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9:22:00 PM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瀋濛和
尋找名人的母校,原來是錢報・小時記者的拿手絕活之一。然而,去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記者卻意外“失手”瞭――浙江有5人當選,其中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高翔(現為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是杭州人,可記者在幾所重高打聽瞭一圈,也沒問到這位院士的高中就讀信息。
時隔三個多月,記者最近意外在杭州第十一中學微信公眾號上,找到瞭高翔院士高中時期的足跡:他不僅是杭十一中1986屆校友,而且是該校近6年來第三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傑齣校友。2月21日,校長莫若虹和幾位同事專程赴浙江大學拜訪,嚮高翔院士錶示祝賀。
高翔院士(左二)、餘春江教授(右一,杭十一中1991屆畢業生,現為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與杭十一中校長莫若虹、書記金晶閤影
難怪記者在重高校友錄裏沒找到高翔院士的身影。杭十一中,這樣一所普通高中,近6年竟然齣瞭三位院士!太令人震驚瞭。他們是:
●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傢彪,國傢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海底科學與海底探測工程研究,1979年畢業於杭十一中;
● 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堅,自主研發瞭中國的雲計算操作係統――飛天,開創瞭“雲計算+各種行業”的數字經濟新時代,1980年畢業於杭十一中;
● 202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高翔,率領課題組摸索齣一整套領先世界的清潔燃燒技術並成功付諸實踐,為建設美麗中國解開“燃煤之急”,1986年畢業於杭十一中。
從左到右分彆為李傢彪、王堅、高翔
記者留意到,這三位院士有兩個共同點: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杭十一中度過的,就讀時間集中在1980年前後10年。
那10年,杭十一中這所普通高中到底經曆瞭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纔培養爆發力?本周,鹿姐姐和該校校長莫若虹和老教師們聊瞭聊,坐瞭趟時空穿梭機,迴到40年前的杭十一中。
片區招生,本校升學
對於杭十一中那10年的經曆,校長莫若虹很有發言權――她也是杭十一中的畢業生,比高翔院士低兩屆,是三位院士的“小師妹”。
莫校長記得很清楚,當時杭十一中是初高中一體的學校,初中部招生實行片區招生,有對口小學,和現在的小升初方式類似;但到瞭初升高時,凡是有高中部的中學,初三年級的前三名可以選擇報考其他高中,其他學生均留在本校直升高中部,這與如今競爭激烈的中考升學方式截然不同。
杭十一中的原址位於杭城核心地帶,生源主要來自附近的天長小學、長生路小學和郵電路小學等。學生傢長多是周邊醫院、電信局等國企、事業單位的員工,無論是自身的素質,還是傢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都相對較好。在幾位老教師印象中,有一位院士的母親就在電信局工作,還有一位院士的母親在浙江省中醫院工作。
八十年代學校大門
在這種升學模式下,杭十一中的生源很不錯,而且這種優勢一直保留到高中階段。大概是因為升學壓力小,很多同學不急不躁,學得很紮實。據莫校長迴憶,當時學校各年級都有若乾位齣挑的學霸級人物,高翔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老師會把輔導資料送到學生傢
除瞭生源,當時杭十一中的師資也挺好。蔡元培、馬寅初、蘇步青等教育名傢和社會賢達都曾在此擔任過校董或校長,校訓“勤敬恒”和多年的文化積澱,使學校在二十世紀80年代擁有瞭一支專業能力齣色的教師隊伍。按院士校友們的話說,老師既熱情,又敬業。
李傢彪院士多年後談起自己的高中學習生活,仍想對班主任黃淑真錶示感謝:“她是一位有學問的語文老師,對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有很大影響。我至今清晰地記得黃老師上課時對文章的圈點、文雅的舉止和慈祥的笑容。她也是課下和學生們思想交流最多的老師。”
高翔院士在畢業三十多年後,依然能如數傢珍地說齣教過自己的各科老師。他還特彆提及,有一次在考試前夕,政治老師陳愛芬特地把一摞輔導資料送到他傢,叮囑他好好復習,令他感動萬分。
總之,十一中校園不大,老師們的教學水平卻不低,而且勤勤懇懇,積極工作。像浙江省特級教師孫迪如善於調動學生積極性,其數學教學水平與質量全市聞名,“孫迪如情知性教學法”獲省、市人民政府嘉奬;數學教師劉綬石愛生如子,愛校如傢,教學嚴謹,幾十年如一日,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並授予全國五一勞動奬章。數學教師馬行天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教師,當選為浙江省第六屆人大代錶……
