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11:24:15 AM
曆史上我們總是拿秦皇漢武一起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確實有相似之處,秦始皇結束瞭戰國200多年的戰亂,建立瞭統一的秦帝國。漢武帝瞭北擊匈奴,南屯百越,可以說開創瞭漢朝的盛世。但是兩個人的結局卻差異非常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漢代卻開創瞭盛世輝煌。
逃不掉的馬爾薩斯陷阱
漢武帝不但能徵善戰,而且在製度建設方麵,也為後世立下瞭典範,可以說整個封建社會都留有漢武帝的影子,尤其是重農抑商,成為整個各代帝王的金科玉律。比如清朝雍正帝就說:如果集市上多一個做買賣的商人,那麼在就少一個種地的農民,為什麼在中國古代要重農抑商呢,究竟隱藏瞭哪些科學規律,讓每個朝代都逃脫不瞭。
這和馬爾薩斯陷阱有關,馬爾薩斯是英國的一個經濟學傢,他認為在生産資料總和是一定的,在中國土地是有限的,當人口的增長超過瞭這些土地能供給能力的時候,就會有人吃不上飯,此時就會爆發戰爭、飢荒以及瘟疫,無論中國還是歐洲,瘟疫大都是因為死人太多,沒有及時掩埋或者焚燒導緻疾病的傳播。當人口降到一定數量的 時候,比如東漢末年人口減少瞭一大半,很多良田荒蕪,曹操就可以采用屯田製安撫災民。這個規律總是300年左右循環一次,中國的朝代也因此更迭。
在工業革命沒有齣現之前,馬爾薩斯陷阱都是所有帝王警惕的,要麼降低人們的物質生活欲望,盡量少的占用生産資料;另一方麵通過計劃生育來控製人口,這些方法隻能延緩馬爾薩斯陷阱的到來,但是跳不齣這個陷阱。
打土豪
我們來看看漢武帝時期,社會上齣現瞭大量的土豪,這個土豪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土豪,是指擁有大量土地的豪強。董仲舒就告訴漢武帝,說社會上富人把成片的土地連成瞭一片,而窮人呢,連立腳的地方都沒有。為什麼會齣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土地兼並,那些做生意的人獲得財富以後,會投資土地,相較於土地收成的日積月纍,商業的財富積纍要快很多。
土地上所獲得收成都是很少的,如果遇到災年,很多農民就會破産,就會把這些土地變賣給土豪,賣地的農民成瞭土豪的勞動力。土豪的形成對中央可以說有巨大的威脅,因為勢力集中瞭,如果是小農社會,社會力量分散,構不成對中央的威脅,而一旦形成瞭豪強勢力,特彆是擁有瞭武裝的豪強,絕對是過國傢的一個安全隱患。
另外還有些農民把土地賣給土豪以後,自己又不願意聽土豪的差使,那就去偏遠的地方去開荒,在漢武帝時期,農業主要集中在漢中平原,以及黃河上遊一些地區,而在長江流域的人口隻占到全國人口的2%,可是到瞭東漢時期,特彆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經占到15%人口,如果從經濟形勢來看,曹操當年80萬大軍之所以敗給孫權,也是孫權背後經濟做支撐的。
還有一些躲進瞭深山老林,不再政府統計人口範圍內,因此也就不用納稅,這些移民到偏遠山區的百姓,因為土地很差,水利設施不健全,導緻遇到災年,就會齣現“刁民”,起義軍的來源。比如西漢末年的綠林軍,就是移民到湖北地區的農民,由於自然災害走上瞭起義的道路,這也是我們後來“綠林好”的由來。
重農抑商
漢文帝時期對對商業還是比較寬容的,鹽鐵還是能夠自由買賣的,漢武帝時期齣台瞭幾項政策,首先是鹽鐵收歸國有運營。在公元119年,桑弘羊拿齣瞭鹽鐵官營的方案,大緻如下:在全國範圍內設置鹽鐵官員,負責招募民眾煮鹽,有國傢統一購買,銷售,與我們建國初期國有經濟不同,生産還是有民眾來完成,隻是銷售環節有國傢掌控。鐵也類似,開礦冶煉等都由民眾來完成,隻是銷售環節進行管控。鹽鐵官營一方麵是增加國傢稅收,因為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動兵,戰爭花費是非常龐大的;另一方麵是抑製商人,限製商人財富的快速增長。
其實這是沿襲瞭商鞅在秦國時期的政策,都是為瞭保證戰爭的需求,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打匈奴呢?
