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1:07:06 AM
(劉邦)
公元前200年10月,長安。黎明時分,新建成的長樂宮外,前來參加朝會的各路諸侯與群臣在謁者引領下,魚貫而入殿門。
長樂宮內,彩旗獵獵招展,鍾鼓驚心動魄,步騎兵全副武裝。隨著一聲“趨”,近韆名警衛二龍齣水般分列台階兩旁。功臣武官站西麵東,丞相率大小文官站東麵西。九個儐相專司上下傳呼,提醒文臣武將注意相關禮儀。
三聲鍾響,皇帝的專車緩緩駛齣後宮,隨行人員揮舞旗子大喊迴避。皇帝下車登殿落座,謁者率諸侯王以下官吏依次朝賀。官員們誠惶誠恐嚮皇帝行禮緻敬,按照禮法參加酒宴。陪伴劉邦坐在大殿入席的功臣叩伏席上,按爵位高低依次起身祝酒。酒過九巡,謁者傳令:“罷酒!”席間,無人敢喧嘩失禮,唯恐被負責糾察的禦史拉齣大殿小命難保。
這陣勢,使大老粗齣身的皇帝劉邦心滿意足。他欣慰地對負責製訂以上朝儀的大儒叔孫通道:“我今天纔真正體會到做皇帝的尊貴!”
叔孫通為何要為劉邦製訂朝儀?
(一)跳槽專傢
叔孫通(一說“叔孫何”)是魯地薛縣人(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官橋鎮),年輕時因精通儒術而被秦二世召入朝廷,封為待詔博士(即候補政治顧問)。叔孫通深知秦朝以暴政治理天下,必然招緻覆滅。他不願充當秦朝的殉葬品,時常思考脫身之計。
果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武裝反抗暴秦。消息傳入京城,秦二世召集博士與諸儒生問計:“楚地戍邊士卒半途造反,現已攻取蘄縣與陳郡,諸君有何高見?”
三十餘名博士與儒生啓奏:“這是明目張膽的謀反!理應殺無赦!懇請陛下速速派兵剿滅這些反賊!”
叔孫通見大事不好,急忙啓奏:“陛下,他們的話全是謬論!如今天下一統,各郡縣城池均已鏟毀,民間兵器也都被銷毀,戍卒們用什麼造反?且我朝上有英明皇帝,下有完備法令,大小官吏無不恪盡職守,天下人如葵花嚮陽般擁戴您,何來反賊?以臣愚見,這些人無非是偷雞摸狗的盜賊而已,何足道哉!相信地方官們很快會將他們逮捕法辦,根本不勞陛下費心!”
秦二世轉怒為喜,問諸生是否贊同叔孫通意見,並令禦史將認定造反者以危言聳聽罪逮捕入獄,把認為是盜賊者全部放還,並賜叔孫通二十匹絲綢,一套新衣服,且將他頭銜上的“待詔”二字抹去,“拜為博士。”
叔孫通抹著冷汗快速齣宮迴傢,連夜收拾行裝。學生們質問:“先生,您今天為何如此諂媚?”叔孫通心有餘悸:“你們知道什麼!我今天差點兒如羊入虎口小命難保瞭!”天黑後,他帶上門生,趁著夜色倉皇逃齣京城。
他逃迴故鄉薛縣,投入項梁帳下。項梁在定陶戰死後,叔孫通又投奔楚懷王。楚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後,“叔孫通留侍項王。”劉邦率各路諸侯攻入彭城後,叔孫通審時度勢歸順劉邦。劉邦被項羽反撲擊敗一路西逃時,叔孫通緊隨劉邦敗逃,從此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南北轉戰。
(二)投奔劉邦
叔孫通投奔劉邦時,身穿一身刺眼的儒生服裝。劉邦越看越彆扭,橫挑鼻子竪挑眼。叔孫通立即改穿短衣服,一如楚人打扮,劉邦纔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跟隨叔孫通投奔劉邦的一百多弟子,天天盼望老師能把他們推薦給劉邦。不料,叔孫通專門嚮劉邦推薦舊日的土匪強盜,對弟子的請求充耳不聞。弟子們非常氣憤,在背後一個勁兒發牢騷。
叔孫通語重心長教育弟子們:“漢王現在正冒著箭雨石林與項王爭奪天下,急需能斬將拔旗的勇士,所以我纔極力舉薦忠勇之士。你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能上戰場衝鋒陷陣嗎?你們且耐心等待,時機一到,我自然會舉薦你們!
劉邦對叔孫通歸屬以來的錶現極為滿意,“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三)製定禮儀
公元前202年初,劉邦統一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劉邦決定廢除秦朝的繁瑣禮法,責成叔孫通牽頭,製定一套相對簡便易行的朝儀。
群臣自恃與劉邦同甘共苦打江山勞苦功高,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他們在金殿上酗酒爭功,大吵大鬧,甚至喝醉後鬼哭狼嚎,“拔劍擊柱”,把莊嚴神聖的金殿弄得猶如菜市場般烏煙瘴氣。劉邦對此開始不滿、反感、厭惡,催促叔孫通加快製訂禮儀進程。
叔孫通趁機舉薦弟子們:“陛下,儒生們固然不能跟隨您攻城拔寨,但是可以協助您守住天下。臣懇請陛下徵召臣的弟子們協助臣,集思廣益,共同製訂朝儀。”劉邦答應:“可以,但是彆搞得太復雜!”叔孫通道:“五帝使用的音樂各異,三王使用的禮儀亦不相同,禮儀是根據不同時代的人情世態而製定齣的規矩準繩。臣準備參照古代禮儀,同時吸收秦朝禮儀中的閤理成分,為您製定齣一套符閤現代使用的禮儀製度。”劉邦同意:“好,你試著辦!但是,一定要簡便易學,首先得考慮我是否能做到!”
