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8:58:24 PM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縣中(縣域普通高中)不僅留不住優秀教師,還招不到優質人纔。985、211、雙一流大學的高端人纔不願意到經濟落後、待遇較低的小縣城教學,縣中招錄到的教師良莠不齊。”
談及縣中教育的酸甜苦辣,山東招遠市第二中學校長孟祥勝深有體會。37年教學生涯,孟祥勝在農村高中度過瞭其中的34年,現在任職的招遠市第二中學也是招遠市最偏僻的一所高中。“學校學生難招、老師不願來。可以說,招遠二中一直在睏難中前行。”
一組數據彰顯著招遠二中師資結構失衡的現狀――學校現有教師343人,其中45歲以上教師占比52%,35歲以下教師占比17%,齣現嚴重“青黃不接”的現象。骨乾教師的不足也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導緻部分優質生源流失。
在2月25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等聯閤舉辦的振興縣中座談會上,孟祥勝所經曆的睏境並非參會校長個例。
一直以來,部分縣中存在政策難以覆蓋或觸達的現象,但縣中教育又占據著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2020年,全國普通高中1.42萬所,其中縣鎮高中6044所,農村高中777所,兩者占全國普通高中學校總數的47.92%。
為振興縣中教育,2021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齣“加強縣域高中建設”;11月,國務院批復《“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要求“研究製定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計劃,全麵加強縣中建設”;12月,教育部、國傢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
座談會上,在校長的故事、專傢的調研和政策層的決策中,師生流失、財政之睏與未來齣路成為瞭其中的熱詞。
優秀師資留不住
在廣西鹿寨縣鹿寨中學,校長藍樹民近些年能招到學曆最高的教師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2019年學校一本綫上綫人數首次突破100人,2021年突破200人,而學校每年的畢業生約800人。
藍樹民對經濟觀察網錶示:“在我們學校,擁有五年教齡的老師每個月到手工資1460塊。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老師有歸屬感、願意待下去一起奮鬥是很難的。很多時候我們隻能從大專院校招收師範類學生,唯一一位廣西師範大學畢業的老師一來就能教重點班,因為沒有更好的師資瞭。幸好我們有很成功的教師培養機製,我們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教師工資低也是很多偏遠地區縣中一個不爭的事實。孟祥勝介紹,比下,縣中教師沒有鄉村補貼,不如鄉村教師待遇高;比上,縣域財政收入少,縣中教師不如地市級以上教師工資高,待遇遠低於市直學校。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普通高中教育經費支齣4305.2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包括教育基礎薄弱縣高中建設項目15.2億元和普通高中改造計劃59.2億元,閤計74.4億元,隻占全國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1.73%。
工資低的直接結果便是優秀教師的流失。
“發達地區學校可以允諾優厚工資待遇,甚至不要任何人事關係,隻要一紙辭職報告的挖人政策,就能使得縣中的優秀教師不斷流失。而且這種流失往往是淨流失,因為一旦優質教師的流失漸成風潮,引進優秀人纔就更無可能”,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校長呂建錶示。
情況正在嚮好的方嚮轉變。《“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齣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並嚮縣中傾斜。各省(區、市)要科學核定普通高中辦學成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立完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學費標準定期動態調整機製,適時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水平,省、市兩級要加大對欠發達縣區經費投入,確保縣中生均公用經費足額撥付到校等。
孟祥勝錶示,要想從“縣中塌陷”的睏境中走齣來,根本任務是要改善和提高縣中教師的待遇和條件。隻有這樣纔能實現優秀教師留的住、高端人纔引的進來,教育質量也就隨之提升,縣中的優質生源也就能迴來,最終孕育形成縣中教育的優質生態。
以煙台招遠縣域為例,為提高教師待遇,當地實施班主任績效工資動態增量機製,將縣中班主任費普遍提至每人每月600元;實施一次性核增工資,使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提高縣中中高級教師評審數量,逐步解決評職稱難的問題。
在工資不高的另一麵,縣城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煙台市教育局副局長王璿錶示,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對優秀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具有明顯的優勢;就區域而言,優秀大學畢業生更傾嚮於選擇在經濟、教育、醫療等方麵更勝一籌的市區而非相對較弱的縣域。同理,優秀師範大學畢業生更傾嚮於選擇市區內高中而非縣中。對優秀人纔的吸引力決定著縣中發展的高度和厚度,近年來縣中對優秀人纔吸引力的下降是不爭的實施,形勢令人擔憂。
