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2022, 8:52:55 AM
古人類如何徵服 青藏高原 ?
漢文帝霸陵 的準確位置在哪裏?
古蜀文明 與中原文明的關係是什麼?
……
我們從哪裏來?
何以中國?何以華夏?
考古 以實證解決瞭我們的疑問。
近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以網絡會議形式在京舉行。經項目匯報、綜閤評議,評委投票選齣 ――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見初心!
從文明古國邁嚮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考古工作。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2021年10月17日,緻信祝賀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強調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鬥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在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考古工作蓬勃發展。國傢文物局近期將印發實施《“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聚焦重大曆史問題攻關力爭取得新突破,落實 “先考古、後齣讓” 製度保護傳承曆史文脈,大力發展科技考古促進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專業力量,深化國際考古閤作交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紮實推進考古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我國早期人類起源、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傢曆史進程的生動詮釋,展現瞭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風采。
樹立大曆史觀,
讓考古影響力不斷增強!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曆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總書記指齣:“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而 考古展現的中華文明輝煌成就正是由人民所創造的曆史 。
對於國人而言,考古不僅僅是豐富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從數韆年積澱的中華文化基因中獲取精神力量,增強瞭文化自信,而每一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瞭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也為我們提齣瞭一個新的綫索和需要持續關注的研究方嚮。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齣土的仰韶早期石製蠶蛹,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蠶蛹形象;
浙江餘姚施嶴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麵積最大、年代最早、文化係列最完整、證據最充分的稻作農耕遺跡;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為確認先周國傢中心提供瞭證據,結閤文獻進一步證明周原為古公��父遷岐之地;
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級土墩墓群極有可能是姑衊國的王陵區,填補瞭姑衊國考古研究的空白……
盡管這些項目都遺憾落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但由此可見入選的十大項目 實力之強、影響力之廣 。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閤研究”“考古中國” 等重大學術課題的實施,已經成為中國考古學發展的強勁推動力,不但肩負著探究中華文明悠久曆史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任!
2021年度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按時代早晚排序)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
皮洛遺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平均海拔超過3750米,地處金沙江二級支流傍河的三級階地上。遺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麵積約100萬平方米。遺址建立瞭科學的地錶采集係統,詳細記錄地錶所有典型石製品的類型、風化磨蝕情況和三維坐標,極大地填補瞭發掘麵積有限的不足,係統地還原瞭整個遺址範圍內不同時期遺物的空間分布狀況,目前已采集典型石製品3000餘件。
整體上看,皮洛遺址是一處時空位置特殊、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遺物遺跡豐富、技術特色鮮明、多種文化因素疊加的罕見的超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
黃山遺址位於南陽市東北部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南、白河西岸,分布在一處五級台地組成的高17米小土山上及周圍。其中,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築群是國內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築之一,牆體存留高,內部設施齊全,大批遺物原位保存,再現古人製造玉石器與生活的基本場景。
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傢嶺文化、石傢河文化玉石器製作特徵鮮明的中心性聚落遺址,在南陽盆地中遺址麵積最大,遺跡規格最高,內涵豐富,反映瞭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閤發展的基本特點,為探討豫西南地區社會復雜化和文明化進程提供瞭關鍵材料。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
雞叫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地處洞庭湖西北的澧陽平原,西南距城頭山遺址13公裏。雞叫城由彭頭山文化的普通居住點發展為環壕聚落,然後發展為城壕聚落及聚落集群,一直延續至肖傢屋脊文化時期,顯示其具有跨越時間和文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具有極強的內在凝聚力。
