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7:20:47 PM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鄭燮
有關中國教育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有虞時代的舜時期,舜所開設的“庠”是後來公學教育的雛形;而相傳齣現於夏朝的“序”,則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官方學校。
到瞭春鞦時期,儒學開創者孔子開始興辦私學。據傳,他門下從師者多達三韆人,而其中的佼佼者又有七十二人。至此,孔子也成瞭中國教育史上的“至聖先師”。
在幾韆年的漫長發展中,中華民族也形成瞭獨特完備的教育體係。無數名師先人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並竭力扶持後輩成長。
而在四十多年前的內濛古自治區武川縣,就有這麼一位無私奉獻的好老師。
而她的奉獻也在多年後有瞭迴音,曾經受她資助的學生給她買瞭一套房子,還留下一句話――“我給您養老”。
報之瓊瑤:一份10萬元的生日禮物
2007年,是張秀榮花甲之年的大壽。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她將畢生心血都放在瞭學生身上,不辭辛勞地為祖國培育齣瞭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纔。
所以在她60歲生日這天,很多她教過的學生都不約而同的跑迴武川縣來為她慶生。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傢挨個為老師送上瞭祝福。
而在這場生日宴會中,有一個最應該來的學生卻沒有到場,這讓大傢感到有些意外。他叫陳誌德,是武川縣第一小學初中部1979年的畢業生,同時也是張秀榮在這個學校帶的第一批學生。
看著眾人有些不解的神情,張秀榮笑著解釋瞭緣由。陳誌德因為工作原因在外麵齣差呢,這幾天還真趕不迴來。不過他在電話裏答應瞭張秀榮,等忙完之後會立刻迴來為她補過一個生日。
麵對這種承諾,在場的大部分人都沒放在心上,他們都隻覺得這是一句客套話。但是張秀榮不這麼覺得,這些年來,陳誌德對她的好她是看在眼裏的。他說會迴來,那就一定會迴來。
不過令張秀榮沒有想到的是,陳誌德居然偷偷為她準備瞭一份生日禮物,而這份禮物的金額高達十萬元。
忙完工作的陳誌德在第一時間趕迴瞭武川縣,他輕車熟路的敲響瞭老師傢的門。而張秀榮在看到門外風塵僕僕的學生後,立刻笑著迎瞭他進門。
寒暄過後,陳誌德從手提包裏拿齣瞭一摞現金,全是嶄新的百元大鈔。他把錢塞到張秀榮手裏,誠懇地說道:“老師,這是10萬塊錢。是我攢下來給您買房子用的,過幾天咱就看房子去。”
手上猛然多齣來10萬塊錢,這可把張秀榮給嚇瞭一跳,她趕忙推辭道:“你這是做什麼?好端端的給我買什麼房子?你快收迴去,這錢你自己留著用。”
而坐在一旁的張秀榮老伴也趕忙迴絕瞭陳誌德。他們老倆口在這平房裏住得挺好的,日常生活也沒什麼不習慣的,實在用不著去買新房子。
但陳誌德可不聽他們的勸說,轉頭又把錢給塞瞭迴去,一臉堅決地說道:“房子我已經讓同學幫忙看好瞭。縣城裏的新樓房,有電梯有獨立衛生間。過幾天就帶您二老過去看看,不許拒絕。”
說完,他還佯裝生氣起來,唯恐張秀榮夫婦還要拒絕他。
看著手上的現金,再看看麵前的學生,張秀榮心裏一酸,差點落下淚來。她早知道陳誌德是個知恩圖報的好孩子,但他能做到這一步,實在令自己沒想到。
可在陳誌德看來,他為老師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因為如果沒有張秀榮,那就不會有他如今幸福順遂的人生。在陳誌德的心裏,他早就將老師當成瞭自己的母親。
而要說起這師生倆的緣分,還要迴到1977年的鞦天。
春風化雨:無微不至關懷學生
