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9:03:30 AM
古代中國人於現在的我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沒錯,我們通過官方史書知道那個時代齣現的很多國傢大事以及皇帝是誰,但我們真的瞭解那個時代的生活嗎?
對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想法,我們瞭解其實少得可憐。古裝劇裏那種塑料感強烈的場景其實似是而非。遺憾的是,在影視劇拍攝越來越模式化,在服道化越來越“精緻”的同時,也距離真正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越來越缺少煙火氣。
98版水滸開頭3分鍾復原程度遠高於今日
《清平樂》中的場景:這地也太光瞭。。
所以當號稱“大量篇幅展現北宋的風土人情,畫麵構圖考究”的《清平樂》上映後,我對片中反映的宮廷和朝堂鬥爭不太感興趣,反倒是對偶然齣現一些民間生活場景感興趣。
在宋代酒樓吃飯需要看菜單嗎?
例如第5集齣現瞭一棟宋代典型的酒樓場景--清風樓,為何說我是宋代典型?
因為宋代以前雖然也有供宴樂的高樓,但一般都處在皇族或者官宦府中,並不對外開放,也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隻有宋代,纔會齣現處於城市繁華地帶,對著大眾開放販賣酒食的純商業酒樓。
具體建築樣式肯定不太對,但我們也不用太吹毛求疵。我們繼續朝下看。
劇情:店小二對客官錶示歉意:因為本酒樓的鎮樓名酒“玉髓”已經售罄,於是從隔壁酒樓買來瞭“杏花釀”來彌補。
這個情節倒是符閤曆史真實,北宋汴京確實有“清風樓”,也確實有“玉髓"酒,可見還是考證過的,但後麵的理解就不太對瞭。
《東京夢華錄》中確實記載,當時酒樓並沒有“外食禁帶”的規矩,店傢甚至可以幫助客官臨時采購店外的飲食。
但是-----壟斷瞭酒業經營的酒樓居然連鎮樓名酒都準備不足--------太不可思議,隨便舉個例子這就像你去移動營業廳辦手機卡,移動迴答說我們卡用完瞭,給你個電信卡吧?
宋代酒樓似乎沒有菜單這種東西
另外,小二給菜單讓客官點菜也不對。
宋代盛行的是兩種點菜形式,一是讓小二唱齣菜名:“行菜得之,近局次立,從頭唱念,報於局內”。然後客官點菜,小二必須完全記住,沒點功底肯定不行。
“好叫客官知道,今日本樓菜品有:百味羹、頭羹、新法鵪子羹、二色腰子、蝦蕈、雞蕈、渾炮等羹,鏇索粉、玉棋子、假河��、貨鱖魚、。。。。。。。”。
第二種點菜方式是“看菜”:在上酒之前,酒樓夥計會先給你端上幾盤“看菜”,讓客官們點菜,然後纔換上下酒的正菜。這些“看菜”通常是木製,做的惟妙惟肖,有些外地人來汴京不知內情,直接下筷就吃,經常鬧齣笑話來。
要知道那時代識字率不是太高,來酒樓消費的也不全是士人,要是客官正好不識字,你給個菜單讓他看,他豈不砸瞭你的桌子?
宋代民間藝人敢討論皇室八卦?
雖然沒有電視電影,但仍不耽誤汴京的娛樂業發達,除瞭專業的“瓦子”外,每逢節日,街頭巷角都會齣現被統稱為“樂歧人”的民間藝人,街頭說書無疑也是很常見的形式。
不過,《清平樂》第六集劇情中的說書人居然敢講故事暗諷宮廷中事,聽得下方微服私訪的宋仁宗滿頭黑綫------這個劇情也太過離奇瞭。編劇和導演似乎根本不理解封建王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你以為說老虎性格溫和,它就不吃人瞭麼?
沒錯,宋代皇權平民化是事實,民間喊皇帝叫官傢也習以為常。但也不至於到在汴京城內可以拿皇帝傢事尋開心的程度。
北宋後期有個賣餅的小販,因為在皇宮外叫賣“虧便虧我也!”齣名,這叫賣詞本是無心,可卻觸動瞭宮內失勢貴人的心事,最後被開封府結結實實打瞭頓闆子。
哪怕是有些士人確實會討論這些宮廷八卦,不代錶可以公開討論,何況這些平民百姓?就算是今天,你讓郭德綱講一個試試?
真實曆史上,北宋民間說書講得多是曆史故事,佛教故事,以及鬼怪傳奇等。即使涉及現實也很謹慎小心。
宋仁宗真的“節用愛人”嗎?
第十三集,宋仁宗的長女齣生,非常高興。於是第二天朝堂上宣布給群臣們發禮包同賀。
有個不長眼的臣子跑齣來反對,原因主要有二:
一,邊疆有辛苦守衛的將士,民間有糊口奔波的百姓,皇帝卻因為公主齣生而大賞金銀,不太閤適。
二,生的是公主,不該按生皇子的規矩來辦。
有些尷尬的宋仁宗於是建議,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太奢侈,就摺成銅錢來補貼邊關將士吧?
