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1:48:35 PM
在山東省鄒城市尚寨村的北邊有一座山,名叫九龍山,1969年在上麵發現一座藩王墓,據說規模宏大。
尚寨村的部分村民偷偷打起瞭它的主意,偷偷挖墓,準備開始盜墓。
雖然當時還沒有文物保護法,但是盜墓行為還是不被認可的。
幾個人的行動很快就被舉報瞭,上級文物部門接到這個消息,馬不停蹄地就趕來瞭。
可眼前的現象卻令在場所有人大吃一驚。
究竟發生瞭什麼?專傢接下來將會遭遇什麼離奇事件?
盜賊炸墓記
當藩王墓被九龍山的部分村民知道以後,他們起瞭歹心,決定挖墓取寶。
幾人連夜攜帶工具上山挖墓。
大傢夥分工閤作,連續挖瞭好幾天,終於挖齣瞭一條墓道。
由於藩王墓規模過於龐大,連續挖瞭好幾天,還停留在墓道中,幾個人就沒有耐心瞭,他們得想個法子加快進程。
不知道是誰提瞭一嘴:“要不,我們炸瞭它吧,這樣總會快點吧”。
說時遲那時快,幾個村民就跟打瞭雞血似的,興緻衝衝地就下山準備炸藥瞭。
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幾個人就帶著炸藥上山瞭。
經過長長的墓道,幾個人將炸藥固定在墓道裏麵,火速點燃炸藥,隻聽見“嘭”的一聲,伴隨著硝煙,墓道被炸開瞭一個大大的洞,一座石牆展現在眾人的麵前。
幾人看著眼前的石牆樂壞瞭,以為珍寶馬上就到手瞭,殊不知等待他們的將是國傢的製裁。
巨大的炸藥聲驚動瞭當地村民,村民以為山塌瞭,連夜上報政府。
政府第二天就來到瞭現場,發現瞭幾個村民的盜墓行為。
由於石牆過於堅硬,幾個人沒辦法打開,就先行迴去瞭。
政府立馬派人將幾個涉事村民控製住,移送公安機關,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製裁,同時又請示上級,派瞭專傢到現場進行搶救性開發。
專傢到來以後,被眼前的場景嚇得大吃一驚。
隻見整個墓道已經挖通瞭,在炸藥的摧毀下,一個巨大的洞呈現在專傢們眼前,麵前的石牆意味著離主墓室不遠瞭。
專傢來瞭興緻,開始著手研究,可是越是研究,這怪事兒就越多,好像有什麼冥冥之中在阻礙他們的進程,到底怎麼迴事,難不成有鬼?他們究竟遇到瞭什麼離奇的事情?
一波三摺考古史
在石牆的引領下,專傢開始著手研究。
他發現墓道足足有接近十米長度,這還是沒有挖完的情況下,要是開采完畢,可能得接近五十米。
石牆的建築在幾韆年的時間裏沒有半點鬆動的痕跡,足以見得古人修建的魅力。
專傢們順著石牆開始研究,突然怪事降臨瞭。
專傢蔣英炬根據村民挖過的痕跡繼續嚮前挖進,按理說石牆都看到瞭,墓室必然不會太遠,但是無論專傢們怎麼挖,都沒有半點墓室的痕跡,石牆後麵並沒有墓室,隻有厚厚的夯土,夯土後麵還是夯土。
這是怎麼迴事,難道遇到瞭‘鬼打牆’?
蔣英炬陷入瞭沉思,他也不清楚,畢竟都是第一次遇到。
挖掘工作陷入僵局,怎麼辦呢?
突然,蔣英炬發現,墓道的兩邊有人為加工的痕跡,墓道好像處於整個墓室的中央,隻要沿著墓道挖掘一定有所發現。
果然,這次有瞭新發現,在將近二十米的地方,蔣英炬發現瞭石條,一些竪嚮排列的整齊的石條,專傢們可高興瞭,終於快見到墓室瞭。
然而詭異的事情齣現瞭。
原本已經做過措施的弧形穹頂突然開始掉落土塊兒,越掉越多,當專傢們進入三十米深度的時候,一塊兒大土塊從上麵掉落,穩穩地砸在墓道內,考古隊挖掘的地道塌方瞭。
考古隊嚇死瞭,差點下去給這身份不明的藩王作伴瞭,他們緊急退齣。
奇怪的是,當他們退齣以後,塌方竟然停止瞭。
難道是墓主人生氣瞭?覺得被打擾瞭?
考古隊思索半天,還是決定再次進洞查看。
這一次考古隊收獲可不得瞭。
蔣英炬用手電在洞中四處觀察,依稀可以聽見嘩啦啦的水聲,他仔細一看,竟然是個水簾。
順著水簾,往後還有一個門樓!和“花果山”很像。
原來考古隊挖瞭半天還在門樓上麵,根本沒有挖到墓門,真正的墓門起碼還有十來米深。
又是幾天幾夜的挖掘。考古隊好不容易來到瞭門樓前,可是有一個攔路虎齣現瞭。
在門樓的前麵整整齊齊的羅列著一些青磚,一個個的重達幾百公斤,還是垂直嚮下的,挖掘難度大大提高,怎麼辦呢?