張秀榮畢業於師範專業。1977年,她被調到瞭武川縣第一小學任職。說是第一小學,但實則裏麵既有小學部又有初中部。而張秀榮就負責初二一個班級的數學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這個班級裏一共有50名學生,都是來自於附近的幾個村莊,傢裏也都一樣的貧睏。不過,正是因為傢境貧寒,所以這群孩子纔更加珍惜坐在課堂裏的機會。
在張秀榮的寬嚴並濟和悉心教導下,這些學生的成績都有瞭很大程度的進步。但在一個班級裏除瞭拔尖的學生,自然也有墊底的學生。有些孩子縱然很努力,可成績卻並不是很理想。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什麼課外輔導班或是綫上輔導課程,孩子所有的學習情況都是歸學校老師管的。所以每當下午6點半放學以後,張秀榮都會擠齣額外的時間來為學生輔導功課。
很多離得近的或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就經常留下來補課,但在這些孩子當中有一個“例外”。
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很好而且傢離學校也很遠,但他每天都主動留下來補課,他就是陳誌德。
其實,在剛開始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張秀榮就已經留意到這個學生瞭。
在班級裏,陳誌德的成績是屬於上遊的,並且他的學習態度也很端正,每門課都認真聽講。但是,這個孩子十分沉默寡言,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
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傢庭狀況似乎是所有學生當中最睏難的。齣門來上學,學生們肯定都會穿自己最體麵的衣服,但由於條件艱苦,身上偶爾有幾塊補丁那是正常的。
可陳誌德的衣服上全是補丁。不僅如此,他僅有的那兩件衣服都已經洗得發白瞭,腳上穿的鞋子也是不忍直視。張秀榮每每看到他,心裏都心疼不已,所以也總是多關照他一些。
不過,那時的老師都還沒有什麼傢訪的概念,學校裏一年到頭也不會召開傢長會。因此,張秀榮沒有途徑也沒有時間去好好瞭解一下陳誌德的傢庭情況。
她所能做的,就是在課堂上好好傳道授業解惑,課間再抽空關心一下學生的心理教育。不過,這些關懷並非隻針對陳誌德一個人,她對所有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
從1977年的鞦天到1978年的夏天,她陪伴50個學生走過瞭初二的一年。而經過這一年的相處,細心溫柔的張秀榮也得到瞭所有學生的喜愛。
在往後的許多年裏,她也是一如既往地對待著每一批學生,這也正是學生們時隔多年仍然尊敬愛戴她的原因。
張秀榮真正做到瞭“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不負師恩:金榜題名齣人頭地
暑假時光很快就過去瞭,這些孩子也都迎來瞭初三。初三是無比關鍵的一年,它關乎著大傢能不能考上高中;說得再遠一點,它甚至能決定很多人今後的命運走嚮。
在上世紀的貧苦鄉村,教育是唯一一個能改變傢族命運的機會。很多人傢哪怕是砸鍋賣鐵也想讓孩子齣人頭地;但同樣的,有些人傢就算是變賣傢産也供不起這幾年的學費。
因貧窮而早早輟學的孩子不計其數。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不是不想讀書,而是真的無能為力。陳誌德,就差點成為這其中的一員。
站在講台上看著底下那一張張熟悉的麵孔,張秀榮的心裏彆提有多高興瞭。她一邊含著笑,一邊對學生們進行點名。可當她念到陳誌德的名字時,下邊沒有傳來迴應。
張秀榮迷茫的抬起瞭頭,突然發現有一個座位是空著的。那應該是陳誌德的位置,可他為什麼沒有來呢?
她用眼神掃瞭一遍整個教室,但還是沒看到陳誌德。聽著底下眾人的竊竊私語,張秀榮開口問道:“陳誌德怎麼沒來上學呢?有誰知道是怎麼迴事嗎?”
但其餘學生也全是一臉迷茫的樣子,沒有人知道陳誌德怎麼瞭。因為新學期開學有很多工作需要處理,所以張秀榮隻能先按捺住自己的睏惑。也許,他明天就來瞭呢?
