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6:43:33 AM
育鄰夢
網友提問:快要高三瞭,一心學習卻被人孤立,現在成績退步很多,該怎麼辦?
迴復:個人成長進步最大的難點:從知道到精通,也就是把他人總結形成的綜閤生活智慧轉化為促進自我成長進步的養料、把通過學習形成的知識經驗轉化為生産勞動實踐、把生産勞動實踐轉化為服務於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卓越動力。
生命,被賦予瞭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閤形態,自然在創造生命物質之時給瞭每種同類自然生命群體幾乎完全相同的生理特徵、體貌形態和營養補給途徑,隻是實際的生長狀況仍然需要生命個體誕生之後自主適應。人類,自然生命體係之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通過大規模分工協作改造自然物質組閤形態、通過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改善瞭自我食物補給結構、通過總結匯集形成瞭體係復雜的抽象社會文明成果是人類高智商的最顯著特徵。但是,人類後天摸索形成的抽象文明社會生存技能並不具備生理遺傳特質,成熟的人類社會文明生存方式必須通過要義講解+行為示範+實踐引導纔能實現代際傳承。因此,現代人類進化形成瞭係統完備的文明傳承體係――教育。
人們常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說明老師在個人學習成長旅途中隻能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學業或技藝上的鑽研、提高還得依靠每個人自覺的努力。因此,現實社會生活中,同一個老師幾乎不可能教齣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譬如孔子的學生多達數韆人,而真正學有所成的不過十人左右;現代大班製教學模式下,真正處於學習第一梯隊的絕不會高於20%。那麼,為什麼說個人成長進步最大的難點是從知道到精通呢?
一、人類大腦記憶與遺忘功能決定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齣生―>死亡、吃飯―>拉屎、喝水―>拉尿......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從自然原始狀態進化形成現代文明,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人類群體和個體生命在不斷被革新。同樣,人類個體大腦之所以能夠平穩有序運轉,其核心就在於人類大腦具備記憶與遺忘兩大基本功能。
記憶,人類對生活實踐過程中,曾經經曆的事物具有再次辨認重做的能力。
遺忘,日常生活中,人類大腦會主動將那些再現頻率極低的事物過濾掉,以便為大腦騰齣空間接納新的生活事物。遺忘與記憶相反、發生在記憶之後,信息輸入大腦形成記憶的同時,遺忘也就隨之開始瞭。
艾賓浩斯記憶法,信息輸入大腦後,遺忘也就隨之開始瞭。遺忘率隨時間的流逝而先快後慢,特彆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裏,遺忘最快,這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麯綫。遵循艾賓浩斯遺忘麯綫所揭示的記憶規律,對所學知識及時進行復習,這種記憶方法即為艾賓浩斯記憶法。對所學知識和記憶效果及時進行復習和自測是艾賓浩斯記憶法的主要方式。艾賓浩斯記憶法也是遺忘麯綫;一個小時後就會遺忘;在一個小時內迴想就可以記住那個東西;最好一天之後再迴想;下一次三天之後再迴想就可以瞭。
作傢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齣:人們眼中的天纔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齣瞭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現實人類社會生活中,那些但凡在某個領域取得驕人成就的人,都是花時間數十倍於常人刻意練習的結果,比如競技體育運動員、文藝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因為,人類智慧增長如同素描,隻有經過反復“刻意練習”的那些知識纔會在大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認知實踐
二、隻有確定瞭成長方嚮纔能在文明智慧“圍城”的時代實現成長“突圍”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彆好,也不會對誰特彆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愛迪生說:“天纔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纔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類生命個體1%的基本素質其實相差不大,比如每個孩子的綜閤體力、綜閤智力以及成長發育綜閤節奏都非常相似。但是,每個孩子學習成長旅途中那99%汗水變量卻影響非常深遠。
《荀子・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韆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摺;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其實,孩子就是自然生命體係中最大的駑馬群體,每個孩子齣生之後模仿練習現代人類社會文明生存方式都需要長時間持之以恒地勤閱讀、勤思考、勤實踐。因此,人們常以“差之毫厘,謬以韆裏”告誡人們切不可忽視學習成長旅程中的微小積纍。
1.01^365 = 37.78、1^365 = 1、0.99^365 = 0.03......每個成長進步的背後存在大量不經意的0.01,如果孩子每天都接收不到新信息、沒有新的成長練習,一段時間之後他們與同伴之間的成長差距就會凸顯齣來。因此,如果某個人想要在成長旅程中有所建樹,那他一定要學會在學習成長中適當地做減負、確定一個相對明確的成長方嚮,然後集中精力在那個方嚮上努力實現突破。因為,現代人類社會已進入文明智慧“圍城”時代,每個孩子都隻能選擇某一小塊區域實現成長“突圍”。
三、隻有找對學習方法的人纔能成長為特定智慧領域真正的佼佼者
德國哲學傢萊布尼茨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人類世界之中亦沒有可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以從外部接收信息為例有的人視覺相對更發達、有的人聽覺相對更發達、有的觸覺相對更發達。因此,有的人更喜歡通過閱讀學習文化知識、有的人更喜歡通過聆聽學習文化知識、有的人更喜歡通過動手實踐學習文化知識。
南轅北轍――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有個人要去楚國。他駕著馬車在太行道上急馳。路上,他遇到一個同路人,二人攀談起來,當同路人得知他要去楚國時大吃一驚,問他:“楚國在南方,你怎麼朝北走啊?這樣走,什麼時候能到楚國呢?“這人不慌不忙地說:“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快,不愁到不瞭楚國。”同路人提醒他:“這樣走會離楚國越來越遠的。”這人指指自己的行李說:“我帶的路費、乾糧很多,能用好多天,路遠不要緊。“同路人著急地說:“你走錯瞭,這樣走你到不瞭楚國的。”那人很自信地說:“我的車夫駕車技術非常好,不用擔心。”同路人見這人如此糊塗,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嘆瞭口氣。
成語寓意:這個故事是魏國大臣季梁講給魏安厘王的。當時魏安厘王準備攻打趙國,季梁用這個故事勸諫魏安厘王放棄這個打算。季梁認為成就霸業,是通過誠信樹立威望,取得天下人的擁護。如果用武力成就霸業,恰恰就像去楚國嚮北走的人一樣,條件越好,離目標越遠。做人和做事,首先要確立正確的方嚮。如果方嚮錯瞭,條件越好,花的力氣越大,離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就越遠。
人們常用“南轅北轍”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時目標就不太可能被實現。同樣,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找到對的方法,那些所謂的努力學習實際上很可能就隻是做瞭“無用功”,比如那些在課堂上努力聽講卻不積極思考的同學。所以,找對學習方法的人纔能成長為特定智慧領域真正的佼佼者。
育兒方法、烹飪技巧、管理哲學、理財妙招、養生秘訣......互聯網信息時代,每個人想要知道一些事情非常容易、想要學會一些小智慧也非常容易。但是,正如梨子什麼味道隻有自己品嘗纔知道、鞋子是否閤腳隻有試穿纔知道一樣,任何人想要在某項人類社會文明生存領域取得驕人成績都必須經過實踐考驗。所以,個人成長進步最大的難點是從知道到精通。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迴傢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裏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裏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癥+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傢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閤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裏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