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6:17:30 AM
讀者疑問:
明知道是意識本能控製的坑,還得去踩。智慧在意識麵前微乎其微。你也有為瞭生存,為瞭貼補傢用,難做到純粹的至善和瞭無私心。那麼,怎麼辦?
徐老師點評:
當我把答案拋給天道時,即意味著我們對能量的信念度,對一切的感知度,這也是我存在的意義。
迴答這個問題,必須區分清晰,意識的本能狀態和非本能狀態,
也可以理解為,意識的先天狀態和後天狀態,
更準確的說是意識的自主狀態和被動狀態,
清晰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自己”,什麼時候不是,這是關鍵,
這就是智慧,修行就是修“智慧”在本能裏麵的比例,提升它的比例,使得它越來越不是微乎其微……
關於內容:自我與自他
對於修行之人來說,不容易之心不是對自己的,而是對彆人的,真正的修行,感知的是大眾【大循環】的能量,是自我以外自他的能量,我曾經錶述:自我+自他=100%,而默認情況下,自我占比99.99%以上,這就是本能的地位,它在大腦裏麵是絕對的“權威”。
因為所謂的本能,就是它自動化具備感知自己的能量,錶達為我們無休止的各種情緒。
而真正的修行,真正的感知,就是反本能的感知自他,我所說的“人生就是經曆與覺察”,核心要義就是覺察“自我”以外的能量。
因此,真正得道者,他具有極為寬廣的心胸,正因為他足夠寜靜,可以感知”自己以外的能量“,而這是一個反本能的狀態,因為常人恰恰就是隻感知自己的辛苦與付齣。
因此,常人更多的是”自憫“,覺得自己不容易,覺得是彆人做錯,是彆人欠我們的,覺得自己痛苦。
善的本質
當我能夠感知更多“我”以外的能量時,我發現我越來越能夠理解他人,不再憤憤不平,不再有情緒,不再看不起任何人,而是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這是我“覺察時的狀態”,它是一個反本能的,極具難度的狀態,同時也是一個漂移的狀態,因此,我在日常生活裏麵,就經常呈現為我不自覺被本能遮蔽,然後“犯錯”産生情緒,接著被我覺察到,開始修正它。
因此,“反復與輪迴”是解決人性問題的必然現象,一定會有無數的輪迴,直到我們走齣來。
因此,《哲學傢》這篇文章講到的“自我懷疑”,就是一個有效的可以中斷本能的話語,任何時候,當我在生活裏麵能夠發自內心地激活這句話時:“我對眼前的事一無所知”,我就可以瞬間中斷本能的控製。
此時,我就能夠實現反本能,開始覺察,此時,我就能夠看到“自他”。
這類話語還有:
“眼前這件事,真的如此重要嗎?”;
“眼前這件事,極有可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人生活瞭這麼多年,到底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反過來,它又進入到喬布斯追問33年的一句話:“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會做眼前這件事嗎?”。
大腦最神奇的地方在於,驅動它的不是知識或道理,而是情緒【能量】,所有這些話術深刻之處,正在於它運用瞭“對比法則”,使得我們感知到瞭能量。
當我們這樣自問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搜索我們過往的經曆,去對比與感知。比如,假如我的創作過於為瞭結果,那麼它會激活我過去焦慮輸齣所創作的膚淺文章,而這些輸齣讓我覺得愧疚與虛度,因此,如果我現在的創作,不能超越這種文章,我就寜靜暫停。
我時刻都在這樣追問,不斷地確認我的發心:“它是否具備足夠的純粹度”;
“發布這樣的文章【做這樣的事】,我會羞愧嗎?”,很明白,我以前有些文章是讓我羞愧的,我不想再做那樣的事。
因此,這類自問的話,在不同的時期,你用它去對比感知不同的情感與經曆,也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能量與力量感,比如當你站在死亡邊緣來問這句話時,你就會明白那股能量是什麼。
你可以用它去叩問過去十年,你最執著的那件事情,假如你這輩子就這樣瞭,那麼這件事情有意義嗎?
你會發現,叩問的結果是:“大部分你不自覺執著的事情,都是無意義的”,大部分你的焦慮,都是無意義的。
但是,在你嘗試想要在生活裏麵實現“反本能”時,想要跳齣“自我”的遮蔽時,請把我的這句話“刻”進你的腦子裏:“我們是被環境決定著的”,而這個決定性的底層力量到底何等強大,《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型》就是在從不同角度解剖它的。
它的地位,以及我們是否最終産生麵對它的智慧,可以說是我們這輩子一輩子的難題,與它相關的詞有:“動物腦,自動化,本能,潛意識”,而真正的反思的“毀三觀”,就是顛覆這個東西。
因此,善惡不是一個邏輯概念,而是修行後的結果,感知後的必然,是能量的結果,當我說能量因果循環的信念時,它背後的潛台詞就是善的必然,這是大腦原理決定的,
因此,善良不是一個生存策略,也不是一個邏輯策略,它是能量的結果,是天道法則,是熵增的必然,是共同體的靈魂,用這個概念來理解王陰明的知行閤一的內涵,說它是”緻良知“,就非常清晰瞭。
最後,經常有人把修行錶述為逆人性,這是對大腦的無知,真正的修行,恰恰就是順著人性,順著大腦,因為感知【修行】到最終,大腦時刻都是快樂的。
因此,蘇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無所知”這句話背後的深刻內涵與作用,恰恰就是在激發大腦實現反遮蔽反本能的能力,開啓大腦覺察,感知與編碼的能力,這就是哲學傢的智慧。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