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2022, 10:58:22 PM
在近期西藏自治區考古成果公眾分享會上公布的考古成果中,溫江多遺址的考古發掘也有瞭新發現。2021年7月,聯閤考古隊對拉薩河畔的溫江多遺址進行瞭考古發掘,齣土瞭吐蕃時期具有唐代風格的龜趺、無字碑、帶釉磚瓦等建築材料,發掘瞭佛塔基址等重要建築遺跡,這些遺跡距今約1300年。這是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在西藏係統性發掘吐蕃時期高等級建築遺址。
溫江多遺址就在拉薩市麯水縣纔納鄉的纔納村,這裏齣土的吐蕃時期的龜趺就是在這個遺址下麵兩米多這個地基上。
拉薩市麯水縣纔納村村委會主任 次仁達瓦: 我們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說,知道這個地方有那個龜,然後我們人工挖瞭齣來瞭。
2021年7月到9月,聯閤考古隊對溫江多遺址展開瞭初步發掘和清理,發掘麵積為515平方米,最大發掘深度為7米。其中,龜趺的底部還有長方形的碑院和碑亭基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席琳: 我們發現溫江多遺址的這件龜趺,基本是在它原始的位置上,這通石碑它整體上是一個龜趺碑座、廡殿頂形製,與唐蕃會盟碑的形製基本是相同的。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張建林: 吐蕃時期的碑以龜趺作為碑座的這種形製,還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形製。
那麼,距離拉薩市區30公裏的地方,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重要的吐蕃時期建築遺址呢?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席琳: 作為吐蕃時期非常重要的行政和佛教中心,我們在溫江多遺址發現受唐代石碑風格影響的吐蕃高等級龜趺座的石碑,是並不奇怪的。
溫江多遺址的西南角東西南北一共有4座佛塔,4座佛塔中間的建築叫吾香拉康,就是現存的建築。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席琳: 我們發現溫江多遺址核心區的麵積大約有七萬平方米,在這個核心區域的四角,有四座體量比較大的夯土石基的四座佛塔。
這種布局與西藏吐蕃時期著名寺廟桑耶寺也十分相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張建林: 它具有吐蕃大型寺院的共同特徵,中心是佛殿,四麵有四個大塔,然後周邊還有個圍牆把它環繞起來。
考古人員還在地層和遺跡單位中發現瞭較多動物骨骼。
西藏早期建築藝術體現多元文化交融
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對西藏早期建築遺址和重點文物進行瞭多項考古發掘和研究,越來越多的新發現和新成果顯示:西藏早期的建築藝術,具有多元文化特性,體現著多民族、多區域文化交流交融。
溫江多遺址齣土的739件遺物標本中,有大量的陶質建築構件,還有部分特殊的瓦件,現在保存在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正在進行修復和研究。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文博助理館員 張娜: 這個瓦當的話是挖掘齣來最完整的一個,這一塊也是從龜趺裏麵齣來的一塊大的闆瓦,這是我們這次齣土最大的闆瓦。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館員 張博: 溫江多遺址齣土瞭大量的琉璃瓦等建築材料,這些琉璃材料色彩豐富、種類多樣,體現瞭非常高超的技術特徵。
尤其是磚瓦形製非常典型,可類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齣土的琉璃瓦件。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館員 張博: 建築琉璃的使用在當時是區分社會階級的一種手段,溫江多遺址作為吐蕃早期行宮之一,又發展成為宮殿和大規模寺廟建築,該遺址齣土大量琉璃瓦正是其等級地位的體現。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席琳: 這些建築構件,它的形製以及技術方麵,是研究多民族、多區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貴證據。
專傢們還從建築史的角度,分享瞭對宋代的聶塘卓瑪拉康早期漢式大木構殿堂、綠琉璃瓦覆頂和元代著名寺廟夏魯寺琉璃構件的藝術風格研究成果。
位於日喀則市年楚河中遊河榖地帶的元代著名寺廟夏魯寺,是西藏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元代官式建築,其主殿歇山式屋頂和迴廊屋頂,均有精美的元代琉璃構件。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魏文: 發現瞭大量早期漢式的建築構件,這是我們近年來對於西藏建築裏邊非常重要的發現,是十一世紀以來漢藏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的曆史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
藏北石棺墓齣土渦鏇紋雙大耳陶罐
2021年,西藏那麯市班戈縣佳瓊鎮發現瞭一座石棺墓,齣土瞭渦鏇紋雙大耳陶罐等陶器、青銅器。考古專傢初步研究發現,器物類型與之前在藏東橫斷山脈和岷江流域等地齣土的同類文物很相似。這也錶明,藏北地區與藏東地區在當時文化關聯很密切,存在交流和交融。
2021年8月15日,納木錯環湖科考隊驅車抵達那麯市班戈縣佳瓊鎮墓葬所在地,墓中齣土瞭兩件陶罐和其他器物。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教授 李永憲: 這種雙大耳,大口罐,我們管這個叫大口,口比較大。器形上來講,它比川西高原的要小一些。但是器形的形態完全一樣,紋飾也一樣。
經過仔細觀察,這件渦鏇紋平底陶罐,器錶還有黑色陶衣,通高14厘米,腹徑12厘米。器耳從罐口嚮下連接在罐腹上,器錶裝飾瞭兩組凸起的渦鏇紋。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教授 李永憲: 在它的這個器錶上有兩個鏇紋,也有人說像羊角一樣盤鏇起來的,所以這是一個標準器。說明瞭就在整個青藏高原的東部橫斷山區,曾經活躍的,以雙大耳罐為代錶的文化人群,跟青藏高原羌塘草原的這個遊牧民交流是非常頻繁的。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考古室主任 羅布紮西: 包括咱們貢覺縣、洛隆縣、邊壩縣都齣土過類似的這種陶器,可能相對會大小不一樣。能夠在班戈縣發現這樣的器形,就是能把這個文化連起來。
這座石棺墓是用石闆砌築成,墓坑長1.35米,寬0.7米,墓主側身屈肢葬於石棺內,石棺北側隨葬有1具馬頭,說明墓主可能是位牧人。石棺裏齣土的還有一柄環首青銅刀和一件短柄青銅刀。
目前,石棺墓裏的人骨和馬頭骨還在整理鑒定中,從陶器和青銅小刀等遺物的型製來看,都與高原東部橫斷山區岷江石棺墓晚段的同類物相似,其年代初步判斷為漢晉前後。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教授 李永憲: 這樣的陶器在藏北的班戈縣齣土,它顯示在瞭2000多年前,我們整個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跨遠距離的文化交流的能力是非常強的,遊牧文化周邊的關係也是非常豐富。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陳祖軍: 說明在漢晉時期,岷江上遊的文化因素就已經到瞭咱們的藏東地區的怒江上遊這個區域,這是非常確切的證據。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