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6:00:35 PM
1929年,普林斯頓大學的歐內斯特・格倫威夫教授正在著手一個實驗,他叫來瞭助手查爾斯・威廉・布雷,並帶瞭一隻貓。
他們要將這隻貓改造成一部可以工作的電話。這個實驗聽起來聳人聽聞,似乎和創造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沒什麼區彆。
歐內斯特・格倫威夫和他的助手 圖源:[princeton.edu]
科學傢首先得保證這隻貓是在活著的情況下完成實驗。為瞭做到這點,他們給貓打瞭鎮靜劑,然後像漢尼拔一樣,打開瞭貓的頭骨。
之後找到貓的聽覺神經,用一根電話綫連在上麵,電話綫連著電話聽筒。
接著,他的助手布雷在貓的耳朵邊說話,而格倫威夫則在14米外的一個隔音房間裏,拿著聽筒,看能不能聽到聲音。
結果,當布雷發齣某一特定頻率的聲音時,格倫威夫從聽筒裏聽到瞭相同頻率的聲音。如果聲音頻率變高,聽筒裏傳齣的聲音頻率也會變高。
貓咪電話的實驗證明瞭耳蝸是有微音電位的,簡單來說,就是聽覺神經的的電信號頻率和聲音頻率是相關的。
為瞭進一步驗證研究結果的準確性,科學傢又改變條件做瞭幾次實驗。如果把電綫連在其他神經和組織上,是聽不到聲音的;如果限製瞭貓頭部的血液循環,同樣也聽不到聲音。
1930年,歐內斯特・格倫威夫將研究發錶在論文上 ,因為這項研究,1936年,格倫威夫和布雷被實驗心理學傢協會授予瞭第一枚霍華德・剋羅斯比・沃倫奬章。
看到這,估計你覺得這研究幾乎沒什麼意義,搞不懂為什麼會獲奬。
如果我和你說,正是他們的研究奠定瞭人工耳蝸的基礎,讓約七十萬聽覺障礙的人再次聽到美妙的聲音,你還會這麼想嗎?
在貓咪電話的實驗之前,人類在探索聲音轉變為電信號這件事上幾乎沒什麼進展。
唯一的一個相關研究,還是在1800年,一位意大利的科學傢亞曆山德羅・伏特(對,就是發明電池的那個伏特)做瞭一個相當冒險的實驗。
亞曆山德羅・伏特 圖源:Wikipedia
把兩根金屬杆放到自己耳朵內,然後導入50v的電壓,整個人都快被電暈瞭,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聽到瞭液體煮沸發泡的聲音。
伏特用來電擊耳朵的設備 圖源:Potter
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韆萬不要模仿!
至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裏,耳蝸的電信號研究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有人想通過電擊來治耳聾,這無異於天方夜譚)。
1801年,一位德國科學傢 Carl Grapengiesser 試圖通過電擊治療聽覺障礙的原理圖 圖源:Grapengiesser
直到1928年的這個實驗,證明瞭耳蝸微音電位。這種現象後來用格倫威夫的名字命名,稱為“Wever-Bray”效應。
當然,其他科學傢也為人工耳蝸的發現做齣瞭重要貢獻。比如,20世紀30年代,杜德利發明瞭語音閤成聲碼器,斯蒂文將以上研究總結起來,闡述瞭電聽覺的原理。不得不再次感嘆,二十世紀初是人類科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貓咪電話讓人類瞭解到,即便不通過外耳,也可以把外界的聲音轉變為電信號,傳遞到大腦內,讓失聰患者聽到說話的聲音,聽到喜歡的音樂,聽到風聲鳥鳴。
第一隻人工耳蝸是在1961年發明的。當時,美國的威廉豪斯教授和約翰多伊爾用電鑽在耳蝸圓窗前開孔,然後把一根單電極插進孔裏,放入耳朵深處。雖然第一隻耳蝸看起來很粗糙,但起碼讓完全失聰的人聽到瞭聲音。
1977年,佩戴人工耳蝸的患者 圖源:Chouard
之後,人工耳蝸的技術不斷創新、完善,讓聾人聽到的聲音越來越清晰,植入的過程也越來越安全。
1984年的人工耳蝸
現代的人工耳蝸由兩個主要部件組成,內部部件是植入體。
現代人工耳蝸 圖源:ab
外部部件是聲音處理器,可以佩戴在耳朵上,也可以佩戴在身體上。
內部部件
外部部件
外部部件通過麥剋風,捕捉周圍的聲音(1),之後將聲音編碼處理,排除噪音(2),然後傳入處理電路,轉換為電信號(3),最後將電信號通過電極傳入聽覺神經,就能聽到聲音瞭。
人工耳蝸示意圖
可能會有人想問,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有什麼區彆。助聽器並不能治療先天的失聰,都是給老人戴的,隻是輔助而已。
而人工耳蝸可以讓完全失聰的人聽到聲音,其中最重要的人群是先天失聰的小孩,給瞭他們聽到世界聲音的機會,學會說話,當然這也得通過訓練纔行。
佩戴人工耳蝸的女孩 圖源:House Research Institute
人工耳蝸也並不完美,並不能一比一地真實還原外界聲音,音頻總會有損失,但不管怎麼說,總比完全聽不到好多瞭。
可以這麼說,沒有那隻貓咪電話,也許現在人工耳蝸還沒發明齣來,那七十萬聽覺障礙的人也許一輩子就聽不到聲音瞭。
封麵來源:allthatsinteresting
參考資料:https://shimo.im/docs/Ee32M5eXX4T679A2/
來源:把科學帶迴傢
本文已獲轉載授權,如需轉載請聯係原作者
文章僅代錶作者觀點,不代錶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轉載注明齣處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科普博覽 是中科院科普雲平台,由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辦,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學資源,緻力於傳播前沿科學知識,提供趣味科教服務。
點這裏告訴我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