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2:15:50 PM
穿越荔灣的大小街道,或許你會與廣彩非遺傳承人偶遇。9個市級以上廣彩非遺傳承人,有7個藏身於這片區域。廣彩瓷燒製技藝省級傳承人何麗芬、區級傳承人何靜儀的工作室便位於荔灣區內的芳村片區。20世紀80年代,昔日廣彩廠吸引一眾廣彩學徒聚集於此。
帥氣短發、大T恤、工裝褲……初見廣彩第六代傳承人何靜儀的第一印象是時髦且活潑,很難將她與擁有三百餘年曆史的廣彩聯係起來。一談起廣彩,她便眉飛色舞,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何靜儀在製作廣彩。
廣彩顔色鮮艷,像果凍一般透明,摸上去有凹凸感。一個復雜的作品,起碼要經曆三次燒製。燒製過程會齣現不可控,越大的作品風險越大。有時一個大瓶子費時大半年畫成,燒製過程中斷成兩半,一番心血便付諸東流。
這是一門極為脆弱的技藝,卻需要製作者擁有極為堅韌的心智,接納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
十幾歲時,何靜儀常常跑到姑姑何麗芬傢看她數周繪製一個盤子,這種孤獨的堅持仿佛讓時間按下瞭慢放鍵。受姑姑的影響,她踏入廣彩的世界,將廣彩變成玩具、掛飾,讓這門技藝不再孤獨。
學廣彩十五年磨一劍
幼年時,何靜儀常常去姑姑何麗芬傢裏看她畫廣彩,由此對廣彩産生瞭興趣。雖然傢族從事廣彩行業多年,但活潑好動的她並沒有選擇直接入行,而是找瞭份銷售工作。後來,何麗芬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常常通宵趕貨,何靜儀心疼她太辛苦,纔辭去工作迴到傢裏,閉門學習廣彩技藝,一學就是十五年。
迴望那段學習廣彩的日子,何靜儀覺得就像個機器人,工作很悶、很纍。廣彩廠是流水綫作業,每個人做一個工序,填幾筆就可以。將這一過程應用到練習中,每一道工序至少要重復半年甚至兩三年纔能達到熟練,讓肌肉形成機械記憶。
學習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日復一日朝九晚五的枯燥訓練,無法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作品讓何靜儀倍感摺磨,也讓她對自己是否真正熱愛廣彩産生瞭懷疑,“冷靜”瞭幾個月。
“我不是不喜歡廣彩,隻是想做自己喜歡的東西。”認清內心的何靜儀迴傢後主動跟姑姑商量,想做一些自己的東西。何麗芬則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先把傳統技藝學紮實,達到獨立創作水平後再創新也不遲。在姑姑的勸說下,何靜儀決定繼續打磨技術,再堅持一下。
七年閉關修煉終齣師。何靜儀齣門參加錶演時,很多人圍著她看,好在動作已經爛熟於心,一點也不害怕齣糗。“現在想起來,纔明白姑姑的嚴格要求確實是為瞭我好。”她總結道,學會技藝是很快的,基本一個體驗課就可以有所瞭解,但是要想把這個動作做好,需要不斷磨煉。
傳統技藝雖熟稔於心,但何靜儀沒有囿於此,而是在廣彩傳統紋飾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新,嘗試將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相結閤。“廣彩是一種傳統工藝,必須做成傳統的樣子”“這些東西太跳脫,跟廣彩沒什麼關係”……一開始由於經驗尚淺,很多想法在與長輩溝通中不瞭瞭之。
廣彩飛行棋。
後來,她在廣美研修班進修,將廣彩與桌遊融閤,提齣瞭製作廣彩飛行棋的創意,得到瞭學院老師和長輩的贊賞,同樣尋求創新性傳承的何麗芬是其中之一。
在研修班上,何靜儀嘗試將廣彩融入現代傢居設計:用陶瓷做齣牛角、羊角、鹿角的樣式,在外立麵畫上廣彩的圖案,製作成一係列精緻的傢居壁掛。不僅可以插花,還可以掛上4公斤的衣服。
廣彩製作的傢居壁掛。
廣彩飛行棋可觀也可玩
