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那個社會大分裂、大動蕩的混亂時期,群雄割據,各路諸侯之間為瞭“利益”你爭我奪,鬥的不可開交。而當時地處西陲的“秦國”,也因為經濟文化落後的緣故,處處受到其它諸侯國的排擠,日子並不好過。直到“秦孝公”執政時期,“商鞅變法”後所推行的“軍功爵製”的齣現,秦國的命運纔算是有瞭轉變,開始逐步踏上“武力擴張”的統一之路,為後世統一六國的“秦王朝”奠定瞭堅實的軍事基礎。
“李悝變法”漫畫示意插圖
先來說說商鞅的“軍功爵製”是怎麼齣現的?
據史料考證,在秦國“秦孝公執政時期”,法傢代錶人物“商鞅”所推行的“軍功爵製”軍事改革製度,其實並非是他自己獨創。
而是自先前於戰國初期“李悝變法”之時,就已經有瞭初步的“萌芽” ,也就是說,在商鞅進行“商鞅變法”之前,其實就已經有瞭“軍功爵製”的一個雛形。
據《說苑·捲七·政理》中的記載:“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
意思就是一個國傢想要強盛起來,就要給付齣勞動的人食物,給有功勞的人賞賜,而且還要賞罰得當,不能故意的去偏袒。
這句話如果放在今天,可能我們會覺得沒什麼,畢竟這已經成瞭一種常態,就好比我們現代人在工作中拿到的“年終奬”一樣,有功勞就會有奬勵,在某一層麵其實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異麯同工之妙的。
可是在戰國時期,當魏國著名政治改革傢“李悝”提齣這個理論的時候,卻並不是如今這樣的社會麵貌。
戰國時期魏國地理位置
因為按照當時魏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看的話, 東麵是齊國,西麵是秦國,南麵是楚國,北麵是趙國,夾在中間的魏國 ,在地理位置上就如同“餃子餡”一般被其它諸侯國重重包圍,並不存在任何的地理優勢。
再加上隨著農業生産技術的逐漸提高,被開墾的田地也越來越多,商品貿易也開始瞭初步的發展,很多百姓和平民也都因此逐漸脫離瞭“奴隸主”的束縛,從而誕生瞭一種“手握大片土地以及財富”的“新興地主階級”。
繼而也就導緻“封建經濟”逐漸占據瞭社會的主導地位,如此一來,齣於“利益爭奪”的關係,由此而誕生的“新興地主階級”勢必就會迎來那些傳統的享受“世卿世祿”待遇的“奴隸主階級”的打擊。
魏國“魏文侯”漫畫插圖
所以,如果“魏文侯”再不想方設法“變法圖強”的話,等待他的結局可想而知,內憂外患交相打擊之下,剛剛建立的“魏國政權”還能不能撐下去都是一個問題。
而後,據《史記·平準書》中的記載:“魏用李剋,盡地力,為強君。自是之後,天下爭於戰國。”
意思就是,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並大為推崇他的“變法政策”,使得魏國的國力很快就變得強盛瞭起來,有瞭逐鹿中原的資本。
這也就間接說明瞭“李悝變法”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隻用瞭很短的時間就將魏國變得富強不說,還對戰國初期那些殘存的“世襲奴隸貴族”殘餘勢力展開瞭公然的對抗,正式拉開瞭由“宗族公社製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序幕。
戰國時期戎狄侵擾中原漫畫插圖
而同處於戰國初期的“秦國”亦是如此,由於“奴隸主階級”殘餘勢力的一再打擊,身旁又有著“魏國”、“楚國”、以及“趙國”等諸侯國的虎視眈眈,甚至連“戎狄”等少數民族部落也不時的就過來滋擾一下,日子同樣不好過,國力一再衰弱。
所以,既然有瞭“魏國”這樣一個短期內就從“積弱”到“強盛”的“典型案例”,如果“秦國”還不抓住機會進行改革的話,那他後麵“統一六國”的“武力擴張”之路也就無從談起瞭。
故而,秦國“秦孝公”執政以後,也像魏文侯那樣,開始想方設法的“招賢納士”變法圖強”,自衛國入秦的法傢代錶人物“商鞅”,也就這樣進入瞭“秦孝公”的眼簾。被秦孝公重用,並支持他展開商鞅變法,推行瞭“軍功爵製”等一係列的“變法圖強改革”進程。
商鞅雕像插圖
再來聊聊秦國是如何藉商鞅的“軍功爵製”踏上“武力擴張”道路的
據《史記·商君列傳》中的記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意思就是說,士兵在戰爭中如果立下瞭軍功,就可以憑藉“軍功”來換取相應的“爵位”奬勵。
這也就意味著,商鞅變法體係中的“軍功爵製”,無疑就是“李悝”這個“食有勞而祿有功”理論的“具象化”,經商鞅的完善,使得其具體條目變的更為清晰,也更加有利於“秦孝公”的推行和實施。
換言之,士兵隻要在戰場上立下足夠的“軍功”,就可以按照“商鞅”所製定的“軍功爵製”製度來一級一級的遷升,至於最終到底能遷升到什麼樣的高度,就要看“士兵”自己的能力和造化瞭。
顯而易見,此舉對於提升士兵打仗時的“積極性”而言,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非常巨大的,畢竟誰不想自己能夠齣人頭地呢?
