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2:32:36 AM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按照事先做好的精心策劃,炸毀南滿鐵路後立刻嫁禍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炮轟中方士兵,悍然製造瞭
“九一八事變”
。
第二天,日軍占領瀋陽,之後在極短時間內占領東北三省,扶持清朝前皇帝溥儀在東北建立僞政府。這進一步加深瞭中國的民族危機。
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進入瞭抗日戰爭的局部戰爭階段。
九一八事變
那時,日本關東軍僅僅兩萬餘人,而駐守東三省的東北軍整整有十六萬餘眾。
然而,麵對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敵人,中國國民政府的蔣介石卻堅持著 “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要集中兵力先消滅 “赤匪”,強製命令張學良不許抵抗;再加上張學良本人也犯下瞭一些錯誤,沒能正確認識到日本侵略者的意圖,不想因為還擊而導緻自己的實力受損。
整個九一八事變,雖有部分東北軍零星抵抗,最終十幾萬大軍仍被日本侵略者趕齣瞭東北。
被趕齣東北的十六萬大軍,隻得駐紮在華北地區,聽從蔣介石的調遣。
日軍占領東北
1935年的鞦天,毛主席和黨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長達
兩萬五韆裏的長徵
後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和張學良做起瞭鄰居。
多次“剿共”失敗,沒能追上紅軍的蔣介石,一看現在張學良的東北軍離紅軍近,於是立刻任命張學良為
西北剿總副司令,讓張學良帶著東北軍去打紅軍。張學良大本營丟瞭,蝸居在
蔣介石
的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照做。
圍剿紅軍
1935年,在西安設立的剿匪總司令部的指揮下,東北軍各部數次嚮陝北革命根據地發起進攻,然而每次都是摺兵損將,大敗而歸,麾下大將死的死,降的降。
此刻的張學良越來越對“剿共”一事感到不滿,與其一同“剿共”的
楊虎城
也嚮張學良發牢騷說:“這樣打下去,完全是在給自己判無期徒刑,兵也沒瞭,錢也沒瞭,官也快保不住瞭。”
而一想到由於自己的錯誤決定,導緻整個東北軍落得個如此下場,傢沒瞭,還要被彆人逼著打仗,打的還是完全打不過的仗。
張學良的內心逐漸産生瞭動搖,他意識到自己也許應該做點什麼。
楊虎城
西安事變的錶麵推手:張學良
1935年11月13日,共産國際指示中央發錶瞭一篇文章,名叫
《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這篇文章將張學良大肆批判瞭一番,將張學良稱之為“日本帝國主義忠實地走狗”、“賣國賊”、“不抵抗將軍”。
這幾句話正好戳中瞭張學良內心深處的弱點,令張學良悶悶不樂瞭許多天。11月中旬,張學良前往南京,
參加中國國民黨五全大會。會後,張學良前往距離南京不遠處的上海
拜訪自己的一位老鄉兼好友――
杜重遠
。
杜重遠
杜重遠本是張學良東北軍智囊團成員,後來在周總理的影響下,杜重遠前往上海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結果,因其在創辦的《新生》周刊中發錶諷刺日本天皇的文章,上海國民黨當局在日本人的施壓下以“侮辱外邦元首”的罪名對其判刑,將杜重遠投入大牢,史稱
“《新生》事件”
。
在監獄裏,張學良一見到杜重遠,便將自己的苦惱煩悶一股腦兒地吐瞭齣來。杜重遠早就算是半個共産黨員瞭,
他告訴張學良,放棄“剿共”,聯閤共産黨與部分國民黨愛國將士,取得蘇聯援助,共同抗擊日本人,奪迴東三省,纔是他張大帥應該做的事情。
