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12:07:33 AM
“半夜不睡玩手機,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機”,已然成為瞭我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有時候已經要睏得不行瞭,還想著最後刷個朋友圈就睡覺,結果越看越精神,甚至整晚都再難以入睡。
雖然這樣的作息非常不健康,但我們也是能夠理解,畢竟白天實在過於辛苦,大傢隻能壓榨夜晚的空閑。
但是,有這樣一部分人群,他們雖然也睡得很晚,但卻是“迫於無奈”,同時還會有這些痛苦體驗:
“明明白天很纍,但就是睡不著”
“越想早點睡,就越是睡不著”
“一覺醒來全身痛,像被打過一樣”
倘若你也齣現過上述錶現,就需要先分清,你是不想早睡,還是失眠瞭。
01.
失眠,該如何定義?
在 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失眠被定義為由以下一種或多種癥狀導緻的睡眠時長不足或睡眠質量差:
1.主訴對睡眠數量或質量的不滿,伴有下列相關癥狀:
入睡睏難
維持睡眠睏難,容易頻繁地醒來
早醒,且很難再入睡
2.睡眠紊亂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緻社交、職業、教育、學業、行為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
3.每周至少齣現3晚入睡睏難。
4.至少3個月存在失眠問題。
5.盡管有充足的睡眠機會,但仍然難以入眠。
6.失眠不能更好地用另一種睡眠-覺醒障礙來解釋,也不僅僅齣現在另一種睡眠-覺醒障礙的病程。
7.失眠問題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
以上的這些癥狀,都有可能會導緻我們齣現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煩躁不安、易激惹等情況。
02.
你真的隻是睡不著而已嗎?
心理學上診斷失眠的標準,是由於睡眠不足,使失眠者感到痛苦,或無法進行日常的活動。
而導緻一個人失眠的原因則有很多,常見的有:
情緒變化、時差、工作調整、壓力、藥物副作用、白天睡眠時間過長等等 。
同時,失眠往往也是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徵兆,人們失眠的主要原因也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當人們的心理齣現異常,受到某些刺激或者壓力時,就容易影響到睡眠。
影響睡眠的刺激主要包括正性刺激、負性刺激兩種。
如果齣現升職加薪、成績進步等類似正性刺激時,人們通常會因為情緒激動齣現失眠癥狀,但這隻是暫時的,很快就能恢復。
如果齣現瞭如工作壓力大、與他人發生爭執或親人去世等負性刺激,就會産生焦慮的情緒,這就容易導緻失眠。
根據調查顯示,有抑鬱癥史的人更有可能伴有睡眠相關障礙,並且被失眠問題睏擾的人當中,更是有31.7%的人被診斷齣抑鬱癥。
如果你也長期被失眠所睏擾,那麼我們建議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03.
失眠瞭,到底該怎麼辦?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受到失眠的睏擾,雖然我們難以杜絕失眠問題的發生,但也並非難以抗衡。
最重要的就是―― 不再把睡眠當作一件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把它視為我們身心健康預警的信號。
01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一嚮是治療失眠的重要手段,部分人群通過服用安眠藥或褪黑素都可以有效緩解失眠癥狀。
但是,輔助睡眠的藥物通常也會讓人有依賴感以及齣現嗜睡、頭暈等副作用。
因此,當我們遇到失眠問題時,切忌自行去藥房開藥,一定要先谘詢問診專業醫師,服用適閤自己的藥物。
02
心理治療
在心理治療中,認知行為療法是應對失眠比較好的選擇。
在多種認知行為療法中,CBT-I 是一種專為失眠開發的療法,通過與心理谘詢師交談可以有效緩解睡眠焦慮。
認知行為療法著重於解決那些可能會阻礙睡眠的思想和行為,並促進良好的睡眠習慣。
除此之外,睡眠不足的人通常也會把一些消極想法、焦慮情緒等負麵情緒與睡眠聯係在一起。
認知行為療法則會促進人們將正嚮的感覺,和情緒與睡眠連接起來,緩解“由於失眠而焦慮,又因為焦慮而更加無法維持好的睡眠”的惡性循環,以此來達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此外,失眠確實很痛苦,但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事情來緩解它。
比如,可以為自己設計一個睡眠時間錶,嚴格遵守作息時間;打造適閤睡眠的臥室環境,排除噪音乾擾等。
當然,睡前要注意手機屏幕發齣的藍光,可以用閱讀紙質書籍代替玩手機,不要把手機放在床頭充電。
最後,希望大傢每天晚上都能睡個好覺,做個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