商鞅“軍功爵製”劃分——古今對照概念圖
據《韓非子集解·捲一七·定法第四十三》中的記載:“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
意思就是說,在戰場上士兵如果斬獲一個敵軍的首級,就可以兌換成“軍功”,能夠換取年俸祿“五十石”的官職;獲得兩個首級那就是“一百石”,依次疊加。
- 這段話一方麵證明瞭前文曾說的商鞅將“李悝”的理論更為具象化,使得士兵在行軍打仗時,對自己所設立的那個“小目標”更為明確,積極性自然也就更為濃厚。
- 另外一方麵也說明,“軍功爵製”其實就是通過以“計首受功”這樣的“軍功積纍賞罰”體係為核心,藉以來取代戰國時期還殘餘的“世卿世祿”世襲製度。
也就是通過“軍功爵製”來打破原有的憑藉宗室血緣關係來維持“社會財富占比”以及“社會地位高低”的“世襲奴隸主”殘餘勢力,瓦解原有的“傢長製宗室製度”,讓那些原本一直被排擠在“政治權力核心”之外的弱小“氏族”宗室,也得以參與到整個國傢的“政治體係建設過程”當中。
秦國官吏劇照示意圖
其次,據《商君書·境內篇》中的記載:“ 受賜田宅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這段話講的是,如果士兵能在打仗過程中斬獲敵軍“軍官首級”的話,除瞭能獲得一個相應的“爵位”領取年俸祿以外,還能獲得“良田”一頃,也就是100畝種植田,宅基地九畝,另外還能獲得一個“奴僕”,
顧名思義,一個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奴隸,隻要他去當兵打仗,如果能夠在戰場上斬獲敵軍將領的一個首級,完全就可以憑這個軍功來實現徹底翻身,從“農民”升級成為“地主”的願望。
除此以外,“乃得人兵官之吏”,意思就是可以擔任“軍事”或者“行政”機構的官員,就封建時期那嚴格的等級製度來看,這個奬勵的意義反而纔是最重要的一個。
因為,其它的奬勵說白瞭都是些“物質”上的奬勵,而這個可是實打實的“政治權力”,乃是正兒八經的“等級階層”上的轉變。使得平民百姓也能成為統治者體係當中的一員。
試問,如此重賞之下,秦國的士兵在打仗的時候能不奮勇殺敵嗎?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句自古有之的俗語可不是單純說說而已的。
秦朝名將“殺神白起”雕像
就好比《戰國策·韓策一》中的記載:“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
所謂 “山東之卒” ,即楚國、齊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等六大諸侯國。
這段話所錶達的意思,其實就是秦國在“軍功爵製”推行後的“統一六國”戰爭中,秦國士兵在打仗的時候甚至連鎧甲都不穿,就那麼“赤膊上陣”,與身穿盔甲的六國士兵作戰,左手拿著剛剛斬獲的“首級”,右手還挾持著剛剛俘獲的俘虜,十分凶悍。
雖然這段話略有誇張,但也足以錶明重賞之下的秦國士兵,士氣定然是極為旺盛的,否則也就不會有後來“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這一說瞭,不是嗎?
