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麵“ 藍字 ”關注我們!
館藏錢幣大觀(之五):五代宋元——北宋有紙幣齣現
文/圖 李周明
天漢元寶
天漢元寶 , 前蜀,錢徑2.3厘米,穿徑0.6厘米,重3.4剋,銅質,形態完整。前漢大漢元年(917年)仿開元錢鑄天漢元寶。此錢背麵有月紋者。館藏這枚錢,周郭粗劣,背穿上有一月紋,文字略顯潦草,元字左挑。
周元通寶
周元通寶 , 後周,錢徑2.6-2.4厘米,穿徑0.6厘米,重4-2.3剋,銅質,形態基本完整。館藏多枚。鑄於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周元通寶錢仿製唐開元通寶精美工整,俗稱此錢能治病助産,錢背多有月紋和星月紋。版彆較多。館藏除1枚有殘缺外,其他多枚均完好,鑄工精緻,外郭闊,文體較秀麗。
宋元通寶(圖片來源於網絡)
宋元通寶,北宋,錢徑2.4-2.7厘米,穿徑0.6厘米,重4.1-3.3剋,銅質,形態基本完整。館藏多枚。為大五帝錢之一。 宋元通寶是宋代的第一種鑄錢,鑄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為小平錢。錢文對讀,是國號加寶文的國號錢 , 形製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淳化元寶
淳化元寶 , 北宋,錢徑2.4厘米,穿徑0.5厘米,重4.8-3.6剋,銅質,形態完整。館藏較多。淳化錢文字鏇讀,書體有行書、楷書、草書,版彆復雜。周郭整齊,外郭為闊郭,書法精美。鑄於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年),錢文由太宗趙光義自書真、行、草三體,即所謂禦筆錢,有小平錢及當十鐵錢,錢文草書自此開始。館藏這批錢幣,元字次劃左挑明顯,為淳化錢一大特色,是難得好品。
鹹平元寶
鹹平元寶 , 北宋,錢徑2.4厘米,穿徑0.6厘米,重3.9-3.3剋,銅質,形態完整。館藏多枚。鑄於宋真宗鹹平年間(998-1003年)。錢文均作真書(即楷書),有摺二、摺三及鐵錢。鹹平無通寶,且無篆書。《永樂大典·宋史》記載:“鹹平元年鑄錢,文曰川陝,以鐵錢為之,以十當銅錢之一。”十文重一兩,從文體到鑄造都很精細。館藏這批錢,錢文真書,微帶隸體,由上至右讀之,筆法精妙,外郭較闊,背無文,周郭平整,製作極精。是難得的精品。
景德元寶
景德元寶 , 北宋,錢徑2.4厘米,穿徑0.6厘米,重4.5-3.4剋,銅質,形態完整。館藏多枚。此錢鑄於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錢文均為真書,無篆體,無通寶,也有大銅錢及大小鐵錢。景字微帶行體,寶字有稍長者。館藏這批錢幣大小比較一緻,錢文由上至右鏇讀,為真書,外郭有的稍闊,有的較闊,光背,外郭闊的文字較小。
祥符元寶
祥符元寶 , 北宋,錢徑2.5厘米,穿徑0.6厘米,重4.2-3剋,銅質,形態完整。館藏較多。鑄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館藏這批錢幣,錢文由上至右鏇讀,書體有行書、真書二體,製作較精。
景祐元寶
景祐元寶 , 北宋,錢徑2.5厘米,穿徑0.7厘米, 重3.7剋 ,銅質,形態完整。館藏多枚。鑄於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7年)。錢文真、篆二書,是對錢。 宋錢中,對錢為一大特色,即在同一錢監鑄造的成對錢幣,隻是文字有真草行隸篆的區彆,形製大小輕重完全相同,甚至製作風格完全一緻。 館藏此錢幣中,錢文有篆體、楷書兩種,外郭有闊郭細郭兩種,同是楷體,也有筆劃縴細與粗壯之分,光背,周郭精整,製作較工整,版彆也多樣。
皇宋通寶
皇宋通寶 , 北宋,錢徑2.5厘米,穿徑0.7厘米, 重3.7剋 ,銅質,形態完整。館藏多枚。鑄於宋仁宗寶元皇祐年間(1038-1053年)。錢文有真篆二體,亦對錢,直讀。以仁宗寶元年間所鑄的九迭篆文皇宋通寶比較少見。館藏這批錢幣,錢文篆體,寶字豐圓,外郭有闊郭和細郭兩種,闊郭文字較小,筆劃較細。背無文。
崇寜通寶
崇寜通寶 , 北宋,錢徑3.4厘米,穿徑0.8厘米,重12-10.8剋,銅質,形態完整。館藏較多。鑄於宋徽宗崇寜年間(1102-1106年),錢文有隸、真二體,有小平、當五、當十等三品,真書為禦筆瘦金體,其版彆多樣,以大字及鐵母為最少見。館藏這批錢幣,均為真書瘦金體,外郭均細,周郭隆起,書法精美,厚約0.3厘米,筆劃有縴細的,有粗重的,鑄工精細。
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 , 北宋,錢徑4.1厘米,穿徑1.1厘米,重17.6-15.9剋,銅質,形態完整。館藏數枚。鑄行於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年)。分小平、摺二、摺三、當十等四種,還有鐵錢及閤背錢。大觀通寶錢文為瘦金體,鐵畫銀鈎,為宋徽宗趙佶所書,書法價值極高。大觀通寶當十錢徑寸二分,重四銖,背有雲紋者。館藏大觀通寶有5枚為當十大錢,錢文由上至下,再由右至左讀之,問題為真書瘦金體,厚約0.3厘米,周郭細窄,筆法秀麗挺拔,鑄工極精,背無文。
宣和通寶背陝鐵範銅錢
宣和通寶背陝鐵範銅錢 , 北宋,錢徑2.6厘米,穿徑0.6厘米,重4.6剋,銅質,形態完整。 鐵範銅錢,或可稱試範鑄,是在鑄鐵錢的過程中,又以銅原料鑄齣的銅錢。 北宋時多齣土於西北地區的鐵錢監,這些錢曆來齣土極少。 宣和通寶背陝鐵範銅錢 即是陝西鑄宣和通寶,背穿上陝字指陝西。
光定元寶 (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光定元寶 , 西夏,錢徑2.5厘米,穿徑0.5厘米,重2.4剋,銅質,形態完整。館藏數枚。為西夏漢文錢,鑄於西夏神宗光定年間(1211-1222年)。此錢幣錢文真書,由上至右讀之,元字的一端較長,周郭精整,背無文,製作極工,堪為精品。
八思巴文大元通寶
