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6:33:24 PM
郭解影視形象
郭解[jiě],字翁伯,河內軹(今屬山東濟源)人,漢朝著名女相士許負的外孫,父親為遊俠。
郭解受父親熏染,也是個性格豪爽,喜歡四處遊蕩的俠客。
所謂的遊俠,就是輕生重義,不顧生命安危,願意為他人化解糾紛,救濟危難的人,當然,遊俠中也不乏好勇鬥狠,潑皮無賴之徒。
《史記》記載:
“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及解年長,更摺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郭解長得個子矮小,卻精明強悍,不喜歡喝酒,年少時殘忍狠毒,稍有不痛快時,就會去殺人,曾殺害過許多人。
郭解常常不惜豁齣命去替朋友報仇,還曾藏匿逃犯,搶劫財物,私鑄錢幣,盜挖墳墓,多行不法。
郭解或是化險為夷,或是遇到朝廷大赦,其不法行為總是能躲過朝廷的追究,仿佛得到瞭上天特彆的眷顧。
郭解漸漸長大,就開始有所收斂,常常檢點自己,以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廣施與人而不求迴報。
捨命幫助彆人,而從不誇耀功勞,逐漸聲名遠揚,很多遊俠喜歡依附於他。
郭解的外甥憑著舅舅的名氣,仗勢欺人,有一天,這小子和彆人喝酒,人傢酒量不行,他就強灌,逼得那人一怒之下,將其刺死。
郭解的姐姐抱怨弟弟說:“彆人殺瞭我的兒子,你卻找不到凶手!”
於是把兒子的屍體放在道上不下葬,以此羞辱弟弟郭解。
郭解立即派人尋找凶手,凶手自知難逃郭解的手掌,於是主動找到郭解,說明瞭事情經過。
郭解說:“你做的沒毛病,是我的外甥有錯在先。”
隨即將那個人釋放瞭,派人埋葬瞭外甥。
郭解自此在江湖的名氣更大瞭,人們認為郭解講義氣,投奔他的遊俠少年就更多瞭。
郭解齣門的時候,很多人都避開他,有一次,郭解外齣,看到一個人“箕坐倨視之”,那姿勢那眼神兒分明是看不起他。
郭解的手下想把這人殺瞭,給老大報睚眥之仇,郭解說:“我在傢鄉得不到尊重,說明我做得還不夠好,他有什麼錯誤呢!”
郭解暗中請求尉史,給那個人免除瞭每月一次的徭役,那人知道內情以後,光著上身嚮郭解謝罪。
郭解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做人卻越來越謙卑,齣門從不帶著僕人,遇到官員從不敢乘車。
郭解去其他郡國給彆人辦事,能辦成盡最大可能辦成,辦不成的,也會想辦法讓對方滿意,這纔接受人傢的酒肉款待。
郭解贏得瞭很多遊俠的尊重,城中少年,周邊郡縣的豪傑爭相依附,郭解傢大門口半夜裏都會停著十多輛馬車,有人願意齣資幫助他供養門客。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詔令各郡國資産達到三百萬的富人遷居茂陵,郭解屬於平民階層,沒有太多財産,可是遷徙名單中卻有他的名字。
大將軍衛青嚮皇帝求情,說郭解傢貧,資産不足百萬,不符閤遷徙標準。
漢武帝認為堂堂大將軍都為郭解求情,可見這個人非同尋常,不可能是個窮睏潦倒的人。
漢武帝堅持將郭解一傢遷走,當地民眾為郭解送行,送來的禮金超過一韆萬。
原來,郭解的同鄉楊季主的兒子是縣裏的縣椽,是他把郭解的名字寫在遷徙名單之上的。
於是,郭解的侄子殺瞭縣椽,不久又殺瞭楊季主,從此兩傢結怨。
楊傢人到官府告狀,郭解侄子又把告狀的人給殺瞭,消息傳到瞭朝廷,漢武帝大怒,於是下詔,命人抓捕郭解,郭解隻好外逃,但最終被捕。
軹縣某儒生和查案的朝廷使者閑聊,郭解的一個門客為郭解辯解,那個儒生說:“郭解作奸犯科,多行不法,怎麼會是一個賢良呢?”
郭解的門客急眼瞭,把儒生的舌頭割瞭下來,隨即逃之夭夭。
官吏逼迫郭解交齣行凶者,郭解的門客太多,他真的不知道究竟是誰。
禦史大夫公孫弘在朝議時稱:“郭解以一個平民身份行俠,睚眥之仇也會殺人,他雖然不是凶手,可這比他親手殺人還要嚴重,實屬大逆不道!”
漢武帝於是下詔,斬殺瞭郭解,其傢族也受到瞭牽連。
漢武帝
司馬遷對郭解的死很惋惜,嘆息說:
“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
我看郭解,其身不長,其貌不揚,口纔也一般,而天下無論是賢良者,還是宵小之徒,認識他,不認識他的,都會仰慕他的名聲,遊俠尚義之人都把和他交往引以為榮。
郭解可謂生不逢時,倘若他早生幾百年,在戰國時代,說不定就能成為亂世豪傑,聚集天下英纔,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