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12:06:19 AM
深圳曆年房價與當時平均工資
鄒藍/文,圖
深圳蓮花北的吉蓮大廈住宅樓,是九十年代後期建的(查1998年7月竣工)。
我無意中看到一份資料,深圳曆年房價,從1981年起,連同當時的平均月薪數據。這些曆史資料很有意思,顯示房價始終倍數超越薪水的上漲,工薪收入比不過資本利得集資炒房者。
1981年,房價1000元/平方米(下同),職工月薪約100元。那時大學本科畢業在北京約53元(1977級為1982年初畢業),研究生畢業月薪62元。當時的東湖麗苑,每平米2730港幣,當時匯率摺閤1000元。買房的主要是港人,為內地親屬買這些房子,每套有三個農村戶口轉城市戶口。
1987年,1700-2200元,職工平均月薪223元。據說當年年初為597-720元,年中為650-920元,年末到這個價位。1987年東曉花園地塊拍賣,中華第一拍。第二年該房産每平方米1600元。一個樓盤不到一小時全部賣光。據說這是中國房價騰飛的起點。
1992年,有高檔樓盤房價突破萬元。
1994年,房價均價6738元,職工平均月薪881元。
1995年,6418元,月薪1023元。這個下滑不知什麼原因,不知有沒有老深圳知道具體或大緻原因。有人猜股市吸走瞭房市的資金。
1996年,6262元,月薪1029元。都是平均數。不知為何房價持續兩年低迷。工薪倒在基本同一水平上。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受纍,深圳被拖纍。房價均價5470元,顯著下滑,說明泡沫雖小也破滅。工薪1378元。
1998年,房價5190元的均價,平均月薪1532元。這年老硃開始搞房改,強心針打下瞭。記得當年我曾看到北京晚報廣告,西二環與南二環拐彎處右安門外現在菜戶營橋西邊的平房,2300多元一平方米。也是恍若隔世瞭。因為上下班班車通勤走天寜寺和北京醫學院南二環一綫,所以印象很深。2022年查那裏二手樓房價,3.1萬到3.8萬不等。10多倍。
1999年,5004元,月薪1726元。房改效應估計還沒到深圳吧。
2000年,5275元,月薪1726元。深圳房價止跌迴升瞭。
2001年,5531元,月薪2162元。
2002年,5570元,月薪2352元。房價超過1997年水準。不過刨除通脹率,可能還低於1997年。
2003年,5680元,月薪2551元。這年非典。
2004年,5980元,月薪2661元。當時聽說香蜜湖片區的東海花園是深圳第一個均價超萬元的高檔樓盤。不知此信息是否準確。
2005年,7040元。月薪平均2706元。據稱中央第一次對房價調控。
2006年,9230元。月薪2926元。
2007年,13370元,月薪3233元。
2008年,12794元,月薪3621元。據說金融海嘯導緻房價暴跌,降價特價到處是。特區外4988元,特區綫內7380元。
2009年,14858元,月薪3894元。華北一老大哥一度動心要在深圳買一套二手房。要求單價萬元上下,總價百萬左右。我看瞭附近香蜜湖片區荔林苑二手房有好幾套房子符閤此條件,告訴瞭他。他再沒反饋。今天2022/3/3寫這行字時我順手查瞭一下紅荔西路農林路交叉路口荔林苑二手房價,106200/平方米。
2010年,2萬元台階,20297元,月薪4205元。
2011年,19469元,月薪4640元。因為二套首付提高到60%。
2012年,18729元,月薪4918元。政府嚴打小産權房。大概是房價如此飛漲,小産權房也來插一手分點肥而抑製瞭正宮娘娘的身價。
2013年,21626元,止不住的漲。月薪5218。不知道溫州炒房團是何時開始在深圳發威的。查瞭一下,2009年就有報道說,溫州炒房團來瞭,在寶安龍華為主。
2014年,調控中繼續漲,23973元。平均月薪6054元。
2015年,28041元,月薪數字沒見。可能是難找平均數吧。
2016年,45303.92元。
2017年,50890.50元。
這資料後頭再沒有提供房産均價數字。但是2013年開始小步跳躍到大步跨越,就跟跳遠運動員似的。
但是2009年元月香蜜湖片區荔林苑的二手房,那時近萬元(還略不到一點,因為受朋友之托物色房子,因此記憶特彆深刻,而且10多年來曆年的房價,我隻記住瞭那裏那時的均價),到2022年的106200元,就算10萬元吧,13年翻瞭10倍。看到荔林苑一套房子總價的掛牌:荔林苑四房,地鐵口物業,看一綫海景,4室2廳97�O ,1030.1萬。那正是2009年元月同樣那麵積單價為9900或9800元左右的一套房子。
那個地點當然好啊。附近有深圳高級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深圳眼科醫院,香蜜湖醫院,7號地鐵農林站就在樓下,附近是香蜜湖公園和兒童樂園。臨近廣深高速公路福田齣口,臨近深南大道這條交通乾綫。大概10層以上能越過深南中學(現在是深圳高級中學初中部)的教學樓和宿捨樓清楚看到深圳灣。
房價高到員工收入巨高的華為,很多員工都難受而搬遷部分去瞭東莞鬆山湖,房價低一半。中小企業受不瞭的不是關門就是遷移。
房價適度地高不是壞事,是各種要素的選擇。房價相比人均收入水平過高,則是一個地方的慢性經濟自殺(我能這麼說嗎?)。不信國內最掙錢的企業,比方說幾個互聯網大廠,如果遷移到香港,能不能受得瞭。可能呆得下來。但是原先比較寬敞的辦公樓麵積,可能要減半甚至縮小到1/3而更加擁擠。同時員工隻有VP或SVP副總及高級副總一級纔能買得起還算夠用的房子;至於中層,能買得起50平方米港島房子的,那就算燒高香瞭。基層員工,估計買得起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他們樂意住在這麼小的房子裏嗎?
這種情況,互聯網大廠願意搬過去嗎?敢冒員工辭職換工作的風險強行搬去嗎?他們不會找不自在的。
2022/3/3
這是法國南部Arles小城梵高的小房間。估計最多也就7-8平方米。此圖從梵高處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