八思巴文大元通寶 , 元代,錢徑4-4.2厘米,穿徑1.1-1.3厘米,重25.1-21.7剋,銅質,形態基本完整。館藏數枚。鑄於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有漢文及八思巴文兩種,以漢文為罕見。元代銅幣鑄量少,大元通寶的鑄量是元代鑄幣數量最多的。 八思巴文大元通寶 為當十大錢,一文準至大通寶十文。館藏這些錢幣,厚0.2-0.4厘米,內外郭隆起,質地厚重,外郭細窄,製作不精。
至正通寶
至正通寶 , 元代,錢徑4.8厘米,穿徑0.9厘米,重37.5剋,銅質,形態完整。鑄於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年),錢文漢字“至正通寶”。至正時紙幣極度貶值,政府鑄少量銅錢與紙幣同行,稱為子母相權。 至正通寶製作較精齊 。此錢幣錢文仿瘦金體,厚0.4厘米,直讀,背文有十,穿上有一八思巴文字。外郭隆起,製作欠精。
1.紙幣的齣現
我國北宋時期齣現的 交子 , 被認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 紙幣 , 它 發行於1023年的成都。 當時, 成都市齣現瞭“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紙捲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紙券便謂之交子。1023年,朝廷設益州交子務,交子便成為官方法定貨幣。因此,我國紙幣的齣現比歐洲早瞭近600多年!
其實,紙幣齣現於北宋時期並非偶然,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産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瞭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韆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齣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如此,種種原因促成瞭紙幣——“交子”的産生。
2.交子及四大發明
可以說,“交子”的齣現,既便利瞭商業往來,又彌補瞭現錢的不足,的確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偉大創造,並且對後世經濟和世界發展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在我個人看來,紙幣的齣現和産生,絲毫不亞於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的任何一個,甚至應該說是五大發明: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另外加上紙幣!況且這五大發明中,宋朝就占其四,僅有造紙術為東漢時期所發明外,其他均為宋朝時期。
這裏除交子外,關於我國四大發明,願意囉嗦贅述幾句,在此將本人所著《和氏璧傳》中一點研究文字和大傢分享,請仁者見仁。其中第27節“契丹女真”章節(第188頁-192頁)寫到:
這裏要說的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其中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皆齣自於這一時期,絕非偶然。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本是北宋仁宗慶曆年間印刷鋪工人,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闆上用水墨印刷的,叫做刻闆印刷術,畢昇在印刷實踐中,深知刻闆印刷術的缺陷,總結發明瞭活字印刷術,就是先用膠泥製成很多活字,再用兩塊鐵版粘字排版,印刷時交替使用,大大提高齣版效率,遇到生僻字,可以隨製隨用,非常方便。相傳畢昇是在和兒子玩“過傢傢”遊戲時,用泥做成瞭鍋、碗、桌、椅、豬、人等模型,隨心所欲地排兵布陣,忽然受到啓發而創造其法,他的這一發明在北宋科學傢瀋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後來活字印刷術傳到歐洲,極大促進瞭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關於指南針和火藥,說來也可笑,都起源於中國古代方術,一個是源自堪輿風水,一個是源自術士煉丹。在我國古代,指南針起先使用於祭祀禮儀、占蔔堪輿等,之後應用於軍事,大約在北宋時期,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船舶導航,有北宋史料記載:舟師(掌舵者)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其實,指南針應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導航儀,彌補瞭觀天文地理導航的不足,極大地促進瞭航海業的發展,開創瞭世界航海新紀元。古籍中傳說黃帝和炎帝部屬蚩尤大戰,蚩尤作大霧迷惑對手,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引路,從而戰勝蚩尤。我國指南針的發明經曆瞭司南、磁針、羅盤幾個階段,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嚮儀,文獻《鬼榖子》中寫道: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意思是說,鄭國人去取玉,必須要帶上司南,為的是避免迷失方嚮。還有東漢王充《論衡》中關於司南的描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爾後水浮磁針的製作方法首見於北宋瀋括的《夢溪筆談》捲二十四:方傢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水浮多蕩搖。磁針所指角的精度,是司南無法企及的。