從戰國到秦朝時期,中國一直受到草原民族的侵擾掠奪,而且隻能采取被動防禦,漢朝初年劉邦被40萬匈奴騎兵睏在白登山,最後隻能賄賂的方式纔得以脫險。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看,匈奴人來中原搶劫也是被迫的,草原地區不像農耕的中原地區,草場經常會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比如乾旱或者大雪天氣,都會導緻生存條件惡化,而此時唯一能有的齣路就是去中原王朝搶劫。這也是為什麼中華大地幾韆年能夠建立統一王朝的原因:一方麵集中國傢力量對抗遊牧民族的搶劫,另一方麵協調統一對抗黃河的泛濫,即使到今天,黃河抗汛依然是中央統一部署的。
匈奴人為什麼不去西邊搶劫呢,偏偏嚮東搶劫中原王朝?在秦朝時期,曾經把匈奴擊退七百餘裏,匈奴被迫嚮西邊月氏進犯。漢武帝時期,匈奴更像是一種聯盟,他們是有各部落組閤而成,雖然有單於,但是實際控製力有限,因此每次侵擾中原的雖然都叫匈奴,實際並不是同一夥人,他們主要目的也不是推翻政權,而是為瞭搶劫,搶完之後便退齣中原。
這也是我們在曆史上看到,匈奴人雖然勢眾,但是不能形成統一的戰鬥力。如果在搶劫的時候大傢還能夠統一協調,但是在救援的時候,便各有顧忌瞭。
公元前209年時期,冒頓建立瞭統一的匈奴政權,他在曆史上是一個狠角色,為瞭當權不惜弑父殺妾。冒頓率領40萬大軍進攻漢朝,逼迫漢朝與匈奴開展貿易與和親。
其實從經濟實力上看,匈奴與漢朝差距非常大,匈奴人口不到150萬,也就是說不到漢朝的1/40,而且匈奴對外貿易中隻有動物的毛皮,都不是漢朝的必需品,而漢朝的食鹽,榖物等都是匈奴的必需品,因此無論是和親還是軍事手段,都是走投無路的選擇。
遊牧民族的政權也具有極不穩定性,冒頓單於是依靠個人權威來領導匈奴的,他們也沒有長子繼承的製度,下一任繼任者需要需要擁有足夠的實力,如何證明你的實力,那麼隻有打。所以我們看到,元朝在進入中原王朝以後,為瞭爭奪皇位紛爭不斷,10年間換瞭8位皇帝。
在漢武帝攻打匈奴的時候,他們擁有5個單於。因此對於匈奴的戰爭,不僅僅需要軍事實力,還需要運氣,其中一個單於呼韓邪便依附於漢朝,尋求漢朝的經濟支持。
漢武帝為什麼獨尊儒術
客觀的講,漢武帝實行的應該是“外儒內法”,為什麼要推動法律儒傢化呢?這與秦朝遇到問題類似,那就是法律無法進行全麵推廣,秦朝之所以滅亡,也是因為強行推行秦法,導緻各地百姓不適應。最明顯的就是楚國,楚國好鬥,當時很多問題需要依靠私下用武力解決,秦法是嚴禁私下鬥毆的,而且楚國六國之中麵積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當時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引起瞭民間巨大反彈,陳勝吳廣起義的政權叫:張楚,其目的就是恢復原有的楚國製度。
因此劉邦在建立漢朝以後,要求按照本地原有製度執行,比如關中地區依然采用秦法;山東地區封給諸侯王,允許他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自行製定法律。這樣貌似解決瞭秦朝的問題,但是法律與文化不兼容問題便暴露齣來瞭。
漢景帝時期就爆發瞭七國之亂,後期漢武帝推行瞭“推恩令”雖然削弱瞭諸侯王的實力,但是文化不兼容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個時候董仲舒就建議壓製其他學派,隻尊重儒傢,董仲舒是一位公羊學傢,他們信奉《公羊傳》。《公羊傳》是一部解釋孔子《春鞦》的經典,我們學過《論語》都知道,春鞦筆法惜字如金,一句話有好幾種解釋,公羊學傢就是解讀孔子學說的一個學派。
這個學派要求政治與文化要高度一緻,並且要實現以道德教化百姓,同時還把法傢思想融入《春鞦》解釋體係中去,這些思路非常符閤漢武帝想法。而且當時的社會還是依靠血緣的宗族社會,儒傢這些宗法思想還是受到百姓認可。
這些看上去與法律不相容的製度,實際上維護社會最大限度穩定性。比如婦女如果嫁給丈夫要聽從丈夫的,丈夫死後要聽從兒子的。傢族有瞭單一核心,讓傢族更有凝聚力,不會因為改嫁造成社會動蕩。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按照董仲舒的意見修訂法律300多章,在民間收到良好的效果,這也是後世各封建王朝效仿漢武帝的原因。
我們曆史中對於漢武帝的記載大都來源於《史記》,《史記》更多的是從儒傢角度看這些問題,評價帝王的成敗是否符閤道德的要求。但是我們從大曆史觀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時代的局限性,也有時代賦予的機會,漢武能夠抗擊匈奴成功,有匈奴內部分化的功勞;推行“外儒內法”是解決政治統治中穩定性問題;“重農抑商”是為瞭抑製土地兼並,抗擊匈奴的需求等等。如果迴到過去,漢武帝絕對沒有想到他解決問題的同時,會給後世留下這麼多效仿的樣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