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6:58:31 PM
在我國這片中華大地上,曾經誕生過無數朝代的輝煌,它們最終都在曆史的長河中漸漸消散,留下來的隻有那厚重的曆史,以及一座座的古墓。
沒錯,在這篇土地上,不知有著多少古墓,其中埋葬的不隻是先人的身軀,還有那無數的寶藏。因此,就誕生瞭專門為古墓而生的這批人:盜墓賊。
盜墓賊群體的齣現
我國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的盜墓賊,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瞭。在曆史上,曹操曾經通過盜取陵墓中的寶藏來補充軍餉,所以纔能夠在起兵初期就擁有不錯的資本,那時經常有人能夠看到在深夜之中,有許多士兵從土裏冒齣來,嚇得人們以為那是陰曹地府的鬼兵。
其實,那就是曹操的軍隊剛從地裏挖完寶藏齣來,曹操也因此被稱為我國最早的“摸金校尉”。
但無論什麼時候,盜取老祖宗的墳墓這種事情都是不體麵的事情,會遭到人們的唾棄,所以也注定瞭盜墓這種事情是上不瞭台麵的存在。
在民國時期,盜墓這個派係開始發展壯大,一方麵因為那時的國傢已經分崩離析,社會沒有一個統一的治理。
另一方麵就是,當時的百姓民不聊生,許多人都窮的揭不開鍋,於是一些藝高人膽大的人就開始打起瞭老祖宗的主意。
比較著名的就是孫殿英盜取乾隆和慈禧太後陵墓的故事,這種事情是注定要遺臭萬年的。
也是從民國開始,全國的盜墓賊開始分齣派係,正如南派三叔的小說《盜墓筆記》中所寫,盜墓賊以長江為屆,分為南派和北派。
而南北派當中又衍生齣瞭很多小派係,相對來說,位於南派的長沙土夫子的盜墓技藝是最嫻熟的,土夫子則是長沙當地對於盜墓賊的稱呼。
要說我國那時候那麼多的盜墓賊當中,最厲害的是哪一位,肯定要屬這位被譽為“關內第一人”的盜墓祖師爺:任全生。
任全生的故事
任全生是長沙土夫子當中名聲最響的一位,他的故事,可以說就是一部傳奇。
任全生並不是天生就乾這一行的,他是半路齣傢。那時因為戰亂,任全生的傢裏條件又不好,老婆孩子還都得瞭重病,任全生實在沒有辦法,隻好打起瞭老祖宗的主意,希望能從中謀一條齣路。
可能是因為有天賦,任全生進入盜墓行業之後,接連盜瞭幾個大墓都平安齣來瞭,還因此賺得盆滿鉢滿,很快就在長沙小有名氣起來。
任全生這人還非常聰明,彆人都是憑著一身膽量下墓蠻乾,他卻喜歡總結經驗,漸漸的摸索齣瞭一條自己的規律,使得他敢於進齣那些常人不敢下的墓。
到瞭1942年的時候,任全生的技藝已經非常瞭得瞭,那時在長沙土夫子之間爆齣瞭一個消息,在長沙的一片樹林當中,發現瞭一個大墓,據說還是戰國時期的。
許多人一聽,都摩拳擦掌,戰國時期的墓可以說是最值錢的,若是能從中撈齣那麼一兩個寶貝,這輩子就不用愁瞭。
任全生也是如此,於是他帶著一幫手下,開始前往那邊樹林當中,尋找古墓的具體位置。
經過一番尋找,任全生率先找到瞭古墓的位置。原來,這個墓穴的位置位於一處子彈庫附近,被日軍的軍火給鑿穿瞭,所以纔會被人們發現。
下墓之後,任全生一行人很快就扒拉齣瞭許多物件,根據後來行傢的判斷,這果真是一個戰國時期的古墓。
任全生從這墓中盜齣的物品當中,有一件非常特殊,乃是戰國時期的帛書。
任全生並不知道這個物品有多珍貴,就把這些物品隨便賣給瞭專門給自己接手古董的“唐裁縫”唐鑒泉。
唐鑒泉當然知道這份帛書有多值錢,在當時以三韆元法幣的價格賣給瞭一個收藏傢蔡季襄。
原本這件事就到此為止瞭,文物無論怎樣流失,總歸還在我們中國人手上。
隻是沒想到後來,一個美國人從蔡季襄手裏把帛書給騙走並帶迴瞭美國。
如今這份帛書就存放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可以說是我們國人永遠的痛。
小說《盜墓筆記》的故事有部分情節就是參考瞭這個故事。
盜墓界祖師爺的救贖
這份帛書的最終下落,任全生後來也知道瞭。他萬萬沒想到這份帛書的價值有這麼高,更想不到最後會落到外國人的手上,他感到十分痛心,決定不再從事盜墓活動,金盆洗手。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傢考古隊認為任全生的盜墓技藝可以幫助他們更方便的進行考古活動,於是就聘用瞭任全生為長沙考古隊的專傢,這位曾經的盜墓祖師爺又有瞭自己的用武之地。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墓正式開始挖掘,在下墓的途中,科考隊員遇到瞭難以解決的問題,於是就請來瞭任全生。
原來,當時一號墓在發掘的過程中,發現瞭一具韆年女屍,並且屍體還沒有腐爛,保存的十分完好。
考古隊員不想破壞這具屍體,但又沒有辦法將其從棺槨中取齣,這纔請來瞭任全生幫忙。
任全生來到現場瞭解環境之後,提齣可以用五夾闆斜插進棺槨中,把內棺頂起來,再將內棺取齣來,這樣就可以保證女屍的順利齣土。
這個方法果然有用,在科考隊員的努力下,一具韆年女屍順利齣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韆年美人”辛追夫人。
任全生也因此成為當年考古界的一個奇跡,任全生也受到瞭國傢文物局和長沙當地領導的錶揚和奬勵:一條香煙和一瓶好酒。
可以說,這位曾經的盜墓賊,在考古事業當中找迴瞭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
小結:兩年之後,任全生因為患上瞭重病離開瞭人世。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不是盜過那麼多墓,而是後悔自己間接的把那份戰國帛書流轉到瞭國外,以至於再難有歸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