在清代,廣州是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頻繁的中外交流催生齣廣彩這一民間工藝。那時廣彩多根據外商的審美和需求定製而成,紋飾圖案隨著不同時期人們審美觀的變化而變化。技藝本身的時代性,讓何靜儀將現代審美融入廣彩的念頭更為堅定。
然而入行不久的一次調研讓何靜儀感到危機重重。她常常問身邊的人對廣彩的看法,很多人的迴答是:“太老瞭,傢裏不會擺”。有能力購買並且喜歡、願意購買精品廣彩的人相對少,而如果作品不符閤這個時代的審美,無法在市場流通,手藝人就沒有生活,廣彩的傳承也會斷層。
廣彩穴位按摩闆。
在她看來,廣彩不一定隻是觀賞品、收藏品,也可以是玩具。擺脫廣彩隻是“花瓶”的看法,她帶給廣彩更多的實用價值:開拓符閤年輕人審美的茶具、杯具,陶瓷的颳痧闆;將廣彩融入書簽、撲剋,耳環、項鏈等文創産品。
雖然看起來很小,但製作起來卻很不容易,甚至更難。一套項鏈要畫上數個小時,還要拿去燒製、配上鏈子,售價隻要幾百元。雖然銷售市場很好,但製作成本高且耗時。
為瞭避免瓷器易碎的性質影響廣彩文創的使用,她還專門對瓷胎的材質進行瞭研究與創新,加入金屬成分,讓産品更安全堅固。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何靜儀都會去一趟景德鎮,廣彩的原材料便來源於此。“做廣彩,不隻是繪畫,瓷胎本身也是一種工藝。”何靜儀認為,除瞭對廣彩繪畫工藝進行深入研究之外,學習它的材質、燒製溫度等基礎知識也很有必要。
“現在有很多所謂的‘陶瓷’,加瞭其他成分,和真正的陶瓷不一樣。而不同的材質會影響上彩之後陶瓷的顔色變化,在燒的過程中會齣現不可控,要提前對材料有基本的認知。”她補充道。
設計風格也隨時代變遷。比如廣彩撲剋牌,一邊是傳統的廣彩人物,一邊是現代的形象;像積木,拼完之後是廣彩瓶子的樣子。“我覺得挺有樂趣的,工藝品跟遊戲做結閤,又能玩又能觀賞。”
廣彩“上上簽”係列書簽。
何靜儀還將盲盒與廣彩“上上簽”係列書簽結閤,不同的簽號對應不同的“上上簽”,畫麵上則將廣彩紋飾與廣府文化融閤,繪齣獅頭、早茶、花城等。去年11月,“大灣區哥哥”組團到廣州永慶坊錄製《大灣仔的夜》,林曉峰還在何靜儀的攤位上買瞭幾套“上上簽”係列書簽。
“很多人提到廣州,隻想到廣府美食,其實也可以將非遺作為一種標誌進行推廣。”何靜儀說,在人們旅遊時,也可以通過收藏廣彩郵票或明信片紀念這一段旅程,不僅僅隻滿足口腹之欲。
市場是最好的評委
對於市場的重視與敏銳,在何麗芬的身上也有所體現。
1986年,廣彩廠招收學徒,要求年齡在20歲以下。那時何麗芬已有21歲,年齡超過瞭標準,但由於從小喜歡繪畫、美術功底好,她被破格招入廣彩廠,做瞭兩年學徒。
白天努力學習填顔色、勾綫條、做造型等傳統技藝,業餘時間跟隨繪畫老師學習繪畫技巧,幾乎每個星期都要考試、測驗。兩年後,何麗芬按照時間完成瞭三個瓷盤作品,憑藉高分進入瞭對技藝要求更高的“精瓷班”。
齣師不過意味著剛剛入門。“學廣彩十年磨一劍,兩年連最基礎的都沒完全學會。”直到現在,何麗芬仍然堅持每晚做廣彩,有時還會做到深夜十二點。
廣彩作品越大,燒製過程齣現不可控的風險越大。
一些異形的瓶身設計比起平麵設計的難度更大,繪製也更難。不僅要腦力,還需要體力纔能扶住作品。一旦燒製齣瞭問題遭遇瓶身斷裂,大半年的心血便付諸東流。可以說,每一次創作都宛如一場不知勝率的“賭博”,但她從不放棄嘗試。
20世紀90年代末,廣彩不再齣口,市場持續低迷,人們陸續從廣彩廠離開,多數人不再以此為生。那段時間,同期的60多個學徒中,隻有何麗芬一個人堅持做廣彩。
1998年,她離開廣彩廠下海創業,帶著廣彩技藝入駐瞭芳村的花鳥魚蟲市場。沒有任何準備,創業就開始瞭。好在開店籌備期間,她就接到來自廣東省博物館的第一個訂單――紀念黃花崗起義90周年的一百多件廣彩作品。
有瞭幾萬元的“第一桶金”,何麗芬心裏有瞭底,幾乎是全情投入。與市場一綫的深入接觸,帶來最明顯的變化在於設計風格。以前的産品以齣口訂單為主,客商要什麼就得做什麼,但是在創業後,何麗芬敏銳地覺察到,市場需要更多生動靈活、貼近國內市場的産品。
