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12:33:27 PM
1661年,鄭成功收復瞭台灣,為中國的領土完整做齣瞭巨大的貢獻,鄭成功也因為成為瞭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第二年,鄭成功去世,鄭經經過內鬥後上台。鄭經據守台灣20年,自立為東寜國王,意圖走上獨立的道路。而清朝則不斷招撫鄭經,試圖和平統一台灣。
一,鄭氏且戰且敗,退齣瞭中國大陸
1662年,鄭成功去世,黃昭、蕭拱辰等人在安平擁立鄭成功之弟鄭襲為王,但馬信、黃安等重要的將領擁鄭經為王,鄭氏集團爆發瞭王位之爭。當時清朝的順治皇帝也剛剛去世,康熙繼位,四位大臣輔政。
得知鄭氏同室操戈,福建總督和靖南王耿繼茂等派使者到廈門和鄭經議和,提齣隻要鄭經削發登岸,歸順清朝,就可以厚爵加封。為瞭拖延清朝,鄭經派鄭泰(鄭成功之弟)、洪旭等人和清朝談判,並上繳明朝敕命、公伯爵印及海上軍民土地清冊。鄭經取得清朝信任後,立即發兵登台,坐上瞭王位。
1663年,鄭經和鄭泰之間發生瞭嫌隙,最終鄭經設計殺瞭鄭泰,並抄瞭鄭泰的傢。鄭泰的弟弟和兒子立即帶領1.5萬人到泉州投降清朝,使得金門的防禦虛弱。
鄭經自立成功後,對清朝的態度又變得強硬起來,他堅持“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剃發易衣冠”,隻對清朝稱臣納貢。於是清朝和鄭氏的第一次談判也就破滅瞭。
鄭經
就在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派遣艦隊打算和清朝一起進攻台灣。荷蘭的目的就是想趁機重占台灣,清朝看清瞭荷蘭的目的,因而隻同意藉並徵討,拒絕和荷蘭簽訂任何條約。十月,清朝兵分三路對鄭軍發動進攻。
鄭經認為第三路(清荷聯軍)的威脅最大,於是集中艦隊對付清荷聯軍,並取得瞭勝利。但是黃梧、施琅率領的一路清軍卻齣其不意地攻占瞭廈門、金門,使得鄭氏全綫撤退。隨後清軍再次進行招撫,鄭經依然拒絕,而鎮海、南澳的鄭軍守軍卻投降清朝,鄭氏在大陸就隻剩下瞭銅山一地。
1664年,鄭經得到大陸已經無法立足,於是帶領軍隊退守台灣。鄭經撤退後,銅山的守軍投降於清朝。從1662年到1664年的三年間,一共有3985名官員,10萬士兵投降清朝,鄭氏的勢力遭到瞭嚴重的削弱。
鄭經撤退後,施琅帶領清朝水師東徵,企圖一舉剿滅鄭氏,但水師在台灣海峽遇到瞭強風暴雨,被迫撤迴。隨後,清朝鑒於水師較弱,於是暫時停止瞭對台灣鄭氏的進攻,選擇以和平談判的方式招撫台灣。
二,清朝采取和平統一的措施,鄭經走上台獨道路
1664年,鄭經將台灣改名為東寜,自稱"東寜國王",走上瞭獨立道路。1675年,鄭經規定部下上奏必須自稱“臣”,儼然就是台灣的國王。他停止瞭對明朝宗室、遺老的禮遇,使得這些明朝藩王被迫去開荒謀生。鄭氏除瞭使用“東寜”為國號外,還自稱“廣南國”。
台灣孔廟
由於“三藩”對清朝中央集權的威脅越來越大,清朝將主要精力轉移到“三藩”問題上,對鄭氏也就處於一種放任的狀態。1666年,福建總督李率泰上奏提議裁減福建的軍隊。一方麵,福建一帶戰亂頻繁,裁汰軍隊有利於減輕百姓負擔;另一方麵,福建許多軍隊是從鄭氏投降過來的,裁汰軍隊有利於預防叛亂發生。
五月,清朝派遣孔元章渡海赴台和鄭經談判。清朝提齣的台灣可以和大陸通商,但是台灣必須對清朝稱臣納貢,而且遣子入京作為人質。但是鄭經已經決然走上台獨的道路,他說“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他還在給舅舅董班的信中寫道“今日東寜,版圖之外另闢乾坤,幅員數韆裏,糧食數十年,四夷效順,百貨流通,生聚教訓,足以自強。又何慕於藩封?何羨於中土哉?”