故友一言,張學良如醍醐灌頂,此次會麵過後,張學良就想盡辦法與方麵的領導人取得聯係,同時也多次與杜重遠互通書信、會麵,商量事務。張學良也曾給蔣介石書信一封“請纓抗敵書”,結果自然是被蔣介石嚴詞以拒。
中央方麵得知這些消息,認為張學良這個人還算得上是有點良知,是可以爭取的對象。1936年年初,張學良在地下黨員的幫助下,與中央取得聯係。在自己麾下的親共將領陪同下,張學良與代錶在洛川進行三次會談。
雖在對待蔣介石的態度問題上,雙方有巨大分歧,但張學良仍然與革命根據地達成瞭秘密停戰協定,在停止內戰一緻抗日的原則上雙方達成一緻。
洛川密談
4月9日,周總理在毛主席與彭德懷的指示下,前往膚施與張學良進行秘密會談,會後決定駐派黨員代錶劉鼎跟隨東北軍做工作。
張學良正式嚮中央錶示:東北軍願意跟著紅軍一起乾。
此時,中央在共産國際的指示下將“反蔣抗日”的提法更改為“逼蔣抗日”,並希望張學良能幫助方麵做蔣介石的工作。方麵托張學良嚮蔣介石多次傳達消息都沒瞭下落,張學良本人也心急如焚。
10月22日,蔣介石親自駕臨西安,當麵責令張學良、楊虎城二人,務必在三個月內剿滅陝北紅軍。
楊虎城迴答,麾下士兵反共情緒不高,抗日決心更高;張學良則直接錶示,
“剿共是完全錯誤的行為,東北軍的大部分士兵要求一緻抗日。”
蔣介石勃然大怒,道:“殺盡紅軍、捉盡共匪之前,決不談抗日的事。”
12月1日,蔣介石嚮張學良下瞭第二道金牌,若東北軍保持消極反共姿態,則立刻將東北軍嚮南方調遣。7日,張學良決定隻身前往
華清池
,再度勸說蔣介石。張學良敦促蔣介石認清形勢,改變政策,停止內戰,共同抵抗日本。他還說,不應抑製東北軍士兵的抗日情緒。
華清池
張學良誠懇地錶達瞭對蔣介石和國民黨一貫的忠誠,他並不是無緣無故地放棄與共産黨的戰鬥。 他希望蔣介石認真對待此事。蔣介石依然指責張學良無知,受瞭共産黨的騙,甚至對跪地懇求的張學良說:
“你就是現在拿槍把我打死瞭,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變。”
12月9日,西安學生舉行遊行示威活動,張學良再度把遊行示威的學生群眾的意見轉告給蔣介石。
不一會後,張學良、楊虎城得知《大公報》將會發錶蔣介石剝奪二人的兵權的通告時,“兵諫”這個瘋狂的想法就在這個時候誕生瞭。
舉行遊行示威活動
西安事變的直接推手:楊虎城
上世紀九十年代,旅居台北的張學良在一次談話中居然這麼說:
“西安事變……可以說他(楊虎城)是主角,不過名義是我,我成主角瞭。”
為什麼張學良老年時期居然要這麼說呢?原來,西安事變確實是二人共同主導的,但這個決定究竟是怎麼做齣來的,當時也沒人在意。
隨著張學良晚年時期指控是楊虎城在做齣兵諫決定中起瞭關鍵作用,更多的曆史事實顯示楊虎城在西安事件中也扮演著不可小覷的角色。
兵諫這個主意本身就是楊虎城提齣來的,還有發動過程,都是楊虎城做的。張學良起初的目的僅僅隻是 “放棄剿共”、聯共抗日,而楊虎城的目標似乎十分明確,直指蔣介石。
早些時候,楊虎城就已經有扣押蔣介石的想法瞭。蔣介石還沒來西安的時候,一日,張學良自洛陽返迴西安,與楊虎城會麵。
當二人談及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決心堅定難以改變的時候,楊虎城就說:
“
我的那些小傢夥們有一個計策,等待
蔣介石
來西安時,我們不使他離去,我們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逼著國民黨軍隊和我們一起站在抗日戰綫上。
”
雙十二事變
12月11日當晚,雙十二事件前夕,張學良、楊虎城二人在一處秘密地點商量。二者都認為蔣介石頑固不化,多次勸告不成居然還要解瞭二人的兵權,算是直接把這兩人逼上瞭絕路。
二人對視良久,張學良開口道:“把王炳南叫過來談談吧。”
楊虎城迴答道:“他思想激進,主張扣押蔣介石。”
張學良沉思良久,道:“看來隻好如此瞭。”
隨著東北軍衛隊一營營長王玉瓚在華清池門口連開三槍,西安事變這齣戲基本上就已經按照楊虎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思路在走瞭。很快,蔣介石被抓住,押送至西安楊虎城指揮所。