她開始根據中國人的審美設計作品,將國畫的寫意技法融入廣彩作品中。以往傳統廣彩作品大多比較圖案化、程序化,且畫得很滿;融入國畫繪畫技法後,廣彩不僅畫麵更加生動活潑、有意境,還能更好地錶現中心主題。
有時,何麗芬還會把工作台搬到店前,一邊畫一邊和到店的客人溝通,抓住瞭解市場的最佳機會。“隻學廣彩技藝是不夠的,如果不瞭解市場、不變通,就會一直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一如何麗芬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市場是最好的評委。
何麗芬在製作廣彩。
社會傳承仍需要時間
非遺的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共同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機。
推陳齣新帶來的成就感難以估量,難熬的是潛心練習技藝的那段日子,多是枯燥的灰白色。畫一片葉子,就可以練幾天。很多人接受不瞭這種枯燥、寂寞的學徒生涯,沒齣師就離開瞭。
何麗芬直言,很難想到靜儀能夠堅持這麼久,一天在工作台前坐十幾個小時。“開始那幾年,我讓她不斷地畫那幾個題材,她都畫煩瞭。有朝一日她會明白,就像少林子弟為什麼要挑水、砍柴呢?其實是在練功。等到能夠輕鬆駕馭基本的花色,就練齣來瞭。”
更為現代的廣彩紋飾。
除瞭何靜儀之外,何麗芬的女兒程施穎、大徒弟劉聖悅也加入廣彩傳承事業中。因為性格、繪製風格不同,在傳承方式上也有所差異。
“傳承的前提是讓更多人瞭解、喜歡,必須要有對應的傳播渠道。”何靜儀認為,從商業上看,廣彩精品很精美也很值錢,但是很難傳播,不容易獲得年輕人認同。反而需要找一些耳環、項鏈這些日常使用的小切口,讓大傢先瞭解廣彩。
為瞭擴大傳播麵,何靜儀還和廣東工業大學閤作推齣名為“廣彩瓷”的訂製app。人們可以通過app瞭解廣彩的曆史、工藝、花紋,還可以自己用素材拼貼設計一個廣彩盤,還可以下單訂製。
“吸引-瞭解-認同-學習”是何靜儀擬定的傳承路徑。她針對廣彩愛好者開設瞭一到兩個小時的體驗課,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是畫瓷盤,還是畫書簽。教授他們技巧後,就可以自己發揮。“不少學生都很接受這種方式,有自己的創作空間,所以也有所期待。”
這種模式也走進瞭大中小學。然而總是體驗的人多,從業的人少。“很多人學習廣彩是齣於愛好,最多在閑時做副業賺一點手工費。”何靜儀坦言,真正談到從業,要近十年的閉門苦修,生活費用難以負擔。學成後靠手藝賺錢,做不成精品齣不瞭名,作品賣不齣去,就沒有經濟來源,這一係列都是阻礙。
“改變怎麼都需要一點時間,這幾年來,對於非遺的關注已經多瞭很多。”她依然相信,通過各方的積極傳播,一萬個受眾裏總會有人願意成為傳承人。
知多D
廣彩瓷燒製技藝
廣彩瓷燒製技藝是釉上彩繪的代錶,約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餘年。
曆史上,廣彩瓷器曾因西洋商人的需求而大量齣口。廣彩瓷器題材廣泛,色彩鮮明。其燒製技藝主要包括彩繪顔料製作、彩繪工具運用、封金“鬥彩”技藝等。彩繪類型可分為手工彩繪、定燒彩繪、積金彩繪、嶺南畫派彩繪四大類。廣彩瓷器品種繁多,主要包括日常用具、陳設及玩賞品、文具和娛樂用品、宗教法器等。
廣彩瓷器有三彩、五彩、琺琅彩等不同的種類,還仿照西洋畫法製成獨特風格的彩繪瓷器。其燒製技藝根植於民間,體現齣中西彩瓷技藝融閤、顔料製作獨特、嶺南文化特色濃厚、彩繪手法和題材內容豐富這四大特徵。
采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實習生 陳舞泓 李旭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