海量稻榖糠殼和稻田、稻田片區的發現,為理解稻作農業視野下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傢形成的途徑與方式提供瞭重要資料。考古揭示齣多重環壕所組成的城壕聚落集群、水渠和稻田片區,亦是距今5000年前後長江中遊稻作農業社會所達到的史前文明化之最高層級。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
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東部�t河兩岸,依河流和公路可將遺址分為東、西、南三部分,是海岱地區目前發現麵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根據地層關係及齣土陶片判斷,城址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崗上遺址大型城址的發現,連同一批顯示瞭社會劇烈分化、財富集中於大墓、突齣器物箱的棺槨製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為代錶的禮器等,為實證海岱地區以至中華文明五韆年提供瞭第一手材料。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郊,地處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流域,麵積約12平方公裏。從2020年3月啓動發掘至今,共計發掘麵積1202平方米,初步摸清瞭祭祀區的分布範圍和內部布局。6座“祭祀坑”齣土編號文物12000餘件,其中銅器1000餘件、金器520餘件、玉器530餘件、石器120餘件、陶器13件,另提取完整象牙450餘根,重要文物包括金麵具、鳥形金箔飾、銅頂尊跪坐人像、玉璋、神樹紋玉琮等,部分文物的造型和紋飾前所未見。
新發現的前所未見的遺跡和文物,進一步豐富瞭三星堆遺址的文化內涵;也將深化關於三星堆遺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場景和祭祀體係研究,彌補以往這方麵研究的缺陷和空白。同時,進一步實證和闡釋“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基本認識。
湖北雲夢鄭傢湖墓地
鄭傢湖墓地位於湖北省雲夢縣城關鎮,楚王城城址的東南郊,總麵積約15萬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約3000米。遺址齣土瞭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包括遣策、銅鼎銘文和長文木觚。其中,戰國晚期木觚全文約700字,記載謀士遊說秦王寢兵立義,體例和文風與《戰國策》近似,為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中華第一長文觚”,形製罕見,內涵豐富,學術價值重大。
本次發掘清理瞭一批難得的秦文化飽水墓葬,極大地豐富瞭秦墓資料的完整性;活化瞭秦漢帝國大一統進程中重要節點的曆史場景。
陝西西安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位於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北距世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約2000米。考古資料錶明,江村大墓及其周邊的遺跡形成瞭一個較為完整的陵區,與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等形製要素相近,平麵布局相似,整體規模相當,並有顯而易見的發展演變軌跡。結閤文獻記載,可以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
本次考古工作否定瞭“鳳凰嘴”為漢文帝霸陵的傳統認識,確定瞭霸陵的準確位置,解決瞭西漢十一陵的名位問題。包括漢文帝霸陵在內的西漢帝陵規模、形製、布局及內涵的基本掌握,為西漢帝陵製度形成、發展、演變的研究提供瞭詳實的考古資料,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製度的深入研究奠定瞭基礎。
甘肅武威唐代吐榖渾王族墓葬群
甘肅武威唐代吐榖渾王族墓葬群位於甘肅省武威市西南,地處祁連山北麓,主要分布於武威南山區冰溝河與大水河中下遊北岸的山崗之上。墓葬均具有唐早中期中原地區高等級墓葬的基本特徵,以唐代葬製為主,兼有吐榖渾、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
該墓群的發現使我們能夠從文字和實物層麵,生動揭示吐榖渾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係的曆史史實,並從中窺見歸唐吐榖渾人思想觀念、物質生活、文化認同等曆史細節的變遷,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典型案例,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學術支撐。
新疆尉犁剋亞剋庫都剋烽燧遺址
剋亞剋庫都剋烽燧遺址位於新疆尉犁縣東南90公裏處的荒漠無人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遺址纍計清理齣土各類遺物1450餘件(組),均為戍邊將士日常生活、工作實用器物。其中以883件文書最為引人注目,這不僅是國內遺址考古齣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書資料,也是首次發現的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標本。
考古發掘首次揭露瞭唐代沙堆烽遺址的全貌,為瞭解唐代戍邊生活,認識羈縻府州政治管理體製,研究古代軍事製度,特彆是邊塞烽堠機構的運行等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
明中都是明太祖硃元璋在傢鄉鳳陽興建的都城。城址由三重城垣構成,麵積達50平方公裏。城垣、宮殿、壇廟、中央官署、軍事設施,與路網、水係及建城時的窯址、石料廠等遺存共同構成瞭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明中都前朝區宮殿的形態因史料記載不詳而一直成謎,2015-2021年的發掘廓清瞭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屬建築的布局,解決瞭40餘年來的猜測和爭論,極大地推進瞭明中都的認識和研究。宮殿布局和結構的廓清彌補瞭宋元到明清時期宮殿製度轉變的關鍵環節材料,從實物上印證瞭明中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中上承宋元、下啓明清的曆史作用。
隨著一係列考古發掘項目的
順利開展,
考古在研究
人類起源與演化
和中華文明
起源、形成、發展不同階段的
重要地位不斷凸顯。
此次入圍終評項目
呈現齣來的特點,
充分反映瞭這一趨勢,
讓我們看到一個
更加 精彩、精緻、精美 的
文化中國!
END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國傢文物局官網、國傢文物局微信公眾號、文博圈微信公眾號
編輯 | 白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