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2:22:54 AM
《雍正王朝》裏經典橋段很多,第43集“八爺分錢”的場麵,是其中十分震撼的一個:身為和雍正帝從頭鬥到尾的大反派,
垮台的八爺允祀淡定一脫外衣,甩齣藏在衣服裏的大把銀票,然後把這筆總數上韆萬兩的財富,盡數分給妻妾僕人們。
給自己的“賢王”生涯,淒然畫瞭個句號,更叫多少刷劇觀眾,一遍遍發齣“八爺真有錢”的感慨。
那麼,比起電視劇裏的虛構劇情來,曆史上真實的八爺允祀,能偷偷攢下這麼多錢嗎?
如果參考允祀的閤法收入,身為“和碩廉親王”的允祀,以《大清會典則例》的記載,每年可享受白銀一萬兩的待遇。這麼一筆巨款,他就是省吃儉用一百年也攢不下來。不過,
如果放在康熙晚年至雍正帝在位早期的清王朝,對於位高權重的允祀來說,這筆錢,還真有的攢。
作為中國古代一段齣名的“寬仁”時期,把“治天下務以寬仁為尚”掛嘴上的康熙帝,也叫滿朝文武大臣們放心撒瞭歡,貪汙腐敗吃虧空等各種“摟錢妙招”層齣不窮。作為皇子,在那個腐敗年代地位扶搖直上的允祀們,撈錢的門路自然也極多。不過,真正為這些“龍子”們打開腐敗方便之門的,卻是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
拜太子胤�i不爭氣所賜,“儲君位虛懸”的誘惑,自然讓當時各位阿哥們瞪紅瞭眼睛。可爭太子這事,單槍匹馬哪裏夠,必須得拉幫結派。
除瞭各位阿哥之間互相結夥,跟各級大小官員更得勾搭連環。作為“熱門人選”的允祀,更是精於此道。
他多年如一日在官員間廣結善緣,落下瞭“賢王”的名號。可這個“賢”字,可不是幾句客氣話就能有,必須是真金白銀的好處。
於是,在這股越發火熱的“朋黨”風裏,康熙晚年的大清吏治,也就不知不覺變味,依然撈點收點比起來,全都成瞭小兒科。這下全都成瞭明碼標價的交易:“賢王”們把自傢的心腹,安插在要害位置上,心腹們當然也要投桃報李,一邊擴大自傢勢力,一邊迴饋給“賢王”們好處。於是很多以往上不得台麵的規矩,這下都成瞭明規則。
大清的官場規則有多“明白”?以《皇清奏議》記載,
當時官員間“饋贈”成風,但凡日常交際,不收點送點,肯定被當成異類。
而且每一種“饋贈”都還有講究:拜見上司有“見麵禮”,生辰喜慶有“賀禮”,離任調職更有“彆禮”,基本就是官運不息,送錢不止。而且州縣官員“饋贈”督撫,督撫再“饋贈”朝中高官,簡直是上下盤根錯節的“産業鏈”。其中的“火熱交易”,也正如康熙一聲怒罵:“地方官吏諂媚上官……又轉而饋送在京大臣。”
可是,就算康熙罵瞭又如何?人傢老人傢講究“寬仁”啊,頂多罵兩句撒撒氣,該“饋贈”照樣“饋贈”。由於“饋送”太火熱,康熙年間的地方官們都有瞭“時尚”,平日很少在任地呆著,有事沒事就往督撫衙門跑。京城大小衙門的官員,也是進瞭衙門就混日子,齣瞭衙門就精神,全是“以奔走順承上官為第一者”。
精力全花在拉關係交際上,至於日常政務?那更是能甩鍋就甩鍋,大清的各級衙門,一片人浮於事。
不過,要論在這火熱交易裏最得利的,卻還是以允祀為代錶的“賢王”們:看看“産業鏈”就明白,地方官們送督撫,督撫們送重臣。銀子在幾個口袋間轉來轉去,還不是轉到“賢王”們的腰包裏?
就以允祀的鐵杆弟弟九阿哥允�K來說,這位“八爺黨”的骨乾,素來“財運”極旺。比如他曾負責管理權臣明珠的八百萬兩傢産,不動聲色地颳足瞭油水。後來又做起瞭賣官生意,以三十萬兩白銀的高價,把湖廣總督高位倒騰給瞭貪官滿丕,滿丕到任後賣力摺騰,除瞭給允�K源源不斷送孝敬,還努力發展新成員
,把當地的布政使按察使等同僚,都發展進瞭“八爺黨”團隊裏,而且“貪庸一轍”,基本就是一窩蛀蟲。
以允祀為代錶的“八爺黨”,那廣結四方的“善緣”,以及允祀“賢王”的名號,基本都是這麼操作齣來的。至於允祀可以調用的財富?那也可以想。
而且,這來來往往“饋贈”的白銀,也絕非自己買單。雍正帝的心腹鄂爾泰就曾一語道破,這幫人給“賢王”送饋贈時,常用的籌款方式,就是“坐視屬員虧空”。也就是把公款弄成“虧空”,挪用瞭送過來。結果就是雍正登基時,纔發現“內外府庫無不虧空”,堂堂大清,眼看就是揭不開鍋的節奏。
至於壓榨搜颳民脂民膏?更是“結善緣”時常用的套路:
以清朝名臣李發甲的統計,國傢每徵收一兩銀子的賦稅,這些要“結善緣”的官員們,就會巧立名目加徵,往往能加收到十兩。
多齣來的部分除瞭揣進自己腰包,就是在“交際圈”裏流動,變成“饋贈”的銀兩。“大人”們迎來送往的歡聲笑語背後,是多少百姓的血淚。
以這類操作說,倘若曆史上,康熙帝能多在位幾年,這位“賢王”,真能很輕鬆攢下這筆錢。
看過這樣的操作,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雍正帝會頂著“愛抄傢”的惡名,以極度酷烈的手段,對大清朝堂上下嚴厲整肅――不這樣,恐怕這大清,就得提前被吃乾抹淨瞭。
參考資料:楊亞東《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研究》、李伶俐《雍正時期反腐及當代啓示》、《皇清奏議》《大清會典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