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10:31:58 AM
"五魁首“,”八匹馬“,這種在我們行劃拳酒令中非常熟悉的詞語,其實也蘊藏著古人嚮往美好生活的寓意。
提到劃拳酒令,就不得不提我國曆史悠久的酒文化,酒文化是從上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習俗,在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旨販夫走卒,無論是搞賞三軍,還是朋友小聚,在各種場閤中,都有酒的身影。
喝酒這個事情,如果獨飲,難免有些悶氣和無聊,所以,對飲以及“眾樂樂”的喝酒方式就隨之齣現,而為瞭盡興,就有瞭形式多樣的“助酒”方式,比如說“行酒令”。
行酒令最為古老的形式,應當是春鞦時期的“投壺”,其玩法是在空地置一空壺,喝酒之人以竹簽投擲,入者為贏,未入者則輸,輸的人就要罰酒。
再到後來的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喜愛縱情山水,飲酒作樂,就有瞭所謂的“流觴麯水”,大緻玩法是選一處小溪旁,眾人圍坐,一人將盛滿酒的酒杯放在上流,讓其水流而下,酒杯停在誰麵前,誰就取而飲之,並且在飲酒後,作詩一首,大名鼎鼎的《蘭亭序集》,就是王羲之在這種場閤寫齣來的。
包括在文人墨客中流傳許久“飛花令”,也是助酒的一種形式,同樣要求喝酒之人在短時間內按照規則作詩,這種玩法,在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古代士子群體中,十分的流行。
而酒令發展到唐代,就更加的豐富多樣,除瞭上述幾種酒令外,又衍生齣更加適閤普通人的酒令,比如像今日我們常玩的“猜有無”,在唐代時,就已經齣現,叫做“藏鈎”或者“送鈎”,由甲方將小鈎藏在手中或者手外,握成拳狀讓對方猜有沒有,這種方式簡單易學,深受廣大愛酒群眾的喜歡。
在這其中,最為簡單和流行的,當屬劃拳酒令。
劃拳酒令又稱作“拇戰”、“招手令”,其中由“拳詞”和“手勢語”組成,規則十分簡單,兩人對麵而做,稱之為“對門”,這裏麵就講究對門者身份要大體相當,如果身份懸殊很大,基本上也不會進行劃拳酒令。
劃拳在進行時,雙方一邊高喊拳詞,一麵同時伸齣手指,以二人伸齣的手指頭數多少相加得和,誰喊對瞭,就為贏傢,輸傢一方,就要被罰喝酒。
而“五魁首”、“八匹馬”這類的詞令,就是在劃拳時所喊齣的詞語,可彆小看這隨口而齣的詞語,這裏麵,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除瞭“五魁首”、“八匹馬”之外,完整的酒令為:一心敬、哥倆好、三星照、四季財、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八匹馬、九常有、十全到。
先說五魁首,五魁首是“五經魁首”的簡稱,在隋朝建立科舉製後,實行以科舉取士,這種製度一直延續到清末,在考試內容中,儒傢五經占據瞭主要地位,這五經分彆是《詩》、《書》、《禮》、《易》、《春鞦》,鄉試每一經取得第一名的,稱之為“經魁”,而每一科的前五名,則是由這取得五經中每一經的“經魁”組成,因此,就成為“五經魁首”,民間俗稱“五魁首”。
所以,在喝酒行酒令時,說齣五魁首,就是祝願對方能夠金榜題名,飛黃騰達的寓意,無論是喊的人還是聽的人,都十分的受用。
再說“八匹馬”,為什麼是八匹馬呢?就不能是七匹馬或者九匹馬?這裏麵是和周穆王有關。
相傳,周穆王有八匹神馬,俗稱八駿,每一匹都身懷絕技,這八匹駿馬為周穆王拉車,國畫大師徐悲鴻最著名的八駿圖,就取自這八駿。
行酒令時,喊齣八匹馬,就是說這八駿,寓意是希望對方能夠擁有這帝王座駕,說白瞭,就是希望對方飛黃騰達的意思。
而諸如其他的幾個酒令,每一句都是蘊含著美好祝願之意,
“一心敬”,就齣自杜甫的“與人一心成大功”;
“哥倆好”則是兄弟情深;
“三星照”,也有地方叫“三陽開泰”,都是與三有關的吉祥話。
“四季財”就很明白瞭,四季發財嘛;
“六六順”,很多人認為是祝願順利的意思,除此之外,六六順還有一個典故,就是齣自《左轉》中君儀、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六順,但久而久之,演變成瞭祝願萬事順利的意思。
“七個巧”,七是一個巧數,意通“乞巧節”。
“九常有”,九在中國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九九歸一,九五之尊,古代的九州等等,都和九有關係,同時,九讀音通“久”,所以,九常有,就是祝願對方長長久久之意。
“十全到”,十象徵著圓滿,寓意十全十美,用十結尾,就是對一到九這些祝福的一個總結。
除瞭以上這種一到十的劃拳行酒令之外,還有一種將五個手指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方式,叫做“五行拳”,都是為瞭喝酒助興産生的行酒方式。
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濁酒小菜抵擋不住喝酒的熱情,擼起袖子,咋咋呼呼,聲可震寰宇,酒令佳句,均從口中喊齣,天下好事,皆願對方擁有,至此,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人間的功名和富貴,皆在這一碗酒中,個中其樂,羨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