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10:38:39 PM
文|顔小二述哲文
說起“貧窮彆走親,富貴彆還鄉”這句俗語,就不得不提我國民俗中由來已久的“送禮文化”。逢年過節,不論是富有,還是囊中羞澀,我們都會走親串巷,提上大包小包的禮物,去看望我們的親朋。
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卻留下一句“貧窮彆走親,富貴彆還鄉”,這句俗語的字麵意思很直接,就是告訴我們,如果自己手裏沒什麼錢,盡量避免走親戚,如果自己比較有錢,也最好不要“衣錦還鄉”。
那麼老祖宗這句話是在剝奪“窮人走親戚”的權利?相應的,也是在低看“傢鄉人”的素養?顔小二覺得,老祖宗這句俗語,其實內涵兩大道理,一方麵,是要我們提防內在的“攀比虛榮”之欲,送禮的本質在於“誠”,不可“打腫臉充胖子”,一方麵則是要我們懂得提防他人的“貪婪”與“害人之心”,親朋之間“謀財”,比陌生人謀財,更讓人傷心。
下麵,顔小二將從“禮”的由來入手,和大傢說說“送禮”背後“誠”的意義,然後再聯係俗語“貧窮彆走親,富貴彆還鄉”和大傢講講其中哲理,希望可以給各位帶來一些啓發。
1、俗語背後的“送禮文化”:“禮”之貴,在於情誼
“送禮”,在我們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瞭,除瞭親戚之間,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事情辦得比較順利,給旁人送點禮物,即便是小禮物,也會順利很多。
但是逢年過節親戚間的“送禮”似乎漸漸變瞭味道,從金額越來越大的壓歲錢開始,過年送禮甚至有被異化成“麵子比拼”的意味,讓人唏噓,也失瞭我們老祖宗最初“送禮”的初衷,也是遺憾。
《禮記》有雲: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而這種“禮尚往來”,在顔小二看來,最初是一種“期待”,屬人們的“願望”一般的存在。因為最開始,人們的送禮對象,是被“神化”的“大自然”。
一方麵是因為對未知自然力量的敬畏;一方麵是自然氣候對人的生活影響巨大;還有一方麵是為瞭鞏固君主權威。在於我國早期王朝,如夏商周王朝,君主近乎是“神”的代言人,為瞭鞏固君權,舉國會舉辦盛大的祭祀大典,以祭祀為活動載體,嚮“神”獻禮,此時的“送禮”則錶示敬畏和順服,以此祈求風調雨順。
而對於我們物資匱乏的祖宗來說,獻齣他們寶貴的“生存資料”,猶如割捨齣一部分“生命”一般,這是一種虔誠情感的體現。
所以,最初,我們的祖宗送“禮”是很“貴”的,而他們送“禮”的重點卻不在於“貴”,而是存粹的以“貴”彰顯虔誠。
2、結閤“送禮”的起源,解析“貧窮彆走親,富貴彆還鄉”的背後含義
下麵,我們來結閤上述“禮”的起源,說說俗語“貧窮彆走親,富貴彆還鄉”的含義。
首先,我們“送禮”總是送“好的”,這並不是我們後人自作主張轉變成這樣的,而是一開始,我們祖先麵對未知的“大自然”,為瞭錶現自己的絕對敬意,就會把相當珍貴的東西“送”給被神化的“自然”。
從嚮“神”送禮,演變到親朋好友之間的送禮,初衷亦是延續我們祖先那種對神的尊敬與虔誠的情感。也就是說親朋好友間送禮,其本質,送的是“敬意”與“真誠”,而我們拿齣來的禮,帶著近乎“自我犧牲”的意味,其實就暗示著對方對自己的重要性。
那麼為何會齣現俗語“貧窮彆走親,富貴彆還鄉”呢?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明白,並不是每個人的修養,都能理解“禮”背後的真正含義的。
有的人僅僅將“禮”與物質價值聯係起來,把“送禮”變成瞭一種功利的、市儈的攀比。於此,“貧窮彆走親”,這其實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告誡我們,不要從功利、市儈的角度齣發去送禮,這樣會有“打腫臉充胖子”的苦惱。而即便“傢貧者”送齣瞭自己在感情意義上最珍貴的東西,比如母親留下的手帕,雖不值錢,但對自己意義重大,但如果受禮者是市儈之人,對禮物嗤之以鼻是小,傷人心是大。於此,祖宗的“貧窮彆走親”,除瞭有修身之意,還有自我保護之意。
那麼為何“富貴彆還鄉”呢?同理,富貴者還鄉,一方麵是容易受人覬覦,容易齣現被親朋“謀財”的悲劇;二來,自己難以在“恭維聲”中自我把持,且不說會損瞭錢財,連自己內在、外在的清淨,稍有不慎,也會被毀。各位可以體悟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3、俗語智慧:以禮待人,一得懂防人,二得懂修己
下麵,我們簡單做一個總結,從我國“送禮文化”解讀俗語“貧窮彆走親,富貴彆還鄉”,我們可以明白,“送禮”送的本是一個“誠”字,而在我國文明早期、在那個“純粹“的時代,“貴重”的"生存資料",就是我們祖先可以拿齣來的最大“誠意”瞭。所以“送禮文化”,從一開始,“禮”就是“貴重之物”,而“送禮”中有“自我犧牲”以錶“誠意”的內在邏輯。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的“送禮“對象從最初被神化的自然,到如今的親朋好友,於此,一方麵,為瞭自我保護,避免“打腫臉充胖子”的舉動齣現,我們的祖先留下瞭“貧窮彆走親”的叮囑;另一方麵,為瞭避免人在恭維環境中受到影響、或者被親朋謀財,於此也留下瞭“富貴彆還鄉”的忠告。由此不得不說一句,我們的祖宗,確實高明。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本文為顔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傢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