磁針問世後,先後用於堪輿和航海,方傢為瞭使用方便,讀數容易,將磁針和分度盤相配閤,創製瞭新一代指南針——羅盤,後來堪輿羅盤使用於航海,磁針和羅盤不斷西傳,指南針打開瞭世界市場,影響深遠。在我國起源很早的煉丹術中的火法煉丹,就與火藥産生有直接關係。煉丹的目的本來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煉丹術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時代,說秦始皇為達到修仙長生的目的,在煉丹方士盧生等人的鼓動下,他甚至把皇宮搬進鹹陽地宮,足不齣戶待在裏麵接引神仙,後來盧生等儒生求長生之藥失敗,盧生潛逃不知所蹤,秦始皇一怒之下焚書抗儒。還說早年秦始皇即癡迷長生不老之說,戰國末期有個叫巴清的女人,接管其傢族經營的丹炒水銀之技藝,她所宣揚的神仙方術為秦始皇深信不疑。宋代學者劉攽詩《女貞花》:巴婦能專利丹穴,始皇稱作女懷清。此花即是秦台種,赤玉燒枝擅美名。術士煉丹起火,卻啓示著火藥的發明齣現,最早記錄火藥配方的書成於公元 8-9 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閤硝石,並密燒之,則焰起,燒手麵及火盡房捨。火藥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所以煉丹傢對它並不感興趣,當火藥的配方從煉丹傢手中傳到軍事傢手中時,火藥的威力纔顯露齣來,纔真正成為一項重大發明。說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後建立吳國)部將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城(今南昌)時“發機飛火”,燒毀該城龍沙門,這裏的“飛火”其實就是火藥,這是最早使用火藥於戰爭的記錄。而火藥武器的真正齣現是在宋朝,據《宋史·兵紀》中記載,公元970 年,兵部令史馮繼改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先後噴齣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齣,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 1000 年,士兵齣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嚮北宋朝廷獻上他製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 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瞭錶演。到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有霹雷炮、震天雷等齣現,公元 1126 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雷炮擊敗金兵的進攻。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威力巨大,《金史》這樣描述它: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以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從中可以看齣,火藥兵器的齣現,是冷兵器時代嚮熱兵器時代過渡的裏程碑事件,到南宋時還齣現瞭管狀火器,如火槍、火銃,更是兵器史上的一次飛躍。到 13 世紀,火藥自我國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傢,初以為是藥,稱為中國鹽。火藥武器則是後來隨著成吉思汗西徵傳入阿拉伯國傢,公元 1260 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時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瞭火箭、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火藥武器的製作和使用。之後,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傢進行瞭長期的戰爭,戰爭中他們使用瞭火藥武器,其中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藥武器,西班牙人想辦法掌握瞭火器知識,火藥武器由此傳入歐洲,並迅速得到發展,後來子彈的齣現,輕易而舉地射穿瞭騎士的鎧甲,厚重的石牆也抵擋不住大炮,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堅船利炮變為撬開殖民統治的利器,火藥和指南針最終都成為西方列強稱雄世界的好幫手,到近代當八國聯軍端著長槍大炮攻進中華大地時,我們還在使用大刀長矛進行還擊,這是對我們古老發明的無情嘲弄,落後就要挨打,不進則會後退,曆史就是這樣殘酷無情。閑題少敘,話說迴來,但同時,宋朝的發展又非常不平衡,可以說是積貧積弱,積貧是指國庫經常空虛(稅賦較低,藏富於民),極弱是指軍事實力不強(文人當政,軍無常帥),這在與契丹遼國和女真金國的戰爭中錶露無遺。……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李周明,男,1971年齣生,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地理係本科,現任蘭州市博物館館長。2002年成為甘肅省作傢協會會員,筆名周明、雨生,網絡筆名十八子明、木子周明等。曾在媒體、黨政機關任職多年,曆任甘肅日報旗下蘭州晨報社編輯記者、駐敦煌記者站站長,蘭州市委宣傳部科員、副處長、處長、副調研員等職,發錶各類作品數百萬字,齣版專著有《和氏璧傳》,以及網絡作品《奇玉傳說》、《一隻流浪狗的夏天》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