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3/2022, 11:32:43 PM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六國)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糾糾老秦,何以拒守六國聯軍?其在地理上的優勢,得益於函榖關的易守難攻。
早在先秦時期,函榖關便已是極其重要的軍事關隘,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奠定秦之王業。由於其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它一度成為地域分野的象徵,並衍生齣關東、關中、關外等稱呼。
上圖_ 秦國進軍豫西通道和晉麵豫北通道示意圖 標注處為函榖關
然而,這麼一處險要關隘,卻被雄纔大略的漢武帝給“放棄”瞭。元鼎三年(前144年),漢武帝將函榖關嚮東遷移三百裏至新安(今河南洛陽新安縣),並於舊函榖關(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市)處另設弘農縣。那麼,漢武帝為何要放棄戰略意義重大的舊函榖關呢?
上圖_ 秦函榖關與漢函榖關的位置所在
一、楊僕“恥為關外民”
對於漢武帝此舉,顔師古注《漢書》時曾引應劭之語:“時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關東,以傢財給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徙關於新安,去弘農三百裏。”
按此處記載,漢武帝移關三百裏,是因為楊僕“恥為關外民”。後者在立下大功後,又散盡傢財,終於得償所願。這個說法,曾一度受到大多數人認可,但也有人提齣反對意見。
宋王益之曾雲:“楊僕以伐南越,方為樓船將軍,猶在二年之後,兼是時僕亦未嘗有大功也。”楊僕事跡主要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唯一算得上有功的,即是平定南越,且還是在漢武帝移關兩年之後。後人也持贊同意見,稱楊僕一生未有太亮眼功績,何來“數有大功”?既無大功,又談何“因功移關”?
上圖_ 劉徹(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漢武帝
另外,楊僕的官職確為“樓船將軍”無疑。從他“從齊浮勃海兵五萬”來看,這是典型的水軍職位。而函榖關卻是旱關。是以,“專業不對口”的楊僕又有什麼理由能在“移關事件”中發錶看法呢?一個錶現平平的水軍將領,他的意見,恐怕並不能讓漢武帝如此看重。
綜上可知,“楊僕恥為關外民”一事並非是漢武帝移關的主要原因。這件事,要麼是後人杜撰,要麼就是楊僕的確說過此話,但漢武帝也隻是順水推舟。
更符閤情況的一種解釋是:漢武帝早有移關的打算,所以他授意楊僕來當這個“捧哏”。既然如此,漢武帝移關的背後,必然有其他方麵的遠慮。
上圖_ 長安地理位置示意圖
二、廣關與遙控關東
西漢定都長安,與函榖關離不開關係。張良曾雲:“關中左崤函,右隴蜀,南有巴蜀之饒,北有鬍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函榖關,正是關中的東大門。
西漢建立以後,劉邦大封諸侯王,卻擔心他們變節,遂承襲秦製,選擇“關中本位”政策,定都長安。皇室在關中,以長安為基,函榖關為險,以此遙控關東諸侯。為此,西漢初期還嚴格控製關中與關東地區的流動,雙方齣入函榖關,都需要官府開具“通行證”。
漢武帝繼位後,銳意進取,逐漸加強中央集權。從政治角度而言,“廣關”事件也是漢武帝用來擴大中央管轄範圍的一道重要保障。何以見得?
在把函榖關嚮東移至三百裏後,漢武帝在舊函榖關(秦關)設弘農縣(郡),由長安直接管控。如此一來,京都便可藉弘農郡掌控秦關以東近三百裏的地域,直到洛陽附近的新安。換言之,原本的關外此時也成瞭“關西”地區,此之謂“武帝意亦好廣闊”。所以,把弘農楊氏發揚光大的楊震,纔會被譽為“關西孔子”。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類似的操作,曹操也曾玩過。據《三國誌・荀��傳》記載:“九年,太祖拔鄴,領冀州牧。或說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製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
早在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鄴城後,便曾打算恢復“九州古製”。
但在荀��看來,此舉固然會令冀州領土急劇擴大,但也會讓各路諸侯“自恐不得保其土地”。曹操聽罷,遂暫停此計,直到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纔基本滿足瞭托古改製的條件,而冀州也的確擴大到32郡之多。
曹操以鄴城為核心,擴大王畿掌控範圍,是因為他已定鼎北方、又掃除瞭關中群雄。那漢武帝移函榖關至新安,又哪裏來的底氣呢?難道說,為瞭加強中央集權,他不惜捨棄關中東大門?
上圖_ 新安函榖關,又稱‘“漢函榖關” (舊址)
三、兵種更替與對外政策
倒也並非如此。實際上,隨著秦漢時期兵種的更替與西漢對外政策的改變,秦關的戰略意義已經大不如從前瞭。
函榖關地勢險要,它“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榖,號稱天險”,這毋庸置疑。而它之所以會在先秦時期成為扼守關中的絕佳之地,則是因為崤函古道是當時西行的必經之路。傳說老子騎青牛嚮西而去,也曾在函榖關停留。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提到:“洛陽西至新安,道路平曠。自新安西至潼關殆四百裏,重岡疊阜,連綿不絕,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古之崤函在此,真所謂百二重關也。”
函榖關如此地勢,“車不得方軌,馬不能並轡”。而以四匹馬拉著的戰車,纔是先秦戰場上的主流兵種。這正是六國聯閤攻秦,卻被阻擋在函榖關之外的根源所在。因為西行的必經之路被函榖關阻隔,導緻體型笨重的戰車難以通行,其軍隊規模縱使再大,也難有成效。
上圖_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但隨著西漢對外政策逐漸由“製內”轉為“禦外”,漢武帝屢次用兵匈奴,這便導緻戰場上的主要兵種發生瞭明顯變化:傳統的車兵退齣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騎兵與步兵。
對車兵來說,函榖關的確是難以逾越的天險;但對更加靈活、機動性更高的騎兵而言,他們不僅能夠翻山越嶺、渡水穿林,也有可能尋找更加狹窄的通道繞過此關隘,從而直達關中。
在此情形之下,秦關對關中起到的保護作用,便大大降低瞭。正因如此,漢武帝纔會做齣取捨,將函榖關移至三百裏外的新安。新安到洛陽一片坦途,是以長安不僅能擴大自己的掌控範圍,還能將影響力輻射到洛陽一帶,進而更好地遙控關東。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司馬遷撰,三傢注 《史記》
[1]班固撰,顔師古注 《漢書》
[1]陳壽撰,裴鬆之注 《三國誌》
[1]曾謙 《論西漢時期的函榖關東遷》
[1]辛德勇 《漢武帝“廣關”與西漢前期地域控製的變遷》
[1]代劍磊 《論楊僕在漢武帝“廣關”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