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8:12:02 AM
一位名叫
唐光譜
的老人迴憶說:
“當時,我聽見有人喊,還想要活命的,就跟我衝!確實有不少人聽到呼號後衝瞭上去,但日本鬼子的機槍實在是太快瞭,不少人倒在瞭血泊之中。”
這是南京大屠殺中的一個場景,老人在年過八旬的時候,迴憶起曾經的這一幕幕,依舊滿臉淚痕。
當時,日軍在南京的最高指揮叫做鬆井石根,這個毫無人性的人,竟然還在自己的日記本中記錄下瞭當時發生的不少細節。作為指揮,部下們犯下瞭各種各樣的獸行,他自然是逃脫不瞭責任的。
日本投降後,鬆井石根也很快被運往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不過,在法庭上的他,依舊是鬍攪蠻纏,企圖用各種各樣的理由濛混過關,還說當時自己“生病”,所以沒法阻止手下的這些暴力行徑,當然,曆史和正義不會放過他。
最終,他被處以絞刑,被吊在空中的時候,他並沒有馬上斷氣,而是蹬瞭十幾分鍾腿,隨後纔結束瞭罪孽深重的一生。
鬆井石根
南京淪陷,鬆井石根犯下滔天罪行
在1937年底,侵華日軍已經將南京圍瞭個水泄不通,日本鬼子當年放下瞭“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狠話,事實上,他們前期的計劃進行的也十分順利。
對於日軍來說,南京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占領瞭這裏,意義非凡。
他們的最後通牒是在12月10日下達的,如果城內的官軍還做抵抗,那麼將對南京城發動強攻。
日本人為瞭能讓城內的國民黨士兵投降,還開齣瞭各種各樣的條件,不過,當時的衛戍司令叫做
唐生智
,他並沒有理會日軍的各種消息,並命令麾下部隊做好拼死抵抗的準備。而此前提到那位名叫唐光譜的老兵,正是守城將士中的一員。
日本人給的時間到瞭,可城內的戰士依舊在做著抵抗。不過日寇的火力實在是太過於凶猛瞭,城內十萬官兵幾乎無法抵抗,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不得已放棄瞭自己的老巢,幾封急電發給瞭前方的唐生智,要求他趕緊率部撤離。
前方的將士的鮮血染滿瞭城牆,不過唐生智的這則撤退命令並沒有傳到每個人的手中,況且,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的南京城是沒有辦法同時讓十萬人撤離的,唐生智本人乘坐汽艇離開瞭南京城,大部分守軍還在反抗。
將軍跑瞭!
唐生智
當時消息越來越多,無論是真的假的,也沒有一個人再能站齣來穩定軍心,城內的守軍很快陷入瞭群龍無首的狀態,原本還能多抵抗一陣,在這樣的狀況下,部隊陷入瞭一片混亂,這也給瞭日本人可趁之機。
12月13日,日寇攻破南京城,大部隊進入城內,一段令人憤怒又悲傷的曆史開始瞭。
他叫囂道:“南京是中國的首都,必須要采取一些行動,從而使中國畏服。”
從軍事角度分析,在當時沿海地區的作戰能夠發揮齣日本的三軍聯閤作戰優勢,蔣介石以為,這裏有很多洋人的租界,所以他們有可能在這個角度上,為瞭避免侵犯西方國傢在華利益,而盡量縮小戰爭規模和破壞範圍,可這一切考慮,並沒有阻止凶殘的日軍。
當時,日軍這支部隊的司令官,正是鬆井石根。
他叫囂道:“南京是中國的首都,必須要采取一些行動,從而使中國畏服。”
而且,他本人更是下達瞭“掃蕩”命令,還要求屠殺戰俘,在手下的報告中,說難民中藏匿瞭不少軍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鬆井石根最終下達瞭“混雜軍人的應該紀律肅正”的命令,也就是屠殺。
在1937年12月16日,有一萬多名戰俘被送往江邊屠殺。
他采用“紀律肅正”這樣的詞,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為瞭逃脫責任。
隨後的幾個星期內,南京城宛如一個人間煉獄。後來,有一位叫作
張純如
的女士為瞭求證當年日本犯下獸行的經過,搜集瞭大量的資料,甚至還查閱瞭東京戰犯審判記錄稿,專門聯係瞭一些二戰老兵。
由於這些調查,張純如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母親知道後,專門跟她聊過,希望女兒為瞭身體著想,能夠先停下來。
不過,這些話並沒有被女兒放在心上,她隻是淡淡地說:
“你不做,西方國傢隻知道猶太人遭遇的屠殺,國際輿論大多譴責德國在二戰中的種種暴行,又有多少人瞭解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獸行呢?”
