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2-05-27 16:18:00
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會生痰濕;而「濕」也就是循環代謝不順暢,積聚在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錶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產物,若無法好好排齣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
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 濕氣重 的地方,也會讓體內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
「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纍積久瞭造成「濕氣過重」。
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瞭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
中醫師吳正一指齣,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錶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
楊宗翰說, 濕氣緻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 。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齣;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齣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齣現血栓、脂肪肝等癥狀。
★身體濕氣重常見癥狀
●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
●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
●關節痠痛。
●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
●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
●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
●常長濕疹、汗皰疹, 異位性皮膚炎
1.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
2.體內也要「除濕」。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3.多運動、多流汗是排齣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
4.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覺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冷氣,讓自己入睡,但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
1.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容易導緻發炎,使得循環代謝不佳,因而容易引發濕邪生痰。
2.常吃冰冷食物,循環變差,積聚在體內不容易排齣。尤其許多人夏天口渴會一直灌冰開水,但這隻是嘴巴感到冰涼,卻讓身體的濕氣無法排除,代謝變差,喝進體內的水反而無法好好被吸收、利用,無法真正「解身體的渴」。
先瞭解自己的體質屬於「寒濕」還是「濕熱」。
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錶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錶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齣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
濕氣除瞭本身造成的癥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錶現,而濕氣隻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
避免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屬於寒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喝啤酒,避免濕氣凍在體內。
天氣熱,有些人想吃些瓜果類清熱消暑無可厚非,且水果富含許多維生素,是人體不可或缺,難道寒濕之人就得完全禁止嗎?楊宗翰錶示,一天當中也有陰陽之分,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白天食用,避免晚上(陰)的時候又吃偏冷的水果,使濕氣無法散發。
寒濕者可用生薑泡壺薑茶,由於生薑屬性辛溫,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以發汗又能溫脾胃。若是氣比較虛的人,下午容易感到疲纍,則可以加入一些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齣。
●少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寒性食物。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喝啤酒。
●如果要吃水果,建議白天食用。
●以生薑泡薑茶,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發汗、溫脾胃。下午易感疲纍的氣虛者,可加入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齣。
●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熱性食物。
●以綠豆湯、鼕瓜茶或鼕瓜蛤蜊湯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中和。(勿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
「濕熱者」則不適閤再吃溫熱的食物,反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嚴重,使得代謝循環更差,因此要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建議可以煮碗綠豆湯、鼕瓜茶或是鼕瓜蛤蜊湯來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作為中和,但盡量不要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且若有冒痘痘或是齣油的狀況,則減少生薑使用量。
●可飲薏仁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是排濕利器,不論寒濕、濕熱都適閤。
●煮菜時適當加些辛香料,能幫助利尿、利濕。
可以煮些薏仁湯或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裡頭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不論寒濕、濕熱都適閤。脾主運化,脾健則不生濕,而茯苓藥性平和,能利水又能健脾,不但能治標也能標本。芡實、蓮子和山藥則是都能「甘味入脾」,因此可以幫助運化,去除濕邪,因此四神湯可以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外,也能改善夏日濕重導緻的沉重無力。
另外,有些辛香料,如豆蔻、黑鬍椒、白鬍椒、薑黃等,也可以幫助發汗,有助於除濕。因此煮菜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辛香料,一方麵幫助調味,一方麵也能幫助利尿、利濕。
決明子:利濕清熱果,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可用水壺泡決明子茶隨身帶著走;另外,菊花、玫瑰花不但聞起來芳香,也有利濕的效果。
但清熱的食物吃多瞭,可能讓身體變寒,可以在茶飲中加兩、三片薑,或是加些紅棗中和,且最好溫熱喝、不要加糖,排濕效果比做成冰涼的冷飲更佳。
●玉米鬚茶
作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
●鼕瓜生薑湯
作法:
1. 鼕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
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
3. 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鼕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
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鼕瓜薑絲湯即完成。
綠豆薏仁湯
作法:15剋綠豆、15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
(資料提供/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
中醫師吳正一指齣,排濕除瞭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例如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進而使體內濕氣難以排齣。以下是他建議幾種可在傢自我調理的方式:
方式:以拇指腹進行,隻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緻疼痛。
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
腹部
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
腳部
足三裏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齣「足三裏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
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齣「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
頭部
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齣「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
手部
閤榖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閤榖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
麯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麯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
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齣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
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 皮膚過敏 、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癥。
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齣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瞭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
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齣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
吳正一錶示,無論運動或勞動,隻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瞭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
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緻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
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齣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緻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齣汗排濕。
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隻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
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颳痧闆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麵)、外(陽麵)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颳痧直到齣痧,就能將纍積在皮錶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颳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
另一種颳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颳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颳痧的力道也隻要輕微齣痧即可。背部的颳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颳痧去處皮錶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
(資料整理自元氣周報2020-07-05封麵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