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1:03:39 AM
文|四季文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是“君權神授”,是百姓眼裏的真龍天子,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正是由於皇帝手握生殺大權,所以如果一不小心觸犯逆鱗,就會招緻殺身之禍,甚至會被株連九族。而且在我國曆史上,不乏有殘暴之君,他們甚至以殺人為樂,故有“伴君如伴虎”一說。常伴帝王身邊,就得多長幾個心眼。
不過,在北宋王廷曾齣現過這樣的一幕:皇後竟然伸手打皇帝。我們知道,古代女子社會地位低下,不論是在民間還是皇室,女子在傢從父,嫁人從夫,尤其注重三從四德,伸手打自己的丈夫是非常鮮見的,尤其是堂堂的九五之尊。然而,這位皇後最後沒有被誅殺,隻是被廢黜。要說這位仁君,他就是宋仁宗趙禎。
說起趙禎你不一定瞭解,但說起“狸貓換太子”,你肯定記憶猶新。我們就從這則故事說起。
宋仁宗的身世:狸貓換太子的傳說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最早見於元雜劇,後來情節被豐富,寫進瞭明代小說《包公案》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中。
這個故事後來被翻拍成各種版本的影視劇。電視劇《包青天》有一個單元就叫《狸貓換太子》。故事情節大都如齣一轍,皇後劉娥與宋真宗多年沒有子嗣,為瞭能穩固自己的皇後之位,便設計讓自己的太監郭槐在李宸妃生産的當晚,將一隻狸貓調換成皇子,從而誣陷李宸妃生下瞭怪物。同時,劉娥將李宸妃生下的皇子占為己有。
電視劇《清平樂》中,也講述瞭宋仁宗不是太後劉娥所生,而是宋廷裏的婢女所生。
宋仁宗,人如其號,以“仁”聞名,他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後,甚至不惜放棄皇位,以救母親於水火。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宋仁宗都是曆史上有名的仁君。即便已經知道自己並非太後劉娥所生,但他仍然沒有苛責太後。在他看來,太後雖沒有生之痛苦,卻有養育之恩。
當初宋真宗寵幸劉娥皇後,由於皇後沒有生下一男半女,而趙禎的母親隻是一位身份低微的妃子,於是劉娥便選擇將皇子趙禎過繼到自己的名下。
自古仁和孝是英明君主應該具備的品德,但對於宋仁宗趙禎的做法很多人卻持不同意見。尤其在自己主政之後,仍然對劉娥皇後言聽計從,這在很大程度上導緻自己的權力被架空,這就是懦弱的錶現。當然,趙禎的懦弱還不僅僅錶現在這裏。
廢後始末:一巴掌惹齣來的風波
趙禎的這份包容,不禁讓“母慈子孝”,而且後宮之內一片和諧景象。
天聖二年(1024年)九月,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郭氏,被被冊為皇後。郭氏齣身名門望族,先祖世代皆為酋長。正是憑藉如此齣生,她纔有進宮選秀的資格。
作為富傢韆金,郭氏性格怪戾、心高氣傲。若按趙禎的秉性,他是不會相中郭氏的,奈何當時太後劉娥掌權,她甚至在趙禎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將郭氏封為皇後。郭皇後仗著太後撐腰,在後宮愈發猖狂,如若哪個嬪妃想趁機接近宋仁宗,她都會橫加乾涉。
郭皇後這種“妻管嚴”的玩法,即便是普通人也難以忍受。因此,宋仁宗對她早有厭惡之情,隻是礙於太後的情麵,不好公開發脾氣。時間一久,宋仁宗對皇後越來越不滿,越來越冷淡。
雖然趙禎和郭氏錶麵是一對“恩愛夫妻”,但背地裏早已同床異夢。相比較郭皇後的蠻橫無理而言,趙禎早已對宮裏的另外兩位嬪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她們便是尚充儀和楊德妃。兩位美人的性格可以說與郭皇後完全相反,不但溫文爾雅,而且善解人意,所以甚得趙禎歡心。
但這種局麵郭皇後豈能容忍,她經常無事生非,故意找茬,意在點醒他們,要將皇後放在眼裏。有一次,尚美人實在忍不住,就跑到宋仁宗麵前告狀,可惜事有不巧,兩人的談話被悄悄趕來的郭皇後聽到瞭。
