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5:55:48 PM
作者|凱風
來源|國民經略
本文已獲授權
人口競爭,再生變局。
根據最新統計公報,2021年,武漢市常住人口達1364.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0.12萬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一。
這意味著, 武漢以1364.89萬的人口規模,反超鄭州的1274.2萬,重迴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鄭州曾以27萬的領先優勢,首次趕超武漢,晉級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同時,藉助人口迴流,武漢城區人口有望邁過韆萬大關,與北上廣深成渝津,共同位列 超大城市。 (參閱《最新城市評級:7個超大,14個特大,6城集體晉級》)
武漢靠什麼逆轉?中部人口之爭,誰是最大贏傢?
01
武漢人口增長為何這麼猛?
答案是, 後疫情時代的人口迴流。
不隻武漢,湖北全省常住人口大增54.7萬,僅次於浙江、廣東,增量首次躋身全國第三,這在《16省,人口開始負增長瞭》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眾所周知, 疫情與人口普查時點重疊, 由此導緻武漢及湖北的潛在人口被低估。
2020年,武漢率先遭遇疫情衝擊,生産生活一度停滯,部分勞動力外流。雖然疫情迅速受控,但這些人口未必第一時間返迴武漢。
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時點是11月,當時疫情對武漢人口流失的影響仍未消除,這就導緻人口普查數據存在一定失真。
不過, 2021年以來,武漢經濟強勢反彈,人口持續迴流。
2021年,武漢GDP達1.77萬億,同比增長12.2%,總量位居全國第9位。
與此同時,武漢常住人口迅速反彈到1365萬人,與2010年相比,大增386萬人,年均增長35萬人。
就此,武漢完成瞭第一階段的經濟復蘇和人口迴流, 但離巔峰仍有距離。
在疫情之前,武漢GDP總量位居全國第8位,直追 成都 ,且與 杭州 保持一定領先優勢。
疫情衝擊之下,武漢仍未恢復此前的經濟地位。
2021年與2019年相比,武漢與成都的差距從787億擴大到2200億元,對杭州的領先優勢從850億元變成-392億元。
而 從人口規模 來看,雖然一年新增超過50萬,但湖北常住人口規模仍未迴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數據顯示,2021年湖北常住人口5830萬,相比疫情之前2019年的5927萬,少瞭近100萬。(參閱《大拐點!16省,人口開始負增長瞭》)
無論如何,武漢及湖北經濟人口變遷,足以證明疫情影響有多大、有多久。
02
武漢反超鄭州,中部人口之爭會否就此定型?
武漢是名副其實的強省會,無論是經濟比重、人口比重,還是對全省的影響力,都堪稱省會的天花闆。
從經濟來看,武漢GDP比重遙遙領先,鄭州則處於墊底位置。
2021年,武漢GDP占全省比重高達35.4%,與成都、西安共同位列三大強省會。
對此來看,同處中部的長沙為28.8%、閤肥26.6%、南昌22.7%、太原22.5%,而鄭州以21.6%的占比墊底,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如果以 都市圈 來看,武漢都市圈總體GDP占全省比重則超過60%,位居中部地區首位。
長沙、閤肥、鄭州等都市圈,占全省經濟比重也都超過40%,省會都市圈正在成為省域經濟中最大的一股力量。(參閱《官宣!第5個國傢級都市圈來瞭》)
從人口來看,武漢常住人口占比同樣遙遙領先,而鄭州同樣處於墊底位置。
2021年,武漢常住人口占湖北全省的1/4強,而長沙、閤肥、南昌、太原的占比均為15%左右,而鄭州僅為12.9%。
可以說,中部6大省會中,隻有武漢是名副其實的強省會,其他城市都還有一定距離。
所以,去年以來, 長沙、南昌、太原紛紛提齣“強省會”戰略 ,做大省會的決心可見一斑。
03
未來中部人口第一城之爭,或將在 武漢與鄭州 之間産生。
目前,武漢常住人口1365萬,鄭州1274萬,武漢相對鄭州仍有90多萬人的領先優勢。
不過,考慮到 人口腹地、經濟首位度、人口首位度 的巨大懸殊,鄭州相較武漢,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河南 是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同時也是常住人口第三大省,這為鄭州打造強省會提供瞭強大的人口儲備空間。
數據顯示,2021年,河南常住人口規模高達9883萬人,戶籍人口規模過億。雖然河南常住人口罕見下滑,但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仍非其他城市所及。
與之對比, 湖北 2021年常住人口僅為5830萬,不到河南全省的6成,而武漢占比已經超過1/4,未來增長空間可能會受到一定限製。
當然,無論是湖北還是河南,都是 勞動力輸齣大省 ,大量年輕人口到大灣區、長三角就業安傢。
所以,如何留住本省年輕勞動力,同時吸引更多省外人口流入,則是兩大城市共同麵臨的重任。
04
中部6大城市,人口天花闆有多高?
近日,國傢發改委印發2022年新型城鎮化重點任務,明確提及“慎重從嚴把握撤縣(市)改區, 嚴控省會城市規模擴張 ”。
這意味著,強省會的大擴張或會戛然而止,而省會規模也麵臨天花闆的限製。(參閱《嚴控撤縣設區!大城市的“擴容”夢碎瞭?》)
根據各地2035總體規劃,2035年 武漢規劃人口為1660萬,鄭州為1800萬,長沙1550萬 ,閤肥1300萬,南昌800萬,太原680萬。
與目前常住人口相比,鄭州剩餘增長空間最大,為525萬。
閤肥其次,超過300萬;武漢、長沙再其次,接近300萬,南昌、太原均有100多萬的增長空間。
這意味著,如果簡單參考規劃, 未來鄭州有望重迴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05
問題是,全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邊緣,已有16個省市人口減少。
為何省會城市仍留齣瞭巨大的增長空間?
這正是對強省會虹吸效應的自信。
雖然全國人口大盤即將見頂,固然全省人口規模開始萎縮,但享受各種資源集聚的省會,必然會成為例外。
這從人口數據就可見一斑。
2021年,武漢、鄭州常住人口分彆新增120萬、12.5萬,同一時期,湖北、河南兩省分彆增加54.7萬、-58.2萬。
這意味著, 除瞭省會之外,大多數地級市人口都是負增長的。
而從2010-2020年的人口普查中看得更加清晰。
這是河南各地七普人口數據變動情況:
這是湖北各地七普人口變動情況:
可見,在 武漢常住人口迅猛恢復 的同時,湖北仍有多個地市麵臨著人口外流的尷尬,武漢在吸引外地人迴流的同時,也加速對省內的虹吸之勢。
鄭州也是同理。 當河南由於齣生率下滑疊加人口外流而導緻人口負增長之時,鄭州藉助對全省資源的虹吸效應,得以保持正增長。
省會恒強,這將是未來人口競爭的新常態。
反正這個假期隻能宅在傢裏。
閑得發慌,不如聽聽課
深悅君將14年地産從業積攢的所有私貨
用一個有趣的江湖視角
一點一點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