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8:07:25 AM
談到明朝的文人,我相信大傢腦海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刻闆印象,明朝文人不僅十分尚武,甚至不少人在軍事方麵頗有造詣。比如早期有韓雍,項忠,白圭,王驥等人帶兵作戰,中期有楊博,楊一清,毛伯溫,翁萬達等人,晚期有孫承宗,袁崇煥,熊廷弼,盧象升等人,這些人都是文官齣身,帶兵打仗卻頗有一手,那麼明朝文人為何如此尚武,原因在哪裏呢?在這裏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一項重要製度,鄉射禮製度。
鄉射禮是什麼?這是源自上古先秦時期的一項製度,周公製禮,創作瞭一整套的政治倫理典章製度,以禮治天下,並貫徹到瞭華夏社會的方方麵麵,奠定瞭華夏禮治思想的基礎。其後經過儒傢學者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完善和提倡,形成瞭“六藝”之一的“射”。而射禮則是被稱為“立德正己”之禮,以射箭比賽作為主要的錶現形式,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在“五禮”之中屬於嘉禮。
在西周時期,西周統治者以射禮為載體,進行重要的軍事訓練和道德教育,成為瞭周天子威懾諸侯,增強中央威信,強化中央集權,提升社會認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射藝在先秦時期,則承擔著周代人際交往,等級身份和倫理道德等各方麵的內容。
《周禮》記載:“鄉射五物:一曰和、二日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日興舞。”
所謂和、容即指容儀進退周鏇要閤乎禮節,主皮是射中貫穿,興舞是射時既要容儀閤乎禮節、步伐和發射還要閤乎伴奏的音樂節奏。可以看齣在整個儀式中,符閤禮製對射禮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漢唐時期,推行鄉射禮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到瞭宋朝,為瞭鼓勵文人習武從而達到以文製武的目的,在儒學設立武齋,大肆推行鄉射禮,對於鄉射禮的復興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讓鄉射禮徹底復興的還是在明朝時期。
明朝在濛元之後,所以打齣的旗號就是“驅逐鬍虜,恢復中華”,為瞭達到“恢復中華”的目的,明朝在很多方麵都進行瞭“復古”運動,比如,服飾,法律,政治製度,禮儀製度等等,其中恢復鄉射禮就是在禮儀製度的“復古”方麵極其重要的一步。
洪武二年,明太祖硃元璋下詔,在天下府州縣各設儒學,學者專治一經,並且要將“君子六藝”及“禮樂射禦書數”設科目分彆教導,射藝作為六藝之一被納入瞭儒學的日常教學考核中。
當時明朝政府立下瞭基礎的學校規定《皇明立學設科分教格式》,內容裏要求到每個生員必須在每天的“未時,習弓弩,教使器棒,舉演重石”,從這裏可以看齣明太祖硃元璋對於文人士子習武方麵的重視。
第二年,太祖硃元璋再次下令設定學校鄉射禮儀,硃元璋要求各地學校“於儒學後設一射圃,教學生習射,朔望要試過。其有司官閑暇時,與學官一體習射,若是不肯用心,要罪過”。所謂射圃就是生員們練習射箭用的靶場,射圃一般為南北走嚮,位於學校附近的地區,射位距離靶子三十步,每年的朔望日都要舉行測試射藝的活動,在生員和百姓之中挑選纔乾優秀的人分場次錶演射箭,判決水平高下。勝者的奬勵就是美酒,所謂“中的者三爵,中采者二爵”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這個活動是一個傳統禮儀式的活動,各地都能自發舉行,奬勵一般也是當地學校自費齣,同時飲酒也是這個禮儀過程的一部分,所以奬勵並沒有多麼貴重。
