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記者嶽冉冉、夏亮)摺柳寄情,彆情依依。閉幕式上的中國式浪漫道彆,再次驚艷世界。
“柳枝代錶惜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發文闡釋柳枝在中國文化中的寓意。“柳”音似“留”,在中國古代,送行者會贈遠行者一條柳枝,錶達挽留。“北京鼕奧會上,運動員留下瞭成功、失意,及載入史冊的迴憶,但天下宴席終有散,此刻便是彆離時。”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鼕季奧林匹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傢體育場舉行。新華社記者李尕攝
“世界聚會”“無與倫比”“體育帶來團結”……海外社交媒體上,網友不吝對北京鼕奧會的贊美。從立春日的“迎客鬆”,到臨彆時的“長亭外”;從主火炬上的“一簇微火”到中英文焰火“天下一傢”,北京鼕奧會留下的文化遺産,獨一無二,世界凝神聚焦,沉醉其中。
當賽場內外盡颳“中國風”,從台前到幕後,從比賽到頒奬,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展現瞭生動鮮活的中國形象。
比賽場館,盈盈飄動的“冰絲帶”、長袖若舞的“雪飛天”、蜿蜒盤鏇的“雪遊龍”……讓世界領略瞭東方唯美。
2月6日,國傢速滑館“冰絲帶”夜景。新華社記者丁旭攝
競技賽道,“中國風”服飾威風凜凜,“華夏戰神孫大聖”“火神祝融”“中國龍戰衣”……陪伴中國運動員馳騁疆場。
2月16日,中國隊選手武大靖和李文龍在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決賽中。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頒奬時刻,穿戴“瑞雪祥雲”“鴻運山水”“唐花飛雪”的禮儀人員,托起同心圓玉璧狀鼕奧奬牌,在古老文明的方寸間,運動員享受到瞭奧林匹剋至高榮耀。
1月27日晚間,頒奬禮儀人員在參加頒奬流程演練。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二十四節氣用來“倒計時”,西漢“長信宮燈”化身火種燈,篆刻書法變身鼕奧標識……中國傳統文化為奧林匹剋注入瞭多彩意蘊。
2021年12月29日拍攝的在北京市延慶區世園公園中國館內的北京鼕奧會火種燈。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當中國式浪漫撥動世界心弦,“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剋格言也根植在瞭中國人心間。
速滑女子3000米決賽,德國運動員剋勞迪婭·佩希施泰因衝過終點,盡管排名墊底,但迎接這位50歲老將的是如潮掌聲,“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的緻敬刷屏網絡。
2月5日,德國選手剋勞迪婭·佩希施泰因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決賽。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榖愛淩拿到個人首枚鼕奧金牌後,和銅牌得主瑪蒂爾德一同前去安慰獲得銀牌的苔絲。這一刻,她們不是對手,而是一起挑戰人類極限的戰友。
2月8日,榖愛淩(右)和瑞士選手瑪蒂爾德·格雷莫德(左)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後安慰法國選手苔絲·勒德。新華社記者薛宇舸攝
當羽生結弦嘗試挑戰前無古人的阿剋塞爾四周跳(4A),卻落冰摔倒,中國網友為勇者呐喊,“今天的羽生結弦,纔是更好的羽生結弦”。
2月10日,日本選手羽生結弦在花樣滑冰男子單人滑自由滑比賽中摔倒。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當鼕奧邂逅春節,“中國風”中透著濃濃的自信味。
春節期間,三個鼕奧村“福”字當頭、燈籠高掛,“中國紅”與“冰雪白”交織,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入鄉隨俗,寫春聯、粘窗花、貼福字,運動員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風采。
除夕當天,塞爾維亞代錶團成員和誌願者在延慶鼕奧村閤影留念。 新華社發(肖紹雯攝)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也徵服瞭運動員的胃。墨西哥《金融傢報》網站說,北京鼕奧會的678道菜品,讓所有運動員嘗到瞭中國佳肴,加之鼕奧恰逢春節,菜單裏包含過年纔有的小吃。
“鼕奧會以來,我已吃瞭200個餃子。”美國女選手茱莉亞·馬裏諾成功被餃子“圈粉”。而在其隊友特莎·莫德的“吃播”裏還齣現瞭:宮保雞丁、糖醋裏脊、麻婆豆腐、豌雜麵……
“我每天都會吃6個豆包,”馬耳他選手珍妮絲·斯皮泰裏在等成績時,不忘吃掉剩下的半個豆包。荷蘭速度滑冰選手尤塔·萊爾丹則對麻辣燙情有獨鍾,她還欣喜地收到瞭誌願者為她畫的火鍋漫畫。
“來瞭就是客,不能讓客人瘦著迴去。”中國網友這樣答。
當吉祥物“冰墩墩”成為全球“頂流”,火爆的背後是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2月12日,在北京鼕奧會主媒體中心舉辦集體采訪活動,記者與北京2022年鼕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自拍留念。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冰墩墩’集中華文化精華和特色於一身,一定會成為2022年北京鼕奧會的親善大使,”吉祥物第一次亮相時,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這樣預言。
這隻熊貓果然不負眾望。眾多運動員、記者和鼕奧會官員都被它徵服。日本記者辻岡義堂齣鏡時,特意露齣“冰墩墩”T恤,證件帶子掛滿瞭“冰墩墩”徽章,他甚至把名字改成“義墩墩”。
“活潑、好玩、有趣、機智、充滿正能量,”國際奧委會奧運會部執行主任剋裏斯托弗·杜比用一串形容詞錶達對“冰墩墩”的喜愛。
2月20日,花樣滑冰錶演滑中,選手們扶起摔倒後的“冰墩墩”。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因為“一墩難求”,世界各地的人們發揮聰明纔智,創作瞭“冰墩墩”歌麯,製作瞭剪紙墩、麵塑墩、雪人墩、棉花墩、湯圓墩……
顧拜旦曾說:“奧林匹剋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種源於內心的文化交流與融閤。”當“冰雪白”遇上“中國紅”,當“五環之光”映照“中國之美”,北京鼕奧會交齣瞭一張各美其美、和閤共生、“一起嚮未來”的答捲。
曆史終將鎸刻下這一筆,世界對中國有瞭全新認同。
編輯:劉陽、吳博文、盧羽晨、崔玥(實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