由於鄭經拒絕招撫,孔元章最終失敗而迴。隨後,清朝又裁減福建水師官兵,焚毀所有戰船,將清軍防綫後撤30―50公裏,施琅的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也解除。
1668年,康熙拿下瞭鰲拜集團,實現瞭親政,開始親自主持對鄭氏的談判。七月初,福建興化知府慕天顔和都督僉事季�綹疤ㄒ楹停�鄭經提齣必須堅持“依朝鮮例”、“不削發”、“不登岸”三大原則。最終,談判10多天沒有結果。
康熙
談判失敗後,康熙指齣“朝鮮係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台灣乃中國之領土”,錶示絕不讓台灣成為半獨立的藩屬國。隨後,使者帶著康熙的旨意再次登陸台灣,允許鄭氏世守台灣,但不允許鄭氏以外國人自居,必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實際上就是給台灣高度的自治權。然而鄭氏宣稱“東寜偏隅,遠在海外,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因此,康熙的這次招撫徹底失敗。
三,鄭氏得寸進尺,不斷挑戰清朝的底綫
1673年,吳三桂等發動瞭“三藩之亂”,邀請鄭經“大引舟師,徑取金陵,或抵天津,斷其糧道,絕其咽喉”。鄭經得到消息立即響應,帶領軍隊反攻大陸。最終,鄭經占領瞭泉州、漳州、興化、邵武、汀州、潮州七府之地。在鄭經的排擠下,耿精忠加速滅亡,最終在1676年投降於清朝,鄭氏也再次撤退到金門和廈門。
鄭氏反攻大陸
隨後,康熙再次啓動談判。福建清軍主帥康親王傑對鄭氏做齣瞭無原則的讓步,他提齣鄭經退齣大陸,是否成為藩屬國可以商量。不過鄭經這時候得寸進尺,要求清朝割讓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作為鄭軍的籌餉之地。對於鄭經的無理要求,清朝拒絕。
1678年,鄭經命劉國軒在福建沿海發動進攻,鄭軍攻陷瞭海澄,使得福建的清軍大為震恐,紛紛退守漳州。劉國軒乘勝占據福建多個地方,大有捲土重來之勢。但是鄭軍戰綫拉得太長,導緻糧食不足,進攻也停止瞭。五月,康熙任命姚啓聖為福建總督,吳興祚為福建巡撫,繼續對鄭軍進行招降活動,給鄭軍降兵降將豐富的物質鼓勵。
在姚啓聖招降政策的影響下,鄭軍趨於崩潰。此後的幾年,鄭軍有374位官員和12000多名士兵投誠。在談判的同時,康熙也沒有停止進攻。1678年,清軍發動進攻,劉國軒被迫退守海澄。
由於“三藩之亂”尚未結束,清朝給齣瞭最大的底綫,也就是允許鄭氏不登岸,不剃發,不易衣冠,隻需要稱臣納貢就可以瞭,隻需要鄭氏完全退齣大陸,雙方以澎湖作為界綫。但是鄭經卻變本加厲,要求保留海澄一地,並且要求清朝給鄭氏提供6萬兩白銀,“年納東西兩洋餉六萬兩”。很顯然,鄭氏完全沒有談判的誠意,每一次都會得寸進尺地要價。
“三藩之亂”平定後,朝廷上下都決定要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1677年,康熙重設福建水師,再次重用施琅,開始大力練兵。1680年,清軍以新訓練的2.8萬水師對福建沿岸盤踞的鄭軍發動瞭進攻,將鄭軍打得落花流水,收復瞭福建沿岸的所有島嶼。
1683年,清軍在施琅的帶領下對台灣發動瞭進攻,最終消滅瞭東寜政權,實現瞭國傢的統一。第二年,清朝在台灣設置瞭台灣府和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正式將台灣島納入瞭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之內。
從康熙初年到平定台灣的20年間,清朝和台灣鄭氏進行瞭10多次談判,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每一次談判,鄭氏都會不斷加價,得寸進尺,最終讓康熙忍無可忍。鄭氏集團在台灣20多年,對台灣的經濟、文化的開發做齣瞭巨大的貢獻,但是鄭氏企圖長期割據台灣,甚至不惜分裂祖國,成為瞭曆史的罪人。還好康熙最終沒有嚮鄭氏妥協,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就用武力解決瞭台灣問題,維護瞭國傢領土的完整。
舉報
評論 76
評論
日月寶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