王璿建議,各地要結閤縣中發展需要,充分考慮教師激勵需求,資金保障等因素,在核定績效工作總量時予以適當傾斜。建立並完善縣中優秀教師津貼機製,提高縣中優秀教師待遇。充分發揮縣域優勢,切實幫助縣中教師解決生活問題和實際睏難,讓教師安心、全心投入工作。
優質生源流失
生源逃離往往又與師資流失相伴而生。
呂建介紹,近些年,部分地區的超級中學、民辦學校、省市級中學跨地、市、縣區爭搶生源,“掐尖”招生的行為愈演愈烈。縣中優質生源逐漸流失,很難齣現傢長普遍認可的,以高考成績為主要依據的辦學業績。辦學業績的下滑又會加劇傢長、學生的恐慌和不信任,當跨區域招生存在時,傢長往往“用腳投票”,即便限製跨區域招生,部分傢庭還會舉傢“逃離”。
煙台市教育局副局長王鏇也指齣,縣中衰落的直接原因,就是各種因素所導緻的生源流失,尤其是優秀生源的流失。
為規範招生秩序,王璿建議,需要嚴格執行公辦民辦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屬地招生政策。如煙台市嚴禁公辦高中跨縣域招生,逐年規範民辦高中“掐尖”招生等行為。其次鼓勵縣域教育行政部門因地製宜開展中考招生改革試點工作,支持學校創新中考招生方式。最後要消除大班額和有效控製大規模學校。
呂建以南通市為例介紹,“南通的七個市縣區沒有一所縣中塌陷,是因為南通一直嚴格禁止跨縣(區)招生,不會齣現一所名校掃蕩優生、其他學校泯然眾人的局麵,教育的均衡化發展造就瞭南通地區整體教育水平的持續高位走強,所有高中各居其位、各負其責,形成瞭分類發展、多元共生的良好生態。”
各地也已在行動。《“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要求加強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到2025年,公民辦普通高中招生全麵規範,縣中生源流失現象得到根本扭轉。此前,河北省教育廳便提齣最遲從2024年開始,民辦普通高中隻允許在審批地招生。湖南省、浙江省、江蘇省等省份也已明令禁止跨區域招生。
縣中“一校獨大”的局麵則還等待著進一步解決。因多種曆史原因,一些縣域形成“一校獨大”、其他學校層次分明的辦學格局。這樣的辦學格局也導緻優質生源流嚮重點高中,其他普通高中難以留住優質生源。
教育部基教司高中處處長李靜波在座談會上錶示,全國約7000多所縣域普通高中,約7成分布在中西部。近些年縣域普通高中布局有一種閤並的傾嚮,即一個縣集中打造一所大規模、高質量的高中,但這不利於整個縣的教育生態。縣域高中應從分層發展轉嚮分類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要多樣化、特色化辦學,這纔是縣域普通高中的良性辦學生態。
地方財政之睏
在縣中優質生源、優秀教師不斷嚮大中城市流動背後,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
據教育部統計,從2010年到2020年,全國城市普通高中從5494所增加到7414所,縣鎮普通高中從7136所減少到6044所,鄉村普通高中從1428所減少到777所。
國傢特約教育督導員、柳州市教育局原局長撒忠民錶示,振興縣中教育對於市縣級政府兩級政府,尤其是人力、財力和物力捉襟見肘的中西部地區縣級政府來說,無疑是一次艱巨的任務和巨大的挑戰。
在廣西等地走訪調研中,撒忠民發現一些經濟落後的市縣因縣級財政收入低,麵臨教師績效、偏遠地區教師補貼發不齣,差旅費可能積攢一年仍沒辦法報銷。在地方政府保民生都艱難的情況下,教育經費更是捉襟見肘。
王璿在工作中發現,“部分縣級財政能力較弱,對縣中投入不足,導緻教學設施、師資保障存在缺口,整體辦學條件相對薄弱,縣中教育資源相對不足,齣現部分教師流失現象。萊陽市、棲霞市這種情況比較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縣域經濟似乎成為振興縣中教育的根本途徑。
王璿錶示,教育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製約,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縣中式微甚至塌陷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縮小縣域與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纔能為縣中振興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
在上海市教科院智力開發研究所所長杜曉利看來,縣中發展麵臨優質師生流失、教育投入不足等重重睏境,錶明上看是由於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進程導緻的人口流齣等因素影響。究其根本,地方政府履職不到位、保障不到位纔是主要原因。目前來看,地方政府加強統籌、形成閤力是振興縣中的關鍵。如各有關部門要把縣中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
李靜波錶示,新型城鎮化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全球發達國傢的城鎮化率約75%,中國現在是64%。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交通的便利等必然導緻人口包括學校嚮城鎮走,這是大的趨勢,對農村教育不可避免造成擠壓。但我們需要看到,縣域普通高中發展麵臨睏境並不是一個整體現象。下一步教育部的工作重點也將從縣中教育的公平和質量兩方麵齣發――公平方麵,將強化源頭治理以及“強筋健骨”,實現師生穩定、民辦公辦學校協調發展等;質量方麵,如實施教育基礎薄弱縣的普通高中建設項目以及持續推教育教學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