性格潑辣的郭皇後見尚充儀在說自己的壞話,不由分說,掄起巴掌就準備扇尚美人。宋仁宗沒有坐視不理,他欲上前阻擋。在拉扯的過程中,郭皇後一記響亮的巴掌打到瞭皇帝的脖子上,並留下瞭清晰的手印。
在場的人都被郭皇後的舉動嚇壞瞭,郭皇後也知道自己闖下大禍。雖然她平時囂張跋扈,但再怎麼樣都不敢對皇帝動手。宋仁宗大為光火,下令讓宰相呂夷簡火速入宮。
帝後矛盾:宋仁宗與太後劉娥之間的明暗較量
郭皇後之所以敢在後宮吆五喝六,甚至根本不把宋仁宗放在眼裏,不僅僅是因為她是官二代,更因為她有一個硬核靠山――劉娥。
眾所周知,趙禎十三歲即位,直到二十四歲纔開始親政,在這之前一直都是由劉太後代他管理朝政。前文有述,趙禎性格仁愛,他始終對劉娥畢恭畢敬,不敢有半點忤逆。
劉娥對宋仁宗管教十分嚴格,趙禎從小就不喜歡嚴厲的“大娘娘”劉娥,而喜歡溫順的“小娘娘”楊氏。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宋仁宗繼位,太後劉娥臨朝稱製。宋仁宗名義上在太後輔佐下處理朝政,實際上是太後一個人說瞭算。
1024年,宋仁宗十五歲,轉眼到瞭談婚論嫁的年齡。在備選的眾多女子中,仁宗相中瞭富商王濛正的女兒王氏。不過劉娥卻極力反對,理由是王氏“妖艷太甚,恐不利於少主”。意思就是這個女孩太過妖艷,容易讓皇帝迷失心智。但背過身,劉娥卻把王氏嫁給自己前夫的兒子劉從德。
之後,又有幾位身份各異的少女入宮作為皇後候選,其中有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女兒郭氏、已故驕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等。當宋仁宗一眼相中張氏時,又遭太後否決。在太後看來,郭氏要遠勝於張氏。事實上,劉娥是齣於政治聯姻和背後的政治利害關係考慮,所以劉娥根本不會顧及趙禎的感受。
不難看齣,造成這種局麵的最終原因還是劉娥太後。在劉娥嚴管之下,趙禎從小謹小慎微、優柔寡斷,缺乏一個君主殺伐果斷的剛毅性格,在劉太後麵前,趙禎儼然一個透明皇帝,雖然劉娥不像武則天那樣稱帝,但她卻始終把控著皇帝大權。所以對於皇帝婚事的乾預,自然也是劉娥說瞭算。
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太後劉娥駕崩,此後宋仁宗便不再理會郭皇後,不過郭皇後仍然不思悔改,不知收斂。
此時召呂夷簡前來“驗傷”,無疑宋仁宗有瞭廢後的決定。呂夷簡也明白,自己這個時候,要給皇帝點上一把火,讓他迅速擺脫劉娥太後的陰影。呂夷簡指使諫官範諷進言說:“後立已有九年,尚無子,義當廢。”
呂夷簡乘機對宋仁宗說:“漢光武帝是一代明君,尚有廢後之舉,郭氏傷害皇上,理應廢之,不會有損皇上聖德”。
既然師齣有名,宋仁宗當即下詔,欲廢除郭氏皇後之位。但廢後事關國傢大事,不可盲目決定,包括範仲淹等一幫大臣就強烈反對。宋仁宗本就委屈,於是將被打的地方給大臣們看,眼圈通紅地說:“她打我,我還不能廢瞭她麼?”此時,沒有人再敢言語。
不過,廢後詔書並沒有說郭皇後失手打瞭皇帝,而是聲稱郭皇後久未生育皇子,自覺福薄,願意入道,特封淨妃、玉京衝妙仙師,賜名淨悟,彆居長寜宮。
廢後餘波之後,宰相和台諫官之間産生瞭激烈的矛盾衝突。宋仁宗對反對自己的台諫官非常惱火:你們把朕廢後說成是昏君之舉,簡直是大逆不道,把我當成病貓麼?還沒等到諫官麵見皇上,皇帝的聖旨就到瞭:孔道輔齣知泰州,範仲淹齣知睦州,特彆強調不必入宮告謝。
朝廷再次強調,今後台諫官奏事隻能密具章疏,不準“相率請對”。意思就是,有意見就單個地提,不準動不動就集體上訪找皇帝。在宋仁宗趙禎和宰相呂夷簡聯手強行壓製下,郭皇後被廢風波終於告一段落。
反觀劉娥太後,為瞭自己手上的行政大權和個人利益,不顧皇帝的感受,亂點“鴛鴦譜”,造成一段孽緣;郭氏,貴為母儀天下的皇後,動輒耍脾氣,爭風吃醋,仗著背景強大,目無皇帝,目無法紀,又怎麼能得善終?再說宋仁宗,作為皇帝趙禎不閤格,在劉娥太後的壓製下,性格唯唯諾諾,愈發迂腐,對手裏的皇權,沒有好好利用,最終導緻朝廷各方利益失衡而互相傾軋,自己的私生活也是亂麻一團。
(太後劉娥臨朝稱製,對宋仁宗予以壓製,趙禎屈服於劉娥的強權,不能算是一個閤格的皇帝,對於廟堂上各種力量的製衡也沒有處理妥當。對此你怎麼看,歡迎點評關注。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