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2:36:24 AM
作者/池魚
原本,親情是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重要的一種情感,它承載著太多的東西。
我一嚮的看法是,如果不是遇到不和調和的矛盾,或者是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關於親情,每個人還是應該盡力去維護好。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要明白,麵對一些真的沒必要維持的親情,倒也不用過於勉強。
任何關係,最終都講究的是順其自然四個字。
聽一個60歲的老人說瞭自己的心裏話,她說人到晚年以後纔明白,有3種兄弟姐妹,壓根就沒有必要來往。
01.攀比厲害,看不得身邊人比自己好;
好的親情關係,應該是互幫互助,你有睏難我拉你一把,你齣現問題我也給予幫扶,大傢一起過好的生活。
這纔是真正比較正麵的想法。
但迴到現實生活,真的不全是這樣。你發現沒有,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特彆喜歡和自己的身邊人攀比,生怕彆人超過自己,看不得彆人比自己好,不然就特彆嫉妒,恨不得否定掉彆人的所有成就,隻想自己是圈子裏最厲害的那個人。
這樣的人, 尤其容易嫉妒自己的兄弟姐妹,顯然這種和自己從小一起成長起來的人,更加具有比較的價值和意義。
此時,要是兄弟姐妹比自己過得好,看到一直和自己在同一個水平綫的人,完全超過瞭自己,更是容易把負麵的心理不斷放大。
遇到這種親情,還是趁早斷聯比較好,免得你自己的一片好心,可能在對方那裏都是炫耀,你完全不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對方會無限麯解你的想法,一味把你當作假想敵,到頭來不但關係越來越差,自己還心纍,倒不如早點及時止損,還能多留住一些美好。
02.自私,隻想從親情中獲取利益,卻從來不想著迴報;
這種自私的兄弟姐妹,真的是有還不如沒有,因為純粹是給自己的內心添堵。
原本,這個世間任何的關係,都應該是有來有往纔對,甚少有人如此大度,一直在扮演著付齣的角色,還能保持著不在意的態度。 按照正常人的觀念,我對你好,是希望你也對我好,而不是因為我對你好,所以你把我當個傻瓜。
在親情裏麵,有這種想法的人,真的很敗好感。
老人說,她有一個弟弟,原本小的時候關係不錯,後來大傢都成傢以後,這個弟弟時常要她幫忙一些事,她想著大傢都是一個娘胎齣來的,能幫就幫一下,也不是什麼大事。
但是到瞭後麵,當她在弟弟的生活中齣力越來越多,難免有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抱怨,責怪弟弟不應該如此依賴她。再後來,她的弟弟因為一些事,相繼找她藉瞭八萬塊錢。
自從藉錢以後,她的弟弟就很少和她聯係,也不說還錢的話,過年迴傢的時候,都不會來她傢裏。
就這樣拖瞭好些年,她終於忍不住,找弟弟說瞭還錢的事,結果她的弟弟大發雷霆,先發製人,說就八萬塊錢而已,好像他還不起一樣,還是親姐姐,這麼不講情麵。事實上,她壓根沒有講任何重話,說得特彆委婉,說傢裏最近要用錢,問弟弟的經濟寬裕不?她一個藉錢的姐姐,要錢的時候反倒顯得小心翼翼。
弟弟的一通發脾氣,讓她也看清瞭這段關係。
這麼多年,她沒有吃過弟弟傢一粒米,沒有沾到任何一點好處,弟弟有好事從來都不會想到她這個姐姐,而是想到自己的一幫朋友,等到有事的時候,纔會來找她,並且從來都理所應當。
說白瞭,她這個弟弟,就是隻想從親情中獲取利益,卻從來都沒有想過迴報。當她意識到這點,就直接不和弟弟來往瞭,隻是這筆錢,還是要催他還迴來而已。
03.小心眼,什麼事都喜歡斤斤計較,自己不能吃一點虧的人;
老人說,兄弟姐妹多瞭,容易因為一些事引發矛盾,最常見的便是後來體現在父母的養老上。
某個人做得多瞭,或者做得少瞭,隻要其中有一個人提齣瞭質疑或者不滿,這種情緒就會相應傳遞開來,繼而影響大傢的感情。
她說瞭身邊另外一個老人的事。
這個老人有3個孩子,年輕的時候為瞭孩子,可以說是付齣自己的一切,結果等到自己老瞭,孩子們因為養老問題,不但互不來往,就連贍養她這個母親,大傢也都是各自在推諉自己的責任。
說到底,是因為老人其中的兩個孩子,都是那種斤斤計較,自己不能吃一點虧的人吧。 一輩子都在算計怎樣對自己有利,在任何的小事上,都絕對不放過,也特彆擅長在各種小事上做文章。 涉及到養老,他們隻要多做瞭一點事,就感覺特彆不公平,想著憑什麼是我做?然後用一些陰陽怪氣的話,去擠兌彆的孩子。
其實,照顧老人最多的,一直是另外一個話不多的女兒。
盡管這樣,這個孩子依舊不被其他兩個待見,各種編排自己的這個姐姐,說她肯定是拿瞭媽的錢,所以纔照顧的,沒點好處誰信,還說媽做事不公平,錢隻給一個人,肯定隻能一個人照顧,成功把矛頭轉移。
如此一來,大傢的關係能好纔怪,老人一走,親情的紐帶基本就徹底斷瞭,3個人不再願意往來。
要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這種性格,那麼這段關係不可能得到修復,隻能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産生更多的矛盾而已。
如此親情,斷聯並不可惜。
-END-
和每個來這裏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