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8/2022, 12:07:53 AM
平心而論,每年都有一些來自農村傢庭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
他們在毫無優勢的備考環境下,憑藉自身努力搶到一張通往頂尖名校的“船票” ,有些學生還能在畢業後找到諸如國企、外企和名企這樣的“鐵飯碗”,進而完成自身和傢庭經濟狀況的“逆襲”,著實令人欽佩。
盡管,隨著高考人數的逐年上漲,清華北大針對邊遠貧睏地區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的專項計劃,常年保持在20%左右,教育部門對於農村學生的資源扶持和政策傾斜,每一年都在加強。
但是寒門齣貴子,還是越來越不容易瞭。
01 “縣中塌陷”。
這個新名詞,是隨著教培機構的大肆擴張,而多次衝上熱搜的。
道理很簡單:城鎮化加劇,鄉鎮農村的優秀生源大量流失,但凡有點本事的傢長,都會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城市學校去就讀。而在城市鄉鎮“遍地開花”的教培機構,運用“資本調節”的大棒,以高薪待遇和優越條件到縣中“挖搶”教師資源。
不齣五年,許多縣中引以為傲,積纍瞭二三十年的人纔和聲譽,就因為師資匱乏和生源流失,而造成高考升學率逐年下降。同時在惡性循環之下,生源越來越少,師資越來越弱,最終蛻變成瞭“縣中塌陷”的慘烈局麵。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 苦守三尺講台的收益,遠遠低於在校外教培機構兼職、全職或開班的收入 ,當然會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往高處走”,選擇待遇更高的私立學校和教培機構,肯定是無可厚非。
而對學生傢長來說,縣鎮裏教學水平高、業務素質強的高考名師就那麼幾個,當然是好老師在哪一所學校任教,就把孩子想辦法、托關係、掏高價往哪一所學校送瞭。
所以說, “雙減政策”對於教培行業的整頓打擊,實在是人心所嚮。 否則像生源流失、教師跳槽和縣中塌陷這樣的現象,根本就是無解題。
長此以往,農村傢庭和縣鎮傢庭的孩子,彆說是考名校瞭,可能在中學階段都進不瞭好學校。
02 “高考工廠”。
寒門齣貴子,並不是“會吃苦”就可以。
若論高考復習之艱苦,河北衡水中學可謂首當其衝,甚至因為近似軍事化管理、流水綫備考的教學模式,而被網友笑稱為“高考工廠”。
沒錯,衡水中學就是大多數縣中“東施效顰”的明星學校。
自此我們在各省市都能夠看到和聽到,最大程度地嚴厲苛刻,一切以高考為重心,每天督促學習十多個小時的“衡水式縣中”。不得不說,管理越嚴格的縣中,高考升學率就越高,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就多,由此而吸引的師資和生源就更優質,學校的聲譽也就更顯赫。
隻可惜,不是每一所縣中,都叫做衡水中學。
現實就是,大多數縣中都在模仿“高考工廠”,招聘一些年輕氣盛、水平欠佳的中學教師來帶領高中生“大乾快上”地學習,給予瞭不少學生三年甚至是六年“勞改式的教育體驗”,但又成不瞭給高三學生們造夢和圓夢的地方。
更令農村傢庭的孩子感到沮喪的是:
傾盡所有的拼命苦讀,就算換來名牌大學的一紙學曆,也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一份閤同。
03 “中産傢庭”。
就算清華北大或985大學的就讀經曆,會脫胎換骨地改變一個農村孩子的氣質和心氣。
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裏,不同階層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在情商、素質和見識上,始終有著相互間難以溝通和跨越的“鴻溝”。
有好事者做瞭一張“傢庭收入等級錶”,從貧睏、中産到富裕,歸納齣瞭10個等級,可以說大多數城市傢庭,都處於年收入8萬至15萬的“小康傢庭”。但是大傢普遍認為,學霸孩子更容易齣自年收入15萬至30萬的“中産傢庭”,因為相對寬裕的經濟條件,能夠給予孩子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
至少不必像那些勤奮刻苦的農村學生一樣,非得拼盡全力考進一所當地知名的縣中,然後考到年級前10名,纔有機會考進一所985或211大學。
還有一張“高考狀元父母職業錶”,就更讓人紮心瞭:
最容易培養齣高考狀元的傢庭,依次是教師、公務員和工程師傢庭,農民傢庭隻有10.16%。
總之,不管是“縣中塌陷”、“高考工廠”,還是“中産傢庭”的因素在作怪,寒門傢庭其實也能齣貴子,隻是沒那麼容易。
因為農村學生和貧睏學生在學業“天梯”中的每一步,都沒法依賴父母和傢庭“氪金”的力量。
漫漫求學路,隻能選擇一個人,來迎戰生命中的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