣中挑選,如何保證自己的子嗣能夠健康的齣生,成長,就成瞭每一個王朝的頭號大事,那麼明朝在這個方麵又是怎麼做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02
明代時期,中醫已經比前代有瞭長足的進步,醫學技術上的大發展,特彆是中醫婦産科學的發展,使得社會上齣現瞭許多醫術高明的女醫師,她們不僅為民間婦女診治疾病,也會被召入宮廷負責為後宮的嬪妃治病。當然瞭,太醫院的醫生也會負責看病,這些人共同努力推進我國古代産育事業的發展。
要談到明朝的接生,那麼就不得不提一個機構――
月子房
。月子房又稱為暖房,是明代皇室專門為後宮嬪妃設置的産房。
03
早在西周時期,王室傢族就有為孕婦設置産房的習俗
《禮記》記載:“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
夫使
人日再問之。作而自問之,妻不敢見,使姆衣服而對一至於子生,夫復使人日再問之。夫齋,則不人側室之門...妻將生子及月辰,
夫使
人問一問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齊,見於內寢,禮之如始人室。”
漢朝時期繼承周代風俗,進一步形成瞭臨産妃嬪,“妊身就館”的習俗,意思是妃子懷孕將要生産時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宮殿,去外麵的館捨等候分娩。
為什麼要讓妃嬪特地離開自己原有的宮殿去外麵生産呢?原因是古人把女人月經,臨盆,生産時的汙血全都看作是“不潔之物”,接觸的人會有不祥之兆。
東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傢王充就在自己的著作《論衡》中寫道:
“三日諱婦人乳子,以為不吉。將舉吉事,入山林,遠行,度川澤者,皆不與之交通。乳子之傢,亦忌惡之,丘墓廬道畔,逾月乃人,惡之甚也。”
意思是說婦人生産之後三天之內都要避諱産婦和嬰兒,認為這是不詳的,如果要進行吉事需要遠行的人,都不和産婦嬰兒來往,而嬰兒的傢庭也會十分忌諱厭惡他,如果實在山丘墓地房屋街道,過瞭一月碰到還會更加厭惡,可見當時封建迷信下産婦和初生嬰兒的待遇。
05
當然瞭,像皇帝那麼尊貴的身份自然就更不能夠和這些“不潔之物”接觸瞭,因此就會專門為生産嬪妃營建彆館,供其住宿以及生産後代。
除瞭皇帝不能入産房以外,為瞭保證産婦的順利生産,曆朝曆代都設置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懷孕妃嬪的生育,比如宋朝就有
“宮中凡分有娠,將及七月,本位醫官申內東門司及本位提舉官奏聞門司特奏,再令醫官指定降誕月分訖,門司奏排辦産”
,並且在孕婦懷孕將近七個多月的時候就會提前安排好專門的産房,以備孕婦生産。
《元史》中就有記載:
“凡後妃妊身,將及月辰,則移居於外氈帳房。若生皇子孫,則锡百官以金銀彩緞,謂之撤答海。及彌月,復還內寢。其
帳房
,則以頒賜近臣雲。”
而明朝又在元代的基礎上結閤瞭漢族民俗,在皇宮內建造瞭月子房,專門負責管理後宮嬪妃的生産事宜。
06
而月子房具體是一個怎樣的機構呢?明朝的後宮典製在明初就被太祖硃元璋做齣瞭具體的規定。
洪武五年,硃元璋設下後宮典製,
“定為六司一局。局曰尚宮,曰尚儀,曰尚服,曰尚食,曰尚寢,曰尚功。司曰宮正。”六局下又各設有分屬機構,而和醫藥相關的部門屬於尚食局分管,“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禦,尚食先嘗之。領司四: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醞,司醞二人,典醞二人,掌醞二人,女史二人,掌酒醴酏飲之事。司藥,司藥二人,典藥二人,掌藥二人,女史四人,掌醫方藥物。司��。司��二人,典��二人,掌��二人,掌廩餼薪炭之事。”
這六局一司統一由司禮監管理,有事則互相調派。
07
在明朝末期著名的擅長文學的宦官劉若愚所寫的《酌中誌》裏有如此記載:
“禮儀房掌管一應選婚吉禮。每年四仲月選乳媼,生男十口,生女十口,月給食料,在奶子府居住。凡宮中有喜,鋪月子房,生皇子,則用生女奶口,皇女則用生男奶口。”
詳細說明瞭每年皇宮都會挑選二十名奶娘,生男孩子的奶媽十名,生女孩子的奶媽十名,在專門為他們設置的“奶子府”居住,皇宮中有妃嬪懷孕就會設“月子房”,然後將生下來的皇子皇女交給奶媽們喂養。
雖然說明朝妃嬪生産並不需要離開皇宮,隻是在宮內的“月子房”,但是鑒於婦女經血乃至分娩時的汙血都是“不潔之物”,同時為瞭保證生産場所的安靜,不影響妃嬪正常生産,所以“月子房”都設置在皇宮內最偏僻安靜的地方,有點像大傢在電視劇中常常看到的“冷宮”。
08
《明宮史》記載:
“凡宮中有喜,鋪月子房,則生男生女各一二口, 在文華殿外西北臨河之小房住。”
月子房雖然是皇宮大內的常設機構,但是他們機構的主要人員是根據妃嬪們的生産需要臨時從各個部門抽調的,明朝宮廷的規矩森嚴,就算是皇宮裏有妃子生病都不允許醫師進入,隻讓妃子說明自己的生病的癥狀反饋給太醫院,
“凡宮中遇有疾病,不許喚醫人入內,止是說證取藥”
,就很害怕彆人給皇帝戴綠帽子,導緻皇室血統不純正。
負責月子房醫藥的部門主要是由太醫院,禦藥房,尚食局,儀禮房這幾個部門組成,這幾個部分分屬禮部和司禮監,為明代皇傢産房監管把關,在後宮孕婦生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09
月子房的人員配置也很重要,對於産婦生産來說,月子房內的人員設置是她們生産的第一層保障,由於後宮妃嬪被臨幸是日常情況,為瞭避免人手不夠的情況,司禮監經常在各地招募“三婆”和“諸母”以備不時之需。
明朝製度規定,妃嬪有孕,先要核實情況,然後由相關部門登記年月日,
“後妃群妾禦於君所,書其月日”
,確保是皇室血脈再告訴皇帝,皇帝再給妃子安排專人負責其生産,具體事宜有司禮監和禮部籌劃。
10
明人瀋榜在《宛署雜記》中就詳細記錄瞭專門為皇傢産育事宜服務的“三婆”,“民間婦無得入禁中者.....惟三婆則時有之”。所謂的“三婆”,指的是:醫婦,收生婦,奶婆。
醫婦又稱醫婆,是挑選各地精通醫藥的婦女召入大內為妃嬪看病,女子們都以入選為榮
“取精通方脈者,候內有旨,則各衙門選取,以送司禮監會選中籍名待詔。入選者,婦女多榮之”
。古代封建王朝男女大防十分嚴重,宮廷妃嬪則尤其看重這些,更加不能接觸男子,名醫閔齊�塵馱�提到,
“望聞問三事可施諸丈夫嬰兒,而每窮與女婦。”
但是醫婦就有著性彆優勢,可以從容齣入皇宮大內,並且進入月子房為妃嬪們診斷,這就是太醫院男醫生們所不能提供的,這也為産婦提供瞭一定程度的醫療保障。
11
收生婦就是我們常說的“穩婆”,所謂
“即民間收生婆中,預選籍名在官者,惟內所用....奶口則用以等第乳汁厚薄,隱疾有無。如內庭有喜,則先期預集老於事者直宿,日夕候之,事定乃罷。”
一般人傢挑選穩婆自然可能不大挑剔,但是後宮之中穩婆都精挑細選,務必是有多年接生經驗的穩婆,以此保證嬰兒順利的産齣,因此“凡用穩婆,必須擇老成忠厚者。”
至於奶婆就不用多說瞭,自然就是我們常說的“奶媽”,這些奶媽在皇城東安門外禮儀房等候招募,
“東安門外稍北,有禮儀房,乃選養奶口以候內庭宜召之所。一日奶子府....每季精選奶口四十名養之內,日坐季奶口,彆選八十名籍於官,日點卯奶口,候守季者子母或有他故,即以補之而取盈焉。季終則更之”。
12
每年皇傢挑選奶婆最為嚴苛,禮儀房常年備有京城大興、宛平兩縣及各地衙門選送的奶婆,年齡必須要在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兒女雙全,並且容貌端正的良傢婦女,並且生産第三胎僅三月者,纔能入選,還要經穩婆檢驗沒有隱疾,纔能入宮侍奉。誕皇子用生女奶口,誕皇女用生男奶口,這是來自漢人民間“開奶”的習俗,相傳這樣喂養,可以使嬰兒茁壯成長,避免夭摺。
月子房作為皇宮中生産,養育皇子,皇女的重要機構,也配備著完善的製度和人員,保證明朝每一位皇子以及皇女的茁壯成長,延續著大明王朝的生命,不誇張的說,這裏就是大明王朝生命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