事變發生後,張學良四次探望蔣介石,蔣介石皆沉默不語,而
楊虎城一進去,三言兩語就把委員長的意思給摸清楚瞭,為接下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起到瞭重要作用。
王炳南
真正的“幕後黑手”:王炳南
上文中,楊虎城提到的“那些小傢夥們”,正是以王炳南為代錶的潛伏在楊虎城身邊的共産黨員。
後來,張學良也曾口述提到:
“楊虎城的文化水平……不可能知道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定是王炳南教的。”
“現在我已曉得,的重要乾部,他的僞大使王炳南,當時是在楊的幕中……
他(楊虎城)背後已有人鼓動他,是利用他來推動我、試探我。
”
而這個叫王炳南的共産黨員,在整個西安事件中發揮著“幕後黑手”的作用。
王炳南,於1909年齣生在陝西省乾縣。從小便聰明好學,有為國傢服務的雄心。1925年,王炳南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並於次年加入。
此後不久,他在日本留學,並於1935年前往德國。在德國,他擔任瞭德國共産黨中國語言組書記。1936年,他迴到中國,不久被送往西安,打入楊虎城內部,成為楊虎城的幕僚。
二戰時期消失的德國建築
“王炳南實實在在的名義就是楊虎城的秘書……楊虎城很聽他的話。”
張學良如此說道。楊虎城之所以下定扣押蔣介石的決心,根據張學良口述的這些話來看,可以確定就是王炳南給的主意。
而在12月11日當晚張楊二人最後密謀決定時,張學良想叫王炳南來商量,楊虎城直截瞭當地告訴張學良,王炳南的意見一定是“扣押蔣介石”;這也
側麵證明瞭王炳南在楊虎城下決心的過程中做瞭不少工作。
不僅如此,西安事變發生後,王炳南的工作也沒停下來。西安事變的第二天,中央立刻派遣周總理與張學良、楊虎城商量,決定和平化解西安事變。17日,周總理抵達西安的當晚,他立即與張學良會麵,並同時任命
羅瑞卿
尋找王炳南以瞭解楊虎城目前的情況。
羅瑞卿
王炳南報告瞭他對楊虎城的瞭解情況。楊虎城曾經告訴王炳南:“製止內戰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與紅軍閤作反對蔣介石,製止內戰;另一種則是聯閤國民黨各路軍閥共同反對‘攘外必先安內’。”
對於“兵諫”一事,楊虎城不以為然:“把這個攤子(指部隊)這樣摔瞭,響!值!”
四一二政變
王炳南說,自從蔣介石發動
四一二政變
,背叛國共閤作以來,他的行為充分暴露瞭他的險惡嘴臉。因此,楊虎城對待蔣介石非常謹慎。
楊虎城在思想上根本沒有為釋放
蔣介石
做好準備。楊認為,共産黨和國民黨是平等的政黨,可以戰鬥,也可以和解。他一旦釋放
蔣介石
,作為
蔣介石
的部下,他的情況將非常睏難。
周總理高度重視王炳南提供的上述信息。實際上,在解決西安事變的過程中,楊虎城最初不同意釋放蔣介石。經過周總理的耐心勸說,楊虎城考慮瞭國傢的整體利益,最終接受瞭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提議。
但是,楊虎城擔心,如果放瞭蔣介石,自己會變得危險。考慮瞭一下之後,他思緒非常混亂,以至於對王炳南發脾氣。王炳南嚮代錶團匯報瞭情況。周總理非常重視這一點,並嚮楊虎城作瞭很多解釋。
在整個西安事變中,王斌南一直擔任周總理的聯絡和情報特工,並擔任楊虎城和張學良之間的通訊者。他經常在這三個區域之間來迴做工作,並成為一個對三方都極其重要的角色。
代錶團返迴延安後,毛主席、硃德和周總理立即寫瞭一封信,贊揚王炳南在西安事變中的成就。
古往今來,多少陰謀詭計引起刀光劍影,多少忠臣義士甘灑丹心熱血。
西安事變,這個被美國曆史學傢稱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大跳崖”的開始與結束,不僅有著毛主席、周總理等主要人員與國民黨人之間的大型政治較量與談判,
更是有著王炳南等秘密黨員,在曆史大事的背後,雖不起眼,卻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