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說
講策略,在學習中感悟智慧;
講技巧,在實踐中體察精微。
花同樣的時間,學習同樣的知識,但是成績卻有人高有人低,工作成果也有好有壞;讀同一本書,看同樣的內容,但是每個人獲取和記住的信息卻截然不同。至少從錶象上看來,“聰明人”和普通人之間的確存在著巨大差異。
很多人都會産生這樣的疑問:
“這種差異,究竟是由什麼造成的呢?”
“如果想要變成大傢口中的“聰明人”,該怎麼做纔好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日本逆襲王者西岡一誠開始瞭長時間的探索。畢竟,從偏差值隻有 35 分的學渣(日本以偏差值來考量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偏差值越高,代錶成績越好,東京大學要求入學者的偏差值在 80 分以上),到成功考取亞洲頂尖學府東京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聰明人”,西岡一誠的經曆和經驗都讓他在高效學習、思維提升這件事上更有發言權。
西岡一誠對於以上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全方位嚮真正的“聰明人”學習,並最終掌握真·學霸們的學習法則與思維方式。
通過搜集近 50 年來東京大學的入學考題,西岡一誠分析瞭東大招生的真正意嚮。此外,他不斷嚮東大的朋友和尖子生虛心求教,藉他們的筆記,持續不斷地模仿,努力學習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閱讀心得,以及作文技巧等。
在這個過程中,西岡一誠深切感受到: “所謂聰明人、學霸們的思維方式的確與眾不同。” 他們的聰明,與他們掌握的知識多少無關,而是主要體現在思維方式上。他們伏案學習的時間並不是很久,他們的智商也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思維方式的差異”,讓他們成瞭大傢口中的“學霸”和“聰明人。
而西岡一誠最終考入東京大學的結果,也證明瞭學霸們的思維方式,其實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
為瞭和大傢一起分析智慧大腦的思維,尋找人們口中的“學霸”和“聰明人”如何快速達成目標的答案,西岡一誠苦心觀察和總結齣瞭五大東京大學尖子生們的學習思維法則。
01、
憶力強的人
大腦裏運行的是原因思維
原因産生結果,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因果關係。
東京大學學生的特徵之一就是:遇到任何事情或者孩子會死,都將其視為一種“結果”,然後努力分析並追尋其“原因”。
因為對所有事情都帶有疑問,纔想去瞭解問題背後的原因;因為瞭解事物背後的原因,纔能記住大量信息,實現長期記憶—— “聰明人”的特徵之一就是記憶力卓越,隨時隨地旁徵博引。
02
錶達能力強的人
大腦運行的是起點思維
世界所呈現的現象都是事物的“終點”,而我們在生活中卻往往看不見引發這些現象的“起點”。
東京大學的學子不同,他們可以看到我們看不到的信息,瞭解事件産生的起點,將終點與起點聯係起來,掌握事物的總體框架,並能夠對所有事物進行概括,進而通過總結概括提高自己的說服力。
培養起點思維法需要我們主動提前熟悉事物的背景知識(所有情況,都一定存在著某種背景或前提),省略具體事例和數據,嘗試抽取關鍵詞,再運用關鍵詞說明源頭與結局。
03
指示清楚明確的人
大腦裏運行的是目標思維
目標思維法與錶達能力息息相關,而聰明人的特徵之一就是“會說話,好溝通”。
西岡一誠在書中提過,與思考問題相比,我們需要嚮他人進行說明的情況相對更多一些。明確要錶達和傳遞的觀點是實現高效溝通的前提。
在設定目標時,東大學子設定的都是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的具體目標——目標越具體,執行越容易,溝通越有效。
例如,如果目標是“想要提高數學成績”,那麼到底要做多少練習題纔能實現目標?
這個目標不具體。但是,如果是“下次考試,要實現偏差值提高 5 分的目標,具體要在某些類型題目上拿分”,這樣就會非常明確自己到底應該做什麼,實現這種具體目標也相對容易。
04
創新能力強的人
大腦力運行的是逆嚮思維
所有事物都存在其相應的反麵。嘗試否定眼前的事物,仔細觀察事物的反麵,有助於培養我們聞一知十的能力,自然也有助於好的創意不斷産生。
刻意練習逆嚮思維,進而掌握多角度觀察事物的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辯論。東京大學的學生曆來熱衷辯論。與完全統一的意見相比,各種不同意見纔能碰撞齣創意的火花。
05
解決問題能力強的人
大腦力運行的是本質思維
抓住本質是解決問題的密鑰,無論從哪個意義而言,聰明人通常都能深刻思考,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東大學子對教科書中的內容滾瓜爛熟的原因。
東京大學是一所經常強調考試從不超齣教科書知識點的大學。要備考東京大學,就不要去學教科書以外的知識,這一點在 70 年前就已經廣為人知。
當然,我們不能隻滿足於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是需要在看透事物本質的基礎上,將其與日常生活聯係起來一起分析與思考。本質思維,除瞭有助於尋找解決方案,還提供給我們理解、思考、描述事物的好機會。
除瞭 5 種東京大學限定的思維方法,西岡一誠對於學習本身的態度也沒有“分嚴肅”,他在書中一直強調的是“對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在西岡一誠看來:
“學習,就是主動觀察日常生活、分析思考事物,並在其中享受快樂的行為。正因為主動思考很快樂,所以人們纔花時間學習。”
這是否能點醒“工作後無法抽齣時間學習”的職場人呢?
以前人們總覺得,時間就是金錢,要分配好瞭之後專時專用,比如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或者周一到周五工作,周日學習。但大傢沒意識到的是,學習不是物品、沒有實體,無需將其刻意塞進某個時間段。
西岡一誠在《高效學習》這本書裏告訴讀者, 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態度,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狀態,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的辨析能力。
“school”一詞的意思是“學校”,但據說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 “schole”,指的是“學習或接觸藝術的閑暇時間”。由此可見,“學習”一詞原本就是“閑暇時間的快樂”。
你是否也因為工作繁忙的關係,很難抽齣大塊時間進行專門的學習,對自己知識攝取量的不滿又引發瞭新一輪的焦慮?
記住,學習=生活,都彆再說自己“沒時間”學習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