開捲考、分層教學
探索教學新模式
敬業的十一中老師,還一直在積極主動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老教師們迴憶,當時學校“片區招生,本校升學”的模式,雖然留住瞭不少好苗子,但也帶來一個頭疼的問題: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有優秀生,也有普通生,甚至學睏生。所以學校很早就開始分層教學。一方麵幫助優秀生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培養齣高翔院士這樣具有紮實學習基礎和優秀學習能力的學生;另一方麵挑選責任心強的教師輔導普通生和學睏生,為瞭不讓少數同學掉隊,還配備瞭正副兩位班主任加強班級管理。
為研究學生學習情況,校領導曾帶著教導處的老師深入課堂調查,一個星期蹲守一個班,聽課、觀察,對學生遲到、缺勤、思想不集中等情況,甚至哪節課有人聽得打嗬欠都進行記錄統計,在此基礎上研究對策、調整教學方式和班級管理辦法。
學校還積極探索個性化的教學,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能力發展。現為浙江省作傢協會副主席的校友袁敏記得,某學期的語文考試是彆齣心裁的開捲考,一星期的時間,自編一份報紙,從社論到通訊,從詩歌到散文,從報頭題詞到排版設計,從文字抄寫到美術裝幀,全得自己搞。“我一輩子感謝這一次考試,感謝齣這份考捲的老師,充分發揮瞭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很具體很實際的工作能力。”
該學就學該玩就玩
校園圍牆擋不住歡樂
七八十年代的十一中,學校麵積雖小,卻有著十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對於勞動、體育鍛煉和學生興趣特長的培養非常重視,不僅提倡“小場地活動”,利用好校內有限的小空間,還積極鼓勵學生走齣校門,到西湖去,到大自然去,春遊、夏令營、野炊、西瓜晚會、采樹種等等。
排球運動是學校傳統體育項目,曾為國傢輸送過國手王賀兵等名將,學生也受益匪淺。李傢彪院士迴憶說,當年學校好幾位排球隊員在自己班上,排球是集體項目,隊員們也促進瞭班級良好的凝聚力和積極嚮上的班風,當時是學校裏最突齣的一個班。
60年代,杭十一中女排代錶中學聯隊獲杭州市第6屆運動會女排冠軍
高翔院士也談到:“那時候校園小,體育課跑步都是齣瞭校門繞著校園圍牆跑,樂在其中。十一中的排球項目一直很強,在比賽中總能穩穩地拿下前兩名。體育老師王世孝就常常帶著我們一起打排球。”因為場地小,王世孝老師經常組織校隊在西湖邊跑步,到附近的消防隊、郵電局、青年匯和工人文化宮訓練。
不止體育,藝術活動也受重視。學校語文教師葉一葦,在教學之餘潛心鑽研詩詞書法纂刻,被評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員,當選西泠印社理事,被省文聯授予“浙江省有突齣貢獻的老藝術傢”榮譽稱號。浙江省社科聯、浙派篆刻藝術研究院院長、西泠印社篆刻研究室主任餘正就是他在校期間的愛徒。何寶光老師則創建瞭美術興趣小組,為喜愛畫畫的同學打開一方新天地,在她的培養下,不少美術小組的學生圓夢升入瞭優秀的藝術類高校。
一段校史典故
激發拼搏精神
那個年代的校友迴憶母校,幾乎都會說到“一九��”。高翔院士就曾是“一九��”中隊的隊員。
1964年6月1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報道瞭“一九��”中隊的事跡
“一九��”是學校的一段校史典故:1954年10月,杭十一中前身――惠興女中少先隊的9名隊員,將自己采摘的馬尾鬆樹種托記者帶往前綫,希望這些種子隨著解放軍勝利的紅旗,播種在新解放的海島上,播種到台灣去。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戰役中,被烈士鮮血染紅的馬尾鬆種子寄托著孩子們對祖國和的熱愛,紮根於一九��高地,孕育齣以“傢國情懷、責任擔當、自強不息”為核心的“一九��”精神。
“一九��”精神從此成為瞭十一中的傳傢寶,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十一中人,促進瞭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老校友們說:“解放一江山島的勇士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瞭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戰場上奮勇拼搏。”
迴顧往昔,莫校長錶示,作為一所曆經百年的杭城名校,杭十一中曾孕育瞭一代代年輕人的光榮與夢想。如今,即將踏上“一校兩區”集團化辦學新徵程的這所百年老校,將會繼續傳承和發揚校史文化,秉承著“學有所長、快樂成長”的育人理念,著力以“精、智、美”為核心元素推進學校新發展,將十一中打造成杭城市中心的一所高品質、有特色的百年名校,堅守“讓每一位學生成長為最強的自己”的承諾和使命。
記者整理瞭近10年的浙江籍兩院院士,快來看看你的傢鄉和母校齣過哪些院士吧!(錶格名單不完整,空白處為未查詢到信息,歡迎大傢留言補充)
近10年浙江籍兩院院士
(2012年~2021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1年
2019年
2017年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