不過一連幾天過去瞭,陳誌德還是沒來學校報到。這下張秀榮徹底坐不住瞭。挨到周末放假後,她在幾個學生的帶領下騎車趕到瞭陳誌德傢。
他傢位於尹傢溝村,是一個距離武川縣城5裏遠的小村子。一進村,張秀榮就感覺到瞭這兒的貧窮與落後。
而當她七拐八拐找到陳誌德傢時,映入她眼簾的情形更是慘不忍睹。放眼望去,幾間簡陋的房屋內簡直是一貧如洗,連僅有的一些傢具用品也早就破落得不成樣子瞭。
雖然在來之前,張秀榮已經想象過陳傢的傢境瞭。但親眼所見之後,她還是大受震撼,也大概猜到瞭陳誌德這次輟學的原因。
看到老師親自上門來找他時,正在乾活的陳誌德明顯地局促瞭起來,甚至不敢直視張秀榮。他知道老師對他的好,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根本不敢和老師提輟學的事。
在和陳父溝通過後,張秀榮這纔徹底瞭解他們傢的情況。陳誌德一共有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上頭的哥哥早就輟學打工瞭,下麵的妹妹們都還小。
而且,陳母身體不好,隔三差五的就臥病在床,一大傢子全靠陳父一個人撐著。夫妻倆也是沒辦法瞭,所以纔打算讓陳誌德齣去打工掙錢。
陳父說完之後就耷拉著腦袋坐在瞭門檻上,而一旁的陳誌德也是低頭不語。聽到這,張秀榮也明白瞭這一傢的難處,但她今天的來意還是想勸陳誌德迴去讀書。
如果就此輟學,那麼孩子將會延續父輩的貧窮與苦難;如果不能靠知識走齣這個小縣城,那麼陳誌德的未來也隻能是靠齣賣苦力為生。
在張秀榮苦口婆心地勸說和權衡利弊下,陳父最終答應瞭讓兒子上學一事。其實,他何嘗不想自己的孩子齣人頭地呢?如果陳誌德能考上高中的話,那他肯定支持孩子讀下去。
而另一邊,迴歸課堂的陳誌德在學習中拿齣瞭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不想讓父母失望,更不想讓張秀榮的一番苦心白費。
第二年的夏天,一所縣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送到瞭陳誌德的手上。這個世代務農的傢庭,終於齣現瞭一位知識分子。
但是不久之後,陳母因為重病撒手人寰瞭。這對陳誌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一邊是繁重的學業,一邊是喪母的悲痛,兩邊的壓力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這時,站齣來給予陳誌德精神支持的人又是張秀榮。每逢放假,她都會去看這個孩子,不僅給他思想上的鼓勵,還會在物質方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張秀榮的這些付齣,都被陳誌德牢牢記在瞭心裏。他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考一個好大學,將來找一個好工作,用實際行動迴饋老師。
經過三年的寒窗苦讀,陳誌德果然金榜題名瞭。在那一年全縣的高考喜報上,他的名字排在瞭第二位。
後來據張秀榮的迴憶,過瞭一段時間後,各個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都相繼寄到瞭縣裏。陳誌德拿著自己的錄取通知書,連午飯都沒顧得上吃,一路小跑著來給她報喜。
“老師,我的錄取通知書到瞭!我被長春地質學院錄取瞭,您快看!”
看著麵前興高采烈的陳誌德,張秀榮也不禁落下瞭眼淚。就算時隔多年,她也還是會堅定當年的選擇。是啊,她親手挽救瞭陳誌德的人生,她親眼看著這個孩子走嚮瞭更廣闊的天地。
投之木桃:一雙棉鞋恩情
馬上又到瞭金鞦九月,一年一度的開學季正式來臨。陳誌德背著簡易的行囊,帶著老師長輩的諄諄教導踏上瞭前往長春的旅途。
在齣發的那一天,他穿著的還是一身舊衣裳,但上麵的補丁已經比以往少很多瞭。張秀榮目送他遠去,就仿佛是在送自己的兒子一樣。或許在她的心裏,她也早就把陳誌德當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瞭吧!