張純如
那段時間,張純如總是以淚洗麵,在1997年,張純如的
《南京大屠殺》
齣版,書中控訴瞭各種各樣的日軍暴行,此書也迅速在美國引起瞭軒然大波,對於一本書來說,它成功瞭,被翻譯成十幾個國傢的文字,讓這件事得到瞭全世界的關注。
此外,想要揭開這段曆史的人越來越多,《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也被大傢重新提及,保留在很多國傢的檔案館之中。
由於過多地接觸日軍的殘暴行為,再加上圖書齣版後各類日本右翼極端分子的恐嚇,張 純如的心理狀態越來越差,後來,她最終選擇開槍自殺。
一個在幾十年後總結曆史的人都會忍受不瞭,這也足以見得當時南京城內的百姓正在經曆著什麼。
美國記者當時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報道過一則消息:
當時日本占領瞭南京以後,防守部隊遭遇瞭集體屠殺,屍體被混入沙袋中推擠起來,很快便形成瞭一座六英尺高的小山。
後來,罪魁禍首鬆井石根被召迴國內,他還從大興鎮帶走瞭十壇血土,燒製瞭一尊觀世音像,來安慰自己將會逃避懲罰。
不過,侵華戰爭的結局以日本的戰敗而告終,鬆井石根這樣的禽獸,當然無法逃脫懲罰。
辯解絲毫無用,鬆井石根最終被執行絞刑
最初迴國的時候,鬆井石根並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而成為瞭日本民眾口中的“英雄”,這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
後來,日本戰敗瞭,鬆井石根根本無法逃齣法律的製裁,他也被作為戰犯逮捕入獄。
不過,那會的他總是把自己的行為上升到國傢層麵,希望以此來擺脫罪名,這些掙紮也都是徒勞的。
1946年6月,國民政府的“”發瞭一篇簡訊,名字就叫做《南京大屠殺案目擊者應赴日作證》的簡訊,邀請瞭南京大屠殺的一些目擊者前往東京作證。
審判過程中,鬆井石根本人的態度十分消極,在談及南京大屠殺的時候,他謊稱自己當時正在蘇州養傷,一點都不知情。
然而,當時可是有照相機拍攝下他騎著馬進入南京城的模樣。
麵對厚顔無恥的鬆井石根,證人證詞也發揮瞭重要作用。
比如,當年一位叫
許傳音
的證人,在美國攻讀瞭博士學位後迴國在南京鐵道部任職,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加入瞭紅十字會,並在其中擔任副會長的職務。
後來,為瞭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救無辜群眾,他加入瞭國際救濟委員會,這裏麵有不少熱心的西方人,他也是整個委員會中唯一的中國人。
據他迴憶,當時僅僅在一處街道上,他清點瞭一下街道上的屍體,就已經超過瞭五百具,當時整個南京城內,到處都是這樣的街道,而且,他看到的屍體並不是日軍所謂的“士兵”,而大多數都是市民,其中還包括很多老弱病殘。
此外,由於在紅十字會工作,他們記錄下瞭很多數據,其中光是這一傢便掩埋瞭四萬多遺體,還有不少婦女是在被日軍玷汙之後殺害的。
關於日軍宣稱的“安全區”,許傳音也做齣瞭解釋,他說:
“當時,日軍確實在南京設置瞭所謂的安全區,裏麵也都是些戰火中的平民,不過日本人經常以裏麵還有士兵為由,強行進入區域內搜捕,隻要是他們覺得有嫌疑的,也統統被帶走瞭。”
而這個時候,鬆井石根聽聞瞭這些證詞以後,錶現得十分憤怒,他堅稱可能有“少數日軍”存在不規範的行為,還說當時自從日軍進入瞭南京城以後,城內僅僅隻有二十多具遺體,並且,他本人在養好病以後來到南京,那裏也一切恢復瞭正常。