這堵金剛牆死死地堵住墓門,沒辦法,蔣英炬隻好藉來大批木料,架平台一塊一塊起磚。
光是拆這堵牆考古隊就花瞭一個多月。
不得不說,墓主人的防盜手法真的不錯,不僅盜墓賊進不去,考古隊也進不去。
最終,考古隊前前後後忙活幾個月纔找到瞭墓門。
發現墓門瞭,考古隊員已經準備好開始挖掘瞭,這時怪事又發生瞭。
隻見天上忽然烏雲密布,沒一會兒便是傾盆大雨,一連下瞭好幾天,山間全都是雨水。
順勢而下的雨水哪兒都不去,直直地往二十米的墓洞裏灌,將周圍的泥沙往墓洞裏帶,頗有一種迴填的趨勢。
考古隊見狀不敢有片刻停留,立馬撤退。
難道上天都不同意這場挖掘麼?還是神靈動怒瞭?
一場大雨,將考古隊辛苦幾個月的工程付之一炬,發掘工作又停滯瞭。
這到底怎麼迴事,好像自從開始挖掘這藩王墓,冥冥之中一直有一股力量在阻擋考古隊的進程。
所以墓中到底有什麼秘密?考古隊又花瞭三個月清理洞口,終於進入瞭墓室。
當大傢來到墓室以後,眼前的景象震驚瞭所有人!
首先,大傢第一個見到的便是一口萬年大缸,稱之為萬年燈大缸,專用於消耗氧氣,保存屍體。
隨後各式陪葬珍品顯現,考古隊很興奮,加快瞭考查進度。
進入後室,看到一個硃漆木箱,打開一看,好傢夥,一頂九旒冕進入大傢的視野。
這可不得瞭,這可是唯一一頂親王冕。
此次挖掘雖然一波三摺,但是收獲滿滿,還是很有價值意義的。
那麼問題來瞭,這個明代藩王究竟是誰?墓室到底有多豪華?九旒冕是什麼?
年少墓主豪華墓
自硃元璋創立明朝一直要求為政清廉,不能厚葬,但是這個魯王陵是怎麼做到極盡豪華的?
將英炬在查閱史料時得到兩個信息。
其一為明萬曆二十四年《兗州府誌》中提到:明魯荒王園在縣東北二十五裏九龍山。
其二為康熙五十四年《鄒縣誌》中所說:明魯荒王園在九龍山。
這應該就是魯荒王的墓室瞭。
魯荒王名叫硃檀,是硃元璋的第十個兒子,自幼聰慧過人,15歲的時候被硃元璋派到兗州做藩王,是第一代魯王。
本來硃元璋特彆看重這個兒子,所以將其派到較為重要的地域。
但萬萬沒想到,硃檀到達藩地以後並沒有勵精圖治,反而沉迷長生不老之術,天天和幾個道人研究丹藥。
19歲的時候,就把自己吃瞎瞭,早早地便去世瞭。
硃元璋得知這個消息,很是痛心,但是沒辦法,為瞭錶示警戒,在他的謚號裏加瞭一個“荒”字。
這便是魯荒王的由來,也是墓主的真實身份。
同樣,明代不允許厚葬,但是這位魯荒王的墓室陪葬可是珍寶無數。
木俑在魯荒王的墓中隨處可見,帶刀的,帶箭的,各式各樣,數不勝數。
還有小腰鼓,類似於朝鮮族中間細,兩頭粗的腰鼓,吹嗩呐的,吹笙的,活脫脫一支樂隊的形式。
更彆提木質桌椅等日常物品瞭,人傢采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日常的耳勺,牙簽都是金子做的,銅鏡,玉帶,玉杯多的數不過來。
古畫,名琴,綾羅綢帶數十件。
更重要的是還有車隊!
大的,小的,排成一列,曆經韆年歲月還可以動,可見當時是花瞭大價錢的。
與此同時,專傢還在一個木匣裏麵發現瞭一個木印,印著“魯王之寶”四個大字,這魯王身份是做足瞭。
進入後室更是發現九旒冕的存在,這可真是大大的驚喜,如此價值連城的寶物都有,你說這墓豪華與否?
那這九旒冕到底是什麼呢?
專傢解釋這是親王用的冠冕類實物,是明代親王上朝時專用的服飾,一般放在硃漆的箱子裏。
這種冕冠始於周代,是最為隆重和正式的服飾,後世演化為黑紗做的烏紗帽。
而明朝規定親王隻能用九旒九珠的九旒冕,前後垂著九道旒,分彆有九顆五彩玉珠。
作為國內第一例九旒冕,其考古價值不言而喻,此次勘察也為國傢曆史填補瞭一定的空白。
雖然考古過程中遇到許多睏難,但是專傢們都一一剋服,成功挖掘,為我國曆史新添不少文化瑰寶,值得被後人稱頌!
(本文參考《經典傳奇》20190611期,部分涉及國傢文物規定,進行一定刪改,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