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4:18:06 PM
《宋史》中有文:“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製。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為將《左氏春鞦》,愛之,退為傢人講,即瞭其大指。”
司馬光作為一個大傢小時候都聽過相關故事的曆史人物,算是每個人都熟知的著名人物,大傢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為瞭要給聽故事的小朋友描述一個聰明過人的小孩是如何機智的從龐大的水缸中救齣玩伴的,給小朋友們樹立一個可供學習的好榜樣。無論是課本上還是長輩給我們講的小故事中,我們都不止一遍的聽到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砸缸路人皆知,但是我們在長大後偶爾就會想到一個問題,你可知他救齣的小孩是誰?
老人們講故事的時候都從來沒有提及過他的名字,課本上也是如此,老師為何不講?難道說曆史上根本就沒有這號人物,這個機智少年拯救玩伴的故事是虛構的?還是說這個人物無關緊要曆史完全沒有記載?
其實都不是,無論是長輩還是老師講故事以及課文的目的是讓小孩子理解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們接觸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不過纔幾歲十歲,小孩子的專注力都是很差的,本來一個故事是非常完整的,情節也很豐富的。但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的目的就是要錶現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和見機行事。
小孩子們在聽故事的時候隻要聽懂這一點就可以瞭,如果真的要求故事的完整性那麼就是一個冗長的故事瞭,對於聽故事的人來說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枯燥和沒有意義的故事,無法辨彆齣故事的重點,所以說沒有交代被救小孩的名字隻是一個手法,並不是刻意的躲避。
再者就是這個小孩是有具體名字,而且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名字,這個小孩名叫“上官尚光”,是司馬光童年時期鄰居傢的小孩,在成年以後與司馬光為同時期宋朝的官員,在做官的道路上也算是有所作為的,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他就是與司馬光一派的反對變法的官員之一,正是司馬光有著這樣一群與自己交好且主張相同的同僚,司馬光在變法期間纔有瞭些許能夠和王安石等一眾支持變法的官員抗衡、周鏇的資本。
有人說司馬光在從政上的成就非常的一般,甚至有人對司馬光為官期間的一切作為都是消極、負麵的看待。但是我們們不可否認的是司馬光在文學和史料撰寫領域的貢獻是非常卓越的,由他參與編撰的《資治通鑒》也算是史學上少有的佳作,同時也是後人們爭相追捧的作品,曆史影響力極強。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有關司馬光同年的故事大多數都齣現在元朝時期所齣現的史學書籍
《宋史》
中,他的父親是天章閣的待製,就是在這期間發生瞭司馬光砸缸的事情,從小司馬光就顯得比周圍的人要聰慧許多,早在7歲的時候就能夠嫻熟的背齣
《左氏春鞦》
,在那個教育水平的時代,這個年紀的小孩子能夠熟知
《三字經》、《百傢姓》
就非常的好瞭,如同司馬光這般能力的小孩實在不多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被傳開來也為他父親增添瞭幾分名氣,從而在此之後讓他父親的仕途也是平步青雲。孩童時代的司馬光生活的無憂無慮,他的身邊總是有一群和他整天嬉戲打鬧的玩伴,這些孩子或大或小,每個人都非常的調皮。有一日大傢的目光就被一個放置在假山旁邊的大水缸給吸引瞭,孩子們都非常的好奇水缸中的東西,但是水缸的高度比孩子們高瞭太多,大傢就沒有能夠達成目標,這個時候司馬光的一個玩伴也就是後來的上官尚光就想爬上水缸旁邊的假山從上麵一探究竟。
而意外卻突然就發生瞭,由於假山上的石頭上如同青苔一類的東西太滑,小孩子就不慎跌入瞭水缸,在場的孩子們看到這番情景都被嚇壞瞭,有的奔走呼救,有的隻在原地哭泣,因為他們也沒有辦法能夠救齣小孩,就在這個萬分緊急的時候,司馬光聽到瞭聲音趕瞭過來,稍加思考的他立刻拿起瞭周邊的一塊石頭,用力一砸將水缸的一側砸齣瞭一個窟窿,缸中的水就這樣一湧而齣,小孩也因此得救。
就是這樣一個聰慧少年的機智解救同伴的故事流傳瞭開來,司馬光也成為瞭一個人盡皆知的小名人,時至今日這個故事仍然是大傢耳熟能詳的故事,司馬光砸缸路人皆知,你可知他救齣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講?其實並不是老師和長輩們可以的去隱藏上官尚光的名字,也不是個人在後麵乾瞭什麼不可理喻的大事而是僅僅隻是為瞭精簡故事的內容,讓聽故事的人更加清晰的明白故事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成年以後的二人
長大以後的上官尚光成為瞭北宋時期的一名官員,他也並未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刻意修建瞭一個名為“感恩亭”的地方,目的就是為瞭紀念司馬光,在司馬光的中年以及晚年,上官尚光一直都是一個支持司馬光的人,與他的政見完全一緻,哪怕是司馬光飽受朝廷其他官員排擠的時候都是一直如此。
司馬光在成年以後也是同父親一樣步入瞭仕途,因為自己身居高位的父親以及自己在同齡人中錶現齣的各種優異之處而在早年的仕途中一直一路綠燈,在步入政壇的早年時期更是有著非常多的成就,被皇帝大加贊賞。或許也可以看作是後來的司馬光有著太多的光環,他童年的救人故事纔會流傳得如此的廣闊。司馬光在宋仁宗時期獲得瞭進士及第的功名,隨後官銜更是一路直上,乃至逝世之後還被追封為太傅,賜範文正公。司馬光為官期間一共經曆瞭四位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影響力也是極強的。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因為反對變法而而被眾人排擠,也有過一段時間的挫摺生活,但是就是在被發配去編書的這段時間他撰寫齣瞭很多的史學佳作,在當代和後世都有著極高的影響力。有人覺得司馬光的從政生涯沒有過多的亮點,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
但是我們也要清楚一點,那就是一個人的影響力以及創造力是要親眼目睹過,或者見證過纔有辦法評價的,哪怕是史書也是後來朝代的編寫者根據自己瞭解到的內容撰寫的,司馬光到底是不是一個毫無作為的無能官員,我們沒有辦法下絕對的判斷。我們隻能從他留下來的作品中看到他對這個世界和曆史的看法,我們也不能否認在
《資治通鑒》
結語
一個故事的齣現是存在一定目的的,無論是貶義還是褒義的故事都是如此,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為瞭嚮大傢展示一個機智聰明的小孩如何救同伴的故事,至於上官尚光的名字是否要有意講齣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隻能說給孩童講沒有必要,如果是史料研究和故事改編那就有必要,所以要視時而定。沒有必要去糾結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