從這裏的每年考校士子射藝我們就能看齣,此時的儒學鄉射禮帶有很強的軍事性質,每年的鄉射禮雖說是禮儀活動,但也成為瞭考驗士子們平時習射技藝的一種方式。
在洪武二十五年,鄉射禮製度做齣瞭一次重大的調整,按照記載:
遇朔望習射於射圃。樹鴿射位,初三十步加至九十步。每耦二人,各挾四矢,以次相繼。長官主射。射畢,中的飲三爵,中采二爵。
突然之間射位就從三十步增加到瞭九十步,我們都知道弓箭是特彆考驗人技藝的一種運動,尤其是古代弓箭更是如此,更遠的距離就需要拉開力量更大的弓,十分考驗射箭者的臂力,說明這一時間的鄉射禮更加重視“射”,反而對於“禮”的要求不高。
由於明朝政府對於射藝一事十分看重,並將其規定成瞭儒學必修課程的一部分,所以各地區的學校都紛紛修建射圃以供學生練習射藝,尤其是在明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學校射圃的設置是最多的。江浙大多數地區在洪武八年以前就有瞭射圃,而隨著明朝統一戰爭的進行,這一製度也逐漸推行到瞭全國,但是時間上跨度很大,有些地區直到永樂,宣德以後纔設立瞭射圃。
我們從禮儀方麵來看,明初的鄉射禮完全不符閤我們上述說到的西周的鄉射禮,什麼“和,容,主皮,興舞”之類的禮儀過程完全不存在,就是單純的考校射藝,射的好就喝酒,可以看齣帶有極強的軍事性質,也側麵體現齣鄉射禮尚武的這一特點。這充分的錶現齣瞭明初社會的特點,鑒於群雄割據,戰亂不斷的狀態,強調武風自然是無可厚非,但是在逐漸統一全國,社會逐漸趨於穩定之後,就需要將國傢從戰爭狀態轉嚮文治,“偃武修文”是每個大一統王朝在統一之後必須做的事情。
所以明朝穩固統治後,明太祖硃元璋就多讓武將學習文化知識,詩書禮樂,洗滌他們身上暴虐的氣息,而另一方麵,由於不想讓國傢因為文治而導緻過於孱弱,明太祖仍然十分看重軍隊的武備建設。在思想上,硃元璋在和武將們討論時說到:
國傢用兵,猶醫之用藥。蓄藥以治疾,不以無疾而服藥。國傢未寜,用兵從戡定禍亂,及四方承平,隻宜修甲兵,練士卒,使常有備也。
充分錶現齣瞭硃元璋修甲兵以防禦為主的思想,並且提齣瞭武備不應該單純依靠武人,硃元璋希望通過學校教育,走齣一批“文武兼備”的人纔,所以洪武三年,硃元璋以“弧矢之事專習於武夫,而文士多未解”為理由,要求天下儒學習射,洪武二十五年重申強調習射的重要性,並且還加大瞭射藝考驗的難度。
但這並不違背硃元璋“偃武修文”的初衷,明代學者薛應族提到說:
天厭元德,我祖肇興,屬當偃武,而射圃之設必於文教之地。
射藝本來是武將的事,但是現在設置在儒學,就是將“文”“武”結閤,使得雖然“偃武”但是並不會導緻“自廢武功”而孱弱可欺。
當時的教官在勸勉生員習射時曾說道:
國傢舉六藝之科,兼曆代之長,而弓矢武備皆在所習。文以經邦,武以定亂,將相儲材,萬世之洪規也。
充分說明瞭通過文人習射,造就文武兼備的人纔,大興文教的同時也不廢武功,又可以使得國傢不用太過孱弱導緻受害,也可以減少對於武將的依賴,避免武將坐大,可以說硃元璋考慮的是一個萬全之策。
鄉射禮製度的基礎為太祖所奠定之後,其內涵核心一直為明朝曆代統治者所繼承,雖然因為科舉導緻鄉射禮時常起起伏伏有所興廢,但是大體上來講這項製度還是貫穿瞭明朝始終,使得明朝文人並不如一般人所想那般手無縛雞之力,反而是十分有尚武之風,喜談兵事,為大明王朝輸送瞭一批又一批的文官軍事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