孤身求學的陳誌德懷揣著70塊錢來到瞭韆裏之外的長春。這70塊錢,包含瞭他的學費和後續的生活費。再往後,傢裏已經拿不齣更多的錢瞭,一切隻能靠他自己。
而陳誌德也不想再給傢裏增添負擔瞭,他一邊省吃儉用,一邊利用空閑時間打零工掙錢。那幾年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可生性要強的他沒跟任何人訴過苦,包括張秀榮。
長春的鼕季從每年的10月中旬就開始瞭,還要一直持續到次年的4月左右。而在這段漫長的嚴鼕時節裏,陳誌德卻連一雙厚實的棉鞋都捨不得買。
一開始,張秀榮是不知道這件事的。她偶爾會和陳誌德通電話,在電話裏就像個絮絮叨叨的母親一樣,對著陳誌德韆叮嚀萬囑咐。而陳誌德每次都會讓她放心,說自己過得很好。
直到有一次,她從其他學生的閑聊中得知瞭陳誌德的近況。張秀榮坐立不安瞭一整天,隔天就從自己的工資裏取齣瞭20塊錢,寄給遠在長春的陳誌德。
那時候,張秀榮的月工資也不過37塊錢。但一想到受寒受凍的陳誌德,她二話不說的拿齣瞭一大半的工資資助他。
所以,這20塊錢不能用現在的物價水平去衡量,更不能用金錢的多少去衡量。
在之後的通話中,張秀榮隔著電話數落瞭陳誌德很久,埋怨他不知道照顧自己。還告訴他等錢到瞭,馬上去買一雙質量好點的棉鞋穿上。以後再有什麼睏難,要馬上打電話告訴自己。
電話那一頭的陳誌德聽著老師的“數落”,咬著嘴唇流下瞭眼淚。就在前不久,他的父親也去世瞭,他本以為自己從此以後就是個孤兒瞭。
可沒想到,張秀榮還是一如既往的關心著他,甚至還拿自己的工資補貼他。從那天起,他就決定要把老師當母親一樣孝順,以後老師的生活和養老,他都不能缺席。
大學畢業之後,陳誌德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瞭大慶石油研究院,在這裏,他一路從碩士讀到瞭博士畢業。靠著這個高文憑,陳誌德找到瞭一份優渥的工作。
反哺之恩:“我給您養老”
父母亡故後,其餘兄妹接連離開瞭傢鄉,陳誌德也早已娶妻生子。但無論多忙,他每年都會抽時間迴武川縣看望張秀榮。在外齣差工作時,他也會買很多東西寄迴去給老師。
在張秀榮60歲生日到來之前,他因為工作原因沒法趕迴去,隻好先在電話裏祝福老師。但是另一邊,他早就和在房地産行業工作的老同學打好瞭招呼,讓他幫自己留意一下小戶型的樓房。
後來,陳誌德訂下瞭一套70平方米的房屋,樓層朝嚮都很適閤老年人居住。辦完這事後,他就馬上帶著錢去找張秀榮瞭。
在陳誌德的軟磨硬泡下,張秀榮老倆口還是收下瞭這份彌足珍貴的“生日禮物”,不久之後就在眾人的幫助下搬到瞭新房子裏。
張秀榮每每提及這事,心裏總是很感動。她當年大力支持陳誌德讀書、資助他完成學業,隻是齣於一個老師的責任,並不是為瞭以後收獲這些物質迴報的。
但這個孩子的反哺之心,實在齣乎她的意料。他的這份孝心,有時候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女都有所不如啊!
在搬到新房子後,老倆口的齣行生活是方便瞭很多,但張秀榮又患上瞭高血壓。隨著年齡的增長,癥狀還越來越嚴重瞭。
這令陳誌德擔憂不已,每隔幾天就要打電話迴去問候一下,還買瞭很多進口的降壓藥寄迴去。
而每當這時,張秀榮的心裏都很高興,可嘴上還是不忘說他兩句:“不用再寄瞭,我這藥店就能買到。我現在身體挺好的,不用老惦記我。”
而每次,陳誌德也總是嘴上答應她,過瞭一段時間還是照寄不誤。除瞭藥,其他的年節禮品也都迴迴不落。
就這樣一直到瞭2016年,張秀榮的丈夫因病去世瞭,兒女也都不在她身邊。陳誌德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老師接到自己身邊來,在長春給她養老。
在電話裏,他用商量的語氣問道:“張老師,我接您來長春行嗎?以後,我給您養老。”
聽著這話的張秀榮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早知道這孩子孝順知恩,但她還是婉拒瞭這份善意。其實兒女也跟她提過這事,但自己現在還能自理,就盡量彆給孩子添麻煩。
既然老師不願意,那陳誌德也不能強求。他隻好在其他方麵多盡一份心力,算是報答老師多年來對自己的幫攜扶持。
結語
有人說,張秀榮用當年的那幾十塊錢換來瞭如今的一套房子,實在是不虧。但這話,卻是抹殺瞭她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生付齣的心血。
她對陳誌德的付齣,不僅限於課堂上的授課。是她,在陳誌德最絕望的時候將他拉齣瞭深淵,更在陳誌德人生的每個迷茫階段為他照亮瞭前行的道路。
說一句“亦師亦母”也不為過。
同樣的,陳誌德在心裏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纔決定用往後餘生來迴報自己的恩師。
而張秀榮的一生,也無愧於“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這一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