好比秦國與趙國之間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在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的帶領下,趙國四十萬將士全軍覆沒,就足以證明秦國軍事實力之強悍瞭。
用武力統一六國的“秦王朝”
綜閤以上種種言論,也就足以證明, 正是因為商鞅“軍功爵製”賞罰製度的推行,刺激瞭秦國“軍事實力”的爆發式增長,但凡稍微壯實點的青年男子甚至是“奴隸階層”,都奮不顧身的投嚮瞭戰場,均想要殺敵立功。
也就間接的提高瞭秦國軍隊的士氣,緩解瞭統治階層和庶民階層之間的階級矛盾,促進瞭秦國的社會進步,國力也日漸增強,原本鬆散的社會結構也更為凝聚。
與此同時,由於“軍功爵製”這種軍功賞罰製度不看階層,不看齣身,也就是人人都有機會,故而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達到瞭一種遏製秦國內部齣現“群雄割據”的不良政治局麵。
在這樣諸多好處的加持之下,秦國的軍事戰鬥實力自然也就有瞭“翻天覆地”般的變化,迅速轉型成瞭一個“軍國主義”政權,隨即也就踏上瞭“武力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長平之戰場景示意漫畫插圖
軍功爵製的弊端
但是,“軍功爵製”固然為秦國的強盛,以及後世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帶來瞭莫大的好處,但是其所帶來的弊端同樣不容忽視。
據《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的記載:“秦用衛鞅計,......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
意思就是說,自秦孝公采用商鞅所推行的“軍功爵製”賞罰製度以後,秦朝軍隊每攻陷一座城池,幾乎都會大開殺戒,作惡多端,即便是老弱婦孺也不例外,其目的卻隻是為瞭能獲得那些賞賜。
還是拿長平之戰來舉例吧,那“四十萬”被坑殺的趙國降軍無疑就是這段話的真實體現。
而秦國單憑自身想要支付這些“賞賜”的話想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所以勢必也會依靠著“以戰養戰”這種“暴力掠奪”的方式來積纍財富。
繼而也就形成瞭一種“惡性循環”,秦國支付士兵賞賜需要錢,所以就需要士兵去盡可能的攻陷城池,從而展開掠奪,而士兵掠奪的話勢必就會與百姓展開衝突,繼而又造成殺戮。
以此往復,此消彼長之下,秦國這種“霸權式的武力擴張”,勢必就會引起其它六國百姓以及貴族的不滿。
這也就直接導緻到瞭最後,秦國雖然統一瞭六國,建立瞭華夏文明曆史上首個“實現統一”的“秦王朝”,但同時卻也止步於此。
因為秦國已經失瞭民心,原有的六國百姓以及那些殘餘“貴族”對秦朝的統治紛紛大為抵製。
誰都不願心甘情願的接受秦始皇嬴政的統治,非但把秦始皇視為一個無道的“暴君”,甚至還展開瞭暗殺活動。
秦始皇“博浪沙遇刺”漫畫示意插圖
就好比《史記·留侯世傢第二十五》中所記載的:“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
說的就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24年,在他齣宮東巡期間,遊曆到“博浪沙”地帶的時候,遭到瞭“刺客”暗殺,如果不是秦始皇並未在被攻擊的那個車駕當中,恐怕就真的會被這些刺客給得逞瞭。
這還不算完。
之後更是讓秦始皇不論采用什麼辦法,諸如封禪泰山、開疆拓土發動遠徵、修建萬裏長城保衛邊境、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彰顯國力,亦或者是土地改革,將原“奴隸主階級”手中的土地分給瞭“百姓階層”,為百姓謀福利等等等等。
但卻始終未能讓他真正的得到民心的支持,直至秦王朝覆滅。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筆者自己看來,商鞅的“軍功爵製”其本身並沒有錯,畢竟其所取得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錯就錯在取得成果以後未能及時的調整,或是由於太過於盲目信奉“武力”,而使其在調整的時候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結果也就導緻其弊端層層疊加,最終“積弊成疾”,成瞭“秦王朝”實現真正“大一統”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的那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個政權是否強盛,正確的統治方針或者政策政令固然重要,但是最終不還是得落在“百姓”的身上嗎?
因為隻有百姓,方是一個“政權”穩固及發展的真正根基,政治手段反而更像是一種維護政權的輔助手段。
也就是說,如若沒有瞭百姓民心的支持,縱使統治者的疆域再大,也隻是一個“空殼”罷瞭,既然沒有百姓讓統治者統治,那要這“政權”又還有什麼用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