這段情節的設計看來是為瞭錶達宋仁宗的人情味,而苛刻的臣子則成瞭反麵角色:得瞭便宜還賣乖。
如果說以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待,宋仁宗確實沒啥錯,誰傢生孩子不發喜糖啊?
但問題是,他是一國之君,我們看看真實曆史,在電視劇裏反映的這段時間發生瞭什麼。
電視劇裏說這是宋仁宗在位16年,即1038年,這一年西北李元昊正式自稱天子,西夏獨立,之後的八十年間,宋朝和西夏有瞭五次大規模戰爭。
而1039年宋祁上瞭著名的奏章“論三冗三費”,提醒朝野注意國傢嚴重的財政危機問題。
而宋仁宗在花錢方麵確實大手大腳,他對身邊人好是沒錯,司馬光講在仁宗父親時代,宮中的公主每月的月俸不過五韆,而到仁宗時期卻增加瞭幾十倍。司馬光對仁宗的一個有名的評價是:身雖節儉而好施於人。
但另一方麵,這些好處很少能落到邊關將士和普通百姓手上,後世宋神宗曾經感慨,仁宗時代在戰爭中拼命受重傷的士兵,最後每個人隻有2000賞錢,實在太過分瞭。
所以對於宋仁宗這人到底是不是節約,發賞錢是不是太頻繁,相信大傢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最後,仁宗時代的百姓到底操心些什麼問題?
和今天一樣,比起朝堂宮廷鬥爭,百姓們首先關心的是日常生活。糧價比上個月貴瞭三文?東邊進城的牛車隊車輪壞瞭堵瞭路?這些纔是接地氣的話題。
電視劇前幾集的時代背景是11世紀30年代(明道年前後)。範仲淹說道:
“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中稔之鞦,一斛所售不過三百錢。”
當時全國糧價一般為每石300文。比起20年前已經上漲瞭4倍。但在整個北宋時期來說不算貴。
宋代城市平民每日收入一般為100文,也就是說每天收入能買0.3石糧食,換算約為20升糧食,按一升大米0.75公斤計算,也就是說一天收入能買15公斤大米。
所以當時號稱富裕的宋代百姓也基本沒有積蓄,手停口停,當時國傢對糧價乾預比不上今天,一遇到自然災害,糧價不免大幅上漲,明道元年(1032年)江淮因為旱災和蝗災引起糧價上漲,一度上漲到每石上韆錢,糧價上漲數倍。
除瞭局部發作的自然災害以外,後世稱為“仁宗盛治”的這個年代的百姓。哪怕住在首善之地的汴京,也有個每年躲不過的煩惱:燃料危機。
柴和糧是當時百姓最發愁的事
假若宋仁宗有微服私訪的習慣,那麼他這輩子在民間,聽到的最廣泛的問題應該是抱怨柴炭的不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話齣自元朝雜劇,但一日之計從柴火開始卻已經是北宋年間開封市民的常識。
北宋前期,木柴是汴京城主要的生活燃料,流經汴京的六條水脈,在給汴京運送糧食以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輸送來自各地的薪柴。
北宋汴京城人口不斷增加,直到超過百萬,需要的木柴量大得驚人,近處的森林逐漸砍伐殆盡,於是給汴京城準備足夠的燃料就越來越睏難。
從曆史記錄來看,明道元年,遠至於陝西山西等邊境地區,都專有一批伐薪燒炭的士兵編製。需要動用軍隊跨省供應汴京城所需的生活燃料,可見這個問題多麼嚴重。
98年水滸場景地
宋仁宗三歲的那個鼕天,開封的柴薪價格賣到瞭每秤200文,為産地饒州的10倍,仍然供不應求。朝廷放齣部分儲備柴薪低價供應市民,結果造成哄搶,齣現瞭重大踩踏傷亡事件。
宋仁宗在世的時候,汴京城幾乎每年鼕天都會齣現大量慘絕人寰的凍死現象,諸如"賣火柴的小姑娘”被凍死這種事是年年都大規模齣現:
自去年雨雪不止,民飢係死道路甚眾”“陰寒雨雪,小民失業,城市寂寥”。“投井投河者眾,生者皆稱因為貧寒自求死所”,
而諷刺的是,整個北宋年間,皇宮裏用的木炭是”鴿炭”。據說因木炭上的紋路很像鳥類的翅膀輪廓而得名。這種木炭燒起來煙小,味道好聞,價格自然也不菲。賣價都按兩來計算,僅僅一兩木炭就能耗去普通平民近一周的收入。
一直到仁宗死後,北宋汴京的燃料轉嚮煤炭,這種因為缺乏木柴鼕天大量死人的現象,纔在汴京減少。
遺憾的是,那些稱頌北宋繁榮的,文人士大夫的風雅故事的人,往往會忽略這些百姓的哀嚎哭泣同樣也是曆史。
當然,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我們並不應該追求完全復原曆史,畢竟不是曆史記錄片。不該苛責《清平樂》。我隻希望,在以娛樂為目的電視劇以外,我們能還有一些更寫實,更有煙火氣的作品齣現。
參考資料:
《北宋開封的燃料問題》
《宋代物價研究》
《宋仁宗朝緩解財政危機的失敗》
《宋代東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