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6:55:56 PM
封建社會時期,童養媳在我國非常流行,一些傢境貧寒的民眾娶不起媳婦,便到外地抱養一個女孩來做童養媳,待到女孩長大後再成婚。其實,這種現象,在清朝初年也曾齣現過,順治與康熙兩代皇帝的後宮都有“童養媳”,比如說順治後宮的悼妃。
來自科爾沁的錶妹
我們都知道,順治帝曾立過一個錶妹為皇後,隻過瞭兩年,便將這位錶妹皇後給廢掉瞭,這位被廢的皇後便是順治廢後額爾德尼布木巴。
其實,我們要講的悼妃,也是順治帝的錶妹。
悼妃姓博爾濟吉特氏,來自科爾沁部左翼中旗,父親是科爾沁左翼中旗旗主滿珠習禮。
要說這滿珠習禮,身份可不簡單。
話說,孝莊文皇後有四位兄長,分彆為吳剋善、察罕、索諾木與滿珠習禮,大哥吳剋善便是順治廢後額爾德尼布木巴的父親,四哥滿珠習禮則是悼妃的父親。
也就是說:滿珠習禮是順治帝的親舅舅,他的女兒悼妃自然也是順治帝的親錶妹瞭。
其實,滿珠習禮本身是和碩額駙齣身,早在1628年,便迎娶瞭皇太極的養女(嶽托長女)為福晉,又在1639年娶廣略貝勒褚英長女為妻。正因為此,滿珠習禮在1636年清朝建國時被封為劄薩剋多羅巴圖魯郡王。
而且,滿珠習禮還有三個女兒,嫁給瞭皇太極的兒子。
一個在順治初年嫁給瞭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和碩福晉,一個在順治十年(1653年)左右被順治接入宮中撫養,一個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嫁給瞭皇太極的小兒子博穆博果兒。
其中,順治十年左右被接入宮中撫養的便是悼妃博爾濟吉特氏,當時,博爾濟吉特氏估計不到十歲,還不到冊封和侍寢的年齡,隻能暫時被撫養於宮中,等到瞭年齡再進行侍寢和冊封,這種現象叫“宮中待年”。
三個女兒嫁給太宗皇太極的兒子,這使得科爾沁左翼中旗滿珠習禮一係,成為足以與察罕(孝惠章皇後的祖父)一脈抗衡的貴戚,正因為此,滿珠習禮在順治十六年被晉封為和碩達爾漢巴圖魯親王,成為世襲罔替的濛古親王。
不僅如此,滿珠習禮之後,他的子孫後代一直與清朝皇室保持通婚狀態,比如說滿珠習禮的孫子班第娶瞭順治帝的養女固倫端敏公主,滿珠習禮的孫女則被康熙納入後宮為妃,這位便是宣妃。
此外,滿珠習禮還有一位玄孫,名叫色布騰巴勒珠爾,這位被乾隆帝看中,乾隆將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嫁給瞭他,成瞭乾隆唯一的嫡女婿。
紅顔薄命的“童養媳”
大約在順治十年左右,也就是順治帝將原配皇後額爾德尼布木巴廢黜後,滿珠習禮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被接入宮中撫養,由於當時博爾濟吉特氏年齡尚小,隻得暫時撫養於宮中。
其實,孝莊為瞭穩固娘傢人在大清後宮的地位,也是下足瞭工夫,雖然侄女額爾德尼布木巴被廢,但她又將另一個侄女博爾濟吉特氏接到宮中,甚至還將兩個侄孫女(察罕的孫女)聘為福晉,其中的一位還被順治帝冊立為皇後,這位便是孝惠章皇後。
很明顯,博爾濟吉特氏被送入宮中,就是來當皇後的備胎用的,萬一她的兩個侄女(孝惠章皇後姐妹)齣現問題,她還可以頂上去,可見,孝莊是準備瞭好幾套方案啊,絕對是煞費苦心瞭。
不過,孝惠章皇後姐妹二人沒有齣問題,反倒是博爾濟吉特氏先齣瞭問題。
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初五,博爾濟吉特氏病逝於宮中,要知道當時博爾濟吉特氏還沒來得及冊封,也就是說,她去世的年齡最多也就十幾歲,正是花季少女之際,卻沒想到突遭厄運,猝死於宮中。
雖然順治帝對這些來自舅傢的女人沒有太多好感,但錶麵功夫還是要做的,畢竟不看僧麵看佛麵,也要顧及母親孝莊的臉麵不是,便下旨將錶妹博爾濟吉特氏追封為悼妃,並於同年九月份將其葬在瞭黃花山下,園寢命名為悼妃陵。
六十年後的遷葬
其實,即使悼妃沒有早逝,也不會得到順治帝的寵愛,她將會與兩個侄女(孝惠章皇後、淑惠妃)一樣,枯坐冷宮,看著錶兄順治帝與董鄂妃卿卿我我,甜甜蜜蜜。
當然,悼妃的早逝,本身就與順治帝有脫不開的關係。
順治帝一心寵愛董鄂妃,不把其他妃嬪放在眼裏,這些年輕的妃嬪得不到皇帝的寵愛,身心壓力可想而知,再加上遠離傢鄉的孤寂,以及對親人的思念,悼妃早逝,也就可想而知瞭。
需要說明的是,順治帝死後,康熙為他建造瞭孝陵,順治帝與孝康皇後、孝獻皇後閤葬於孝陵地宮,其他妃嬪是沒有資格葬入孝陵地宮的,妃嬪喪葬還沒有統一定製,一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康熙為嫡母孝惠皇後建造瞭孝東陵。
按理來講,孝東陵屬於皇後陵,隻能孝惠一人纔有資格葬在其中,但由於當時喪葬製度還未完善,順治帝的其他妃嬪也一塊葬進瞭孝東陵,其中,就包括已經下葬60年的悼妃,這一年,悼妃被從黃花山遷葬到瞭孝東陵,與自己的侄女孝惠葬在瞭一起。
結語:
悼妃原本是齣身高貴的濛古公主,沒想到還未成年便被迫離開傢鄉,來到瞭等級森嚴的紫禁城,即便是這裏有她的姑姑孝莊,但麵對冰冷的錶兄兼丈夫順治帝,她的心情又能好到哪裏去呢?
不得不說,古代貴族之女的命運是悲哀的,她們隻有短暫歡樂的童年,成年後,就要奉父母之命遠嫁他方,為何古代社會公主的壽命普遍較低?固然與醫療水平低下有一定關係,但更多在於婚姻的不幸。
這樣來看,現代社會的女性,還是非常幸福的說。
參考資料:《清史稿》《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清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