按照大傢的想法,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瞭滔天大罪,處理起來應該非常簡單纔對。因為,中國是戰勝國,參與審判的法官也是精挑細選齣來的,這些人也不是傻子。
自從日本宣告投降以後,一百多名製造戰爭的主要罪犯除瞭自殺的基本都已經鋃鐺入獄。中方的想法非常簡單,隻有四個字:血債血還。
而日本的民眾到那會還沒辦法真正接受戰敗的事實,國傢高層一盤散沙,都希望渾水摸魚,能躲過去就躲過去,日本的審判是美國牽頭進行的,多多少少也有點渾水摸魚的想法。
當年,嚮哲浚宣讀瞭起訴書,要求把鬆井石根列為第一戰犯名單,而現場的美國檢察官要求中方提供直接證據。
由於日本政府的各種遮掩,再加上走之前燒毀瞭全部資料,取證就顯得格外睏難。
但是,沒有一個人提齣放棄。為此,
裘劭恒
專門帶著兩名美國檢察官迴到瞭國內,開啓瞭艱難的取證的工作,他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齣最直接的證據。費盡韆辛萬苦,他們終於找到瞭多張照片,證明瞭現場究竟發生過什麼。
美國法官薩頓一錘定音:“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是這次大戰中絕無僅有的。”
鬆井石根的死,已是闆上釘釘,現場的檢察官幾乎全票通過,將他列為瞭第一批戰犯名單之中。
可是,到最後,鬆井石根依舊不願悔罪,還有不少日本人也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但是法庭是公正的,
在1948年11月12日,遠東軍事法庭對鬆井石根做齣瞭曆史性的判決:絞刑。
當同聲傳譯機翻譯完以後,鬆井石根當即臉色慘白,渾身都陷入瞭一陣顫抖,他摘耳機的時候,竟還把自己的眼鏡給順瞭下來,低頭撿起瞭眼鏡,盯著看瞭一會,在確定瞭眼鏡並未破損以後,纔又戴上。
這幾個細微的動作,足以看齣鬆井石根當時緊張的心情。
在最後的環節,按照庭審規則,他緩緩站起,嚮台子上的法官深深地鞠瞭一躬,可差點因為腳底不穩而摔倒,旁邊的憲兵見狀,趕緊上去攙扶瞭一把,這纔讓鬆井石根站直瞭,隨後,他被兩個人架著離開瞭法庭。
1948年12月23日,他在
東京巢鴨監獄
被執行瞭絞刑。
現場流露齣瞭不少照片,當時鬆井石根剛上絞刑架,便顫抖不已
,知道自己即將走到生命中的最後一刻,這個騎著戰馬作威作福的罪犯根本無法站直。頭上被濛上瞭黑布,腳下踩著踏闆,時辰一到,執行者將會抽開踏闆。
在繩子勒緊的瞬間,腳底闆的木闆抽開,巨大的拉力將會將他的脖子扯斷,亦或是機械性窒息,如果是前者,那就有點便宜他瞭。
還好,鬆井石根下墜的瞬間,頭並沒有斷掉。
根據現場的照片和目擊者反應,他在下墜後並沒有馬上死掉,雙腳一直在撲騰,活活掙紮瞭12分鍾30秒,纔斷掉瞭最後一口氣,變成瞭一具屍體。
如今,每年12月13日這個沉痛的日子,仿佛都有聲音在提醒著全體國人:落後就要挨打。也同樣告誡著大傢:珍惜和平,銘記曆史。
那是現代文明史上黑暗的一頁,滅絕人性的侵略者針對平民的屠殺,將會被世界所有正義人士指責。三十萬鮮活的生命在短短數周之內消失,這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難以抹去的曆史陰影,它的背後,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這是血的教訓。
生長在和平年代,更要提醒自己“勿忘國恥”。
這些歲月的烙印也深刻地刻在中華兒女心中,沉澱在靈魂深處,戰爭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可曆史永遠應該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