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9:25:06 AM
今天聽瞭一個笑話,感覺有點哭笑不得。
朋友老公前幾天剪瞭個頭發,昨天被他舅舅發現瞭,快80歲的老爺子,中氣十足的罵瞭他半個多小時。
老人傢的核心思想是, “癟犢子,你這是想咒我趕緊死啊!”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雖然不知道這話準不準,但大傢嚮來心照不宣。
大傢總是這樣口口相傳的。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其實原本是怎樣的,並不重要,三人說虎,傳著傳著總會變瞭味道。
那麼,這個正月剃頭論又是哪裏來的呢?
民間流傳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很窮很窮的少年郎,他跟著鄰居學瞭剃頭的營生。
過年的時候,他要去給舅舅拜年,可是傢裏實在沒有什麼能夠拿得齣手的伴手禮。
後來,少年挑著他剃頭的擔子去瞭舅舅傢。
少年對舅舅說,希望給舅舅剃個頭,精精神神的過大年。
舅舅很開心。
慢慢的,少年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可是他還是每年過年都會去舅舅傢給舅舅剃頭。
再後來,舅舅過世瞭。
於是就有瞭每年正月思念舅舅的剃頭匠。
這就是正月剃頭思舅舅的由來。
對,這是思念舅舅,不是死舅舅。
不過這個故事和到底要不要剃頭,似乎沒什麼關係, 我們也沒辦法論證,到底是先有瞭習俗,後有瞭故事;還是先有瞭故事,後來演變成瞭習俗。
那麼,究竟這個習俗是何時齣現的呢?
有些時候,我們漫不經心的小事,其實就是一些驚天陰謀的序麯。
我國古代嚮來尊崇孔孟之道,被漢族人推為聖賢書的儒傢十三經之一的《孝經》裏麵,有這樣一段話: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話的意思往直白瞭說,就是管他皮膚還是毛發的,都是爹媽給的,都要好好的保護起來纔對。
舉例說明一下,
三國裏的關羽,用錦囊把鬍子裝起來,就怕殺人的時候,不小心砍斷瞭自己的一根鬍子。頭可斷,鬍子不能亂!
美髯公,絕非浪得虛名!
漢族的文化瑰寶,放在清兵眼裏,就不過爾爾。
清兵入關後,為瞭統一,就要求中原人也剃成地中海發型,就是五阿哥的發型。
結果可想而知,哪個漢人能心甘情願的把頭發給剃瞭。
“士兵和平民都拿起瞭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鬥爭,比為明朝皇帝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清軍趕齣瞭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瞭很多清軍。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隻滿足於保住瞭自己的頭發。”
這是一個意大利眼裏看到的情景。
為瞭保住頭發,不惜失去性命,很顯然不僅意大利人無法理解,當時的清王朝似乎也沒搞清楚狀況。
福臨隨便揮一揮手,以為稍微施加壓力,漢人必然不得不從;然而,他絕對不會想到,數十萬漢人因此身首異處。
接連齣現瞭“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
揚州人民奮起反抗,結果可想而知。清軍對揚州城內展開屠殺。屠殺共持續十日,被後世稱之為"揚州十日"。
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 "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 。
比揚州十日更慘的,是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也要從清軍頒布剃發令說起,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韆來攻。
嘉定城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 ,大屠殺持續瞭一天, 直到屍體堵塞瞭河流,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隨後,僥幸逃脫的嘉定的幸存者開始溜迴城裏。
他們迴城後在一個叫做硃瑛的義士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韆多人。硃瑛領導著幸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瞭一場反屠殺運動,處死瞭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
李成棟又領著軍士直殺入城裏,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精光,積屍成丘,然後放火焚屍。 清軍殺得興起,嘉定又慘遭"二屠"。
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殺得城內清兵大潰齣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盡, 順帶又屠殺瞭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著名的"嘉定三屠"。
可想而知,當時大清王朝的威壓是如何的恐怖。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道法令的實施,也是踩踏著無數人的鮮血而成功的。
在清朝政府的高壓下,以及逐漸安定的盛世之下,剃發政策得以正常實施。
清朝廷以外族的身份占領中原,對當時文人的鎮壓,到達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清朝廷的文字獄之盛行就可見一斑。《還珠格格》裏麵,小燕子的父母,就是受文字獄牽纍。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清王朝以鐵腕手段鎮壓文人,讀書人也會以自己的方式斡鏇。從我們現而今的角度來看,很難說齣對錯。文人士大夫的儒學信仰,讓他們無法接受清王朝帶來的屈辱,可是強壓之下,他們又不得不從……
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頭可斷發不可剃”瞭,而是以“正月不剃頭”意為“思舊”來延緩清王朝的剃頭政策。清王朝不能對讀書人趕盡殺絕,於是就縱容這個習俗傳播開來瞭。
可是語言的魅力就在於這裏,口口相傳的東西,總會演變成意想不到的版本,這,就是“死舅”的由來瞭。
讀書人精明,朝廷也絕非傻的,不是隻有文人士大夫會動歪腦筋,統治者也有統治者的小算盤。
你說正月不剃頭,是為“思舊”?
好呀,你讀書多,你說的都對!
那齣瞭正月就該剃頭瞭吧!
畢竟二月二“,龍抬頭”!不想當個精神小夥麼?
瞧!你將我一軍,我就奪瞭你的大本營!這叫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一!
玩笑歸玩笑,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月不剃頭”的習俗反映的大概就是當時讀書人對異族統治者的一種抵製,也體現瞭他們對儒傢思想堅守的一個態度。
政治追溯也好,民俗故事也罷。時至今日,都不過是一則舊聞而已。
在外來文化衝擊的當下,大多數的年輕人已經把“正月剃頭死舅舅”當成瞭一句詼諧調侃。
二月二剪頭,也隻是很多人喜歡趕的熱鬧而已。
似乎這樣,就能成為參與民俗文化的一種錶現瞭。
說的時髦一點點,生活總要有儀式感嘛!
我們總喜歡說,現在年味淡瞭,淡瞭的不是年味,恰恰就是我們參與其中的儀式感!
金夕:少時讀論語,誤進儒傢門。聊點自己的觀點,分享世間三兩事。故事裏看見的,卻是我們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