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3:32:05 AM
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二月,正是萬曆朝鮮戰場上,明軍高歌猛進痛擊日寇的時候。但就是在明軍剛剛收復的平壤城裏,朝鮮官員徐��,卻看到瞭觸目驚心的一幕:
留守平壤的明軍士兵,竟都因缺糧而“極瘦瘠”,就連明軍的戰馬,也大都餓得奄奄一息。
為保證作戰,飢腸轆轆的士兵們還要強撐氣力,進山給戰馬采馬草,往來竟要十數裏,場麵“極為慘側”。
那真實的戰場情況呢?以明軍提督李如鬆的悲憤描述說,由於糧草接濟不上,碧蹄館血戰後,明軍每天都要餓死八九韆匹戰馬,士兵們也是“食無鹽醬,人馬俱疲”。就這樣,還得去和敵人玩命。駐守開城平壤的明軍,連營帳都稀缺,甚至“甲胄生虱,衣履破碎”。可憐皮包骨頭的明軍將士,常在雨中“渾身濕透,相抱號泣”――
戰場上全程碾壓日軍,打齣明朝“戰勝之速”天威的萬曆朝鮮戰爭,就是數萬明軍將士在飢寒交迫裏打齣來的。
為何會這樣?
其實,在萬曆朝鮮戰爭開打前,明王朝對物資問題,就是十分重視:就怕朝鮮供不起糧食,大軍開拔以前,就早早在義州囤積瞭八萬石米豆。戰事開打後,明王朝半年裏又撥發瞭十五萬兩白銀,在山東沿海等地高價買糧,然後一批批往前綫送。僅運到義州的大米,就有十三萬石之多。明朝遼東都司楊三畏更反復叮囑朝鮮國王:大明知道你們窮,不用你們齣多少糧草,把這些作戰物資順利運到前綫就好。
對這事兒,當時的朝鮮國王,也是拍胸脯保證“一路糧草,粗已措辦”。可拍胸脯是一迴事,辦起來又是另一迴事。
明明是場保衛自己傢園的戰爭,可各級的朝鮮官員,運送物資時卻各種人浮於事。
以至於前綫打得彈盡糧絕,糧草補給天天告急,可大批明朝國內送來的物資,卻還是白白爛在義州等地,就是送不到前綫去。
結果,何止是明軍得不到補給,就連前方大批的朝鮮難民百姓,都難得到救濟。糧草有限的明軍,還得從自己牙縫裏省齣糧食來,接濟開城等地的朝鮮百姓。
可笑的是,
輸送物資不給力的朝鮮王國官員們,甩鍋卻輕車熟路,甚至還造謠說明軍私下囤瞭四萬多石糧食,朝鮮備邊司更抱怨明軍接濟自己太少。
擔負運糧大任柳成龍等朝鮮重臣們,不顧自己運物資不給力,更不管明軍糧草短缺的現實,隻知巧舌如簧,死催明軍繼續進兵。
結果,物資短缺的明軍,在已經將日軍壓製在漢城的大好形勢下,不得不暫緩進攻腳步。原本一年內可以打完的萬曆朝鮮戰爭,更因此活活往後拖瞭六年。嚴格說來,就是“作戰物資送不上一綫”挖的坑。
而也正是從這場戰爭起,
“作戰物資送不上一綫”這事,也成瞭看上去強大的明軍,一樁越演越烈的毛病。
不止戰爭年代,哪怕是在萬曆晚期的“和平”年月裏,就已十分嚴重。
比如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四年後,即萬曆三十年(1602)五月初九,明王朝就獲得意外軍工突破:火器大師趙士禎自掏腰包,成功升級齣新型火槍“魯密銃”,試射時的強大火力驚呆瞭眾臣,更叫萬曆皇帝龍顔大悅,撥瞭三萬兩白銀投入生産。如此重要的作戰物資,是不是就可以投入一綫部隊瞭?
雷人的事情卻在後麵:
萬曆皇帝撥過錢後,大明的各級衙門就來瞭精神,為瞭敲金分肥,工部兵部刑部等幾大部門,天天上奏摺互相罵。
每天口水亂飛的活劇,也叫曾一腔熱血的趙士禎徹底寒心,主動上奏摺請求停造。可“停造”瞭以後,萬曆皇帝先前撥發的三萬兩白銀裏,卻有一萬四韆兩白銀不翼而飛,連相關的賬單都因“意外失火”燒個精光,成瞭糊塗賬。
賬都如此糊塗,魯密銃,這個關乎國防大業的寶貴物資,大明的軍事一綫,算是彆想得到瞭。
何止是得不到魯密銃?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明朝兵部職方司與三大營聯閤查驗京營裝備,
竟發現京營裏的鳥銃,使用早已超過年限,件件朽壞不堪。
當年抗倭名將俞大猷留給京營的一韆二百兩火器戰車,由於缺乏保養,成日在外風吹日曬,竟連戰車上的木闆都已朽壞。這,還是號稱明軍裝備最精良的“一綫”精銳。
後世許多明史愛好者常奇怪,為什麼明王朝一麵號稱“火器裝備好”,明代時取得重要突破的復閤炮管技術,19世紀時還被歐洲軍工專傢們掰碎瞭研究,可裝備這麼多好裝備的明軍,卻在明末戰場上各種不經打。
看過如此“作戰物資輸送一綫”的操作模式,答案,著實令人嘆息。
甚至到瞭號稱“明亡清興關鍵戰”的薩爾滸大戰前夜,明王朝這個荒唐毛病,也在不斷刷新操作模式:集閤九萬精銳的明軍,就連杜鬆潘宗顔等軍事主官們都“尚無精良之甲胄”,連副好盔甲都攤不上。四路大軍都已經開動瞭,大批運送火器彈藥的船隻,竟還在後方慢吞吞趕路。
關乎成敗的生死關頭,這些至關重要的作戰物資,竟還送不上來?
接下來山河變色的悲劇,已是可以想。
作戰物資準時準確送到一綫,看似簡單的一件事,迴看曆史,卻是多麼值得深思的教訓。
參考資料:馬伯庸,汗青《帝國最後的榮耀》、武曉燕《明萬曆援朝抗倭初期的幾個問題》、江佳麗《抗倭援朝時期明、鮮與明內部矛盾探析》、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