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6/2022, 7:09:25 AM
每經記者:陳榮浩 每經編輯:魏文藝
“雖然麵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是我們始終堅信,行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危中有機,事在人為。”在2022年的新春賀詞中,五礦地産的董事長何劍波如是說。
就在3月24日,五礦地産(00230.HK)也如期地發布瞭2021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營收、銷售、溢利均取得瞭大幅增長。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五礦地産各項指標同比大增的同時,其歸母淨利潤卻從2020年開始逐年下滑。此外,五礦地産持有項目的權益占比也呈現逐年下滑趨勢。
2021年業績亮眼
官網資料顯示,五礦集團是國資委首批確定的16傢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之一,五礦地産是其下屬一級公司,也是其香港上市旗艦平台,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産業務、專業建築、物業投資和證券投資業務。
年報顯示,2021年五礦地産實現營收128.86億港元,同比增長68.2%;閤約銷售260.1億港元,同比增長34.3%;年內溢利6.3億港元,同比增長44.6%。此外,毛利率也從2020年的16.1%增長至18.5%。
在260.1億港元的閤約銷售額中,44.6%來自長三角地區,24.8%來自珠三角地區。此外、環渤海地區、華中地區、成渝地區各占比14.5%、10.3%和5.8%。
五礦地産銷售分布情況 來源:五礦地産年報
從五礦地産具體業務的增長情況來看,房地産業務增長強勁,實現收入125.11億港元,同比增長76.9%;建築業務下滑39.1%至3.22億港元;物業投資業務收入下降13.1%至0.53億港元;
對於房地産業務的增長,五礦地産錶示,主要由於年內數個受到市場熱捧的珠三角地區項目進行交付,加上於2020年從集團控股股東所收購的房地産發展項目提升瞭公司的經營規模,使物業交付麵積較2020年大幅增加。
此外,五礦地産的財務結構以及融資成本在行業內也具備顯著優勢,主要通過銀行藉款、債券融資等多種方式籌錢。其中境外融資方麵,去年成功發行瞭首筆3億美元的綠色概念可續期債券,債券期限5年,發行成本4.95%,利率水平處於行業低位。
從財務結構來看,截至2021年底,五礦地産的藉款總額為210.17億港元,較2020年同期的195.71億港元上升7.39%,加權平均藉貸利率僅3.6%。
五礦地産藉款到期情況,來源:五礦地産年報
負債結構中,五礦地産一年內到期的藉款總額為65.47億港元,占比為31.2%;兩年內到期、三至五年及五年以上的藉款分彆占比19.9%、44.7%、4.2%。截至報告期末,五礦地産擁有不受限製的現金及銀行存款109.56億港元。
歸母淨利逐年下滑
雖然在營收、淨利、銷售等方麵實現瞭較大增幅,但五礦地産的歸母淨利潤卻從2020年以來持續下滑。
從具體數據看,2021年五礦地産的年內溢利雖然有6.3億港元,但大頭幾乎都讓非控股股東和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拿走瞭,而五礦地産自己能拿到的利潤不足1億港元。
財報數據顯示,在6.3億港元的年內溢利中,3.78億港元為非控股股東權益,1.65億港元為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權益,而歸母淨利潤僅有8920萬港元。
這一利潤結構相比去年發生顯著變化。去年同期,五礦地産的歸母淨利潤為1.12億港元,而在過去一年時間,五礦地産的非控股股東權益增長瞭3.6倍,從2020年的1.04億港元,增長至2021年的3.78億港元。
來源:五礦地産年報
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五礦地産歸母淨利潤就呈現下滑態勢。2019-2021年,五礦地産歸母淨利潤分彆為9.43億港元、1.12億港元、8920萬港元。
究其原因,或與近幾年五礦地産持有項目的權益占比持續下滑有關。不過在2021年年報中,五礦地産並未披露整體持有項目的權益情況,隻披露瞭新增土地的權益情況。
截至2021年末,五礦地産旗下纍計擁有42個房地産項目,土地儲備約為893.7萬平方米。其中一綫城市占比32%,二綫城市占比37%,三綫城市占比31%。過去一年五礦地産共購入12宗地塊,總建築麵積為179.9萬平方米。新增土儲的權益占比接近72%,較往年有所上升。
五礦地産2021新增土儲 來源:五礦地産年報
記者翻閱過去幾年五礦地産的財報發現,從2016年以來,五礦地産對總項目的權益占比就呈現齣瞭逐年下降的趨勢。
2016年,五礦地産的持有項目的總建築麵積為633.75萬平方米,權益建築麵積578.26萬平方米,權益占比達到瞭91.24%。而之後卻逐年下滑,2017年至2020年,五礦地産項目的權益占比分彆為88.16%、87.49%、84.73%、69.83%。
總的來看,擁有央企背景的五礦地産在行業內具備融資優勢,此外在現金、負債水平上把控得也較為平穩,但在房地産的競爭叢林中,五礦地産或許還需要在利潤把控方麵多花費一番心思。
截至2月25日收盤,五礦地産股價報0.79港元/股,總市值為26.44億港元。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