叔孫通立即前往麯阜一帶,找到三十多個儒生。有兩名腐儒拒絕徵召,並痛斥叔孫通:“您朝秦暮楚侍奉過十來個主子,全靠溜須拍馬博得主子歡心。如今天下剛安定,死者未葬,傷者未愈,您又攛掇皇上製訂什麼朝儀!朝儀是行善積德百年之後方能考慮的事兒!您的行為玷汙古人,我倆絕對不會跟您去!”叔孫通無可奈何:“你們這些根本不懂時代變化的榆木腦袋,我也懶得跟你們費口舌!”
叔孫通率三十餘人迴轉長安,與劉邦身旁原有的舊書生閤並,將隊伍擴大至一百多人。叔孫通製定齣詳細具體的禮儀規程,令弟子們在野外拉起草繩,立起草人,前後演習月餘。待諸生動作演練嫻熟後,叔孫通啓稟劉邦:“陛下,禮儀已備,懇請陛下過目驗收!”
劉邦親自到演習地點,從頭到尾觀看演練後,開懷大笑:“這樣的禮儀,我完全可以做到!諸位請繼續抓緊排練演習,待十月歲首朝會時,正式啓用!”
十月朝會,叔孫通主持製定的朝儀大獲成功。劉邦喜齣望外,“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五百斤。”叔孫通趁機請求:“陛下,臣的弟子們跟隨臣多年,且自始至終參與禮儀製定工作。懇求陛下予以賞賜!”劉邦大筆一揮,把他們全部任命為郎官。
叔孫通把劉邦賞賜的五百斤黃金悉數平分給弟子們,弟子們喜齣望外,齊聲歌頌:“先生,您可真是與時俱進的聖人啊!”
(四)輔佐太子
叔孫通被劉邦任命為太子太傅後,竭盡心智輔助太子劉盈。數年後,劉邦因偏愛戚夫人之子劉如意,打算廢黜太子改立趙如意。叔孫通堅決反對:“春鞦時晉獻公因寵愛驪姬而廢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導緻晉國內亂數十年,成為天下人笑柄;秦朝也因沒有明確指定扶蘇為太子,纔被趙高等人鑽空子改立鬍亥,導緻社稷滅亡。太子忠厚孝順,天下盡知。呂後既是陛下原配,又是與陛下同甘共苦的妻子,陛下豈能忍心背棄她?您非要另立太子,臣唯有一頭撞死在您麵前!”
劉邦尷尬至極:“您彆當真,我也就是開個玩笑罷瞭!”
叔孫通嚴肅地說:“太子,是國傢根本。根本動搖,國傢必然隨之動搖。您怎能拿國傢大事開玩笑?”
劉邦連連道歉,錶示一定聽從叔孫通的意見。呂後聞訊找到張良求計,張良請來商山四皓助陣,終於使劉邦徹底打消更換太子之念。
(五)製定禮法
漢惠帝劉盈即位後,因時常要到長樂宮朝見呂後時,都必須興師動眾清道戒嚴,有擾民之嫌,便指示在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修建一座空中復道。叔孫通勸諫:“陛下豈能讓復道淩駕在高祖的陵寢與高廟之間?高廟是我朝開國祖先居住之地,後世子孫豈可在高寢與宗廟之間的通道間往來?”
漢惠帝如夢初醒,打算拆除復道。叔孫通再諫:“陛下修建復道一事,天下皆知。此時拆除,豈不是錶明陛下犯錯?不如將錯就錯,在渭河北岸再建一座宗廟(即原廟)。以後,每月從高祖陵寢中取齣衣冠後,直接送到新宗廟祭奠。如此一舉兩得,既不必再使用復道,又為祖宗擴建瞭宗廟。”漢惠帝大喜,傳令照辦。
一天,漢惠帝前往離宮春遊。叔孫通進言:“陛下,古人有請祖先在春天品嘗鮮果的習俗。此時,正是櫻桃成熟季節,陛下春遊時,請采摘櫻桃迴來祭獻宗廟。”從此,用鮮果祭祀宗廟成為皇傢定製。
漢惠帝贊賞叔孫通的忠誠與纔能,親切囑咐他:“大臣們對朝拜、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廟的禮儀還很陌生,所以,朕懇請先生費心對他們多加指導!”於是,叔孫通被任命為太常,負責先製定齣祭祀宗廟的儀法,繼而陸續齣台其他方麵的禮法。
叔孫通為大漢量身定製的禮儀,成為後世曆代王朝遵循的圭臬,卻遭到宋代司馬光的非難。司馬光指責叔孫通為劉邦製訂禮儀純屬歌功頌德拍馬屁,因急功近利導緻古禮失傳,且建議漢惠帝修建原廟完全是文過飾非。司馬光不僅全盤否定同朝王安石變法,對前朝叔孫通製定禮法照樣大放厥詞,本無可厚非,因為他是保守派的代錶,代錶著所有時代的因循守舊者。
司馬遷則高度贊揚叔孫通,稱贊他因具備與時俱進的超前思維,故能“與時變化”,為大義不拘小節,製定齣切實可行的禮法,最終成為一代“漢傢儒宗”。
叔孫通審時度勢,順應時勢,萃取夏、商、周、秦四代禮樂精髓,為劉邦製定齣耳目一新的朝儀製度,充分體現齣儒傢的積極入世精神。也許,在個人品格方麵,叔孫通確有不足之處。但他與時俱進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世人學習和深思!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