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4/2022, 8:22:25 PM
��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鞦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下麵我將就��之戰時期,晉景公和楚莊王及其所屬臣僚,在此戰中究竟采取何種政略、戰略和戰術,下麵我將一一進行申論。
首先我們來看看晉國政略方麵,晉國自崤函之戰與秦關係破裂以來,即陷入兩麵樹敵的不良局麵。此時的晉國,西麵被秦國所牽製,南麵又與楚國爭霸中原。
雖然當時秦楚兩國國力幾乎相等,可秦國對晉國的威脅,要遠遠大於南麵的荊楚,畢竟秦國要成功東進,必然會奪取晉國的桃林崤函地區,如此一來晉都絳城將在秦國的直接打擊範圍內。所以在晉秦崤函之戰後,晉國徹底陷入瞭西睏於秦,南製於楚的不良戰略態勢,從這也可看齣來崤函之戰的軍事勝利,極大削弱瞭晉國與楚爭霸的動員能力。
除此之外,晉國在襄公離世後,執掌政權的趙盾,起初打算迎立身處秦國的公子雍迴國即位,試圖藉此與秦國冰釋前嫌重修秦晉之好,然而趙盾的計劃,卻被襄公夫人穆贏所製止,最好趙盾妥協改為擁立穆贏的兒子,史稱晉靈公。而後晉國又在令狐地區擊敗秦國,至此秦晉之間的仇恨越發不可調和。
即使此後趙盾多次尋求與秦恢復友好關係,可最終也毫無進展。從此可見,晉襄公執政初期錯誤的對秦方針,緻使晉國陷入瞭長達數十年的數代憂患當中。
所幸到瞭晉成公�S缺執政時期,�S缺鑒於過去晉國深陷兩麵作戰的睏擾中,決定采取東和赤以增晉國國力和扶持西部白狄對付秦國的策略,而此策一經實行,所幸秦國對晉國的威脅略有下降。
而�S缺的這一策略,也在很大程度延續瞭晉國的國祚。在晉成公離世景公即位初期,晉國在��之戰中慘敗於楚國楚莊王之手,此戰過後,如若沒有之前�S缺扶持白狄對秦國發動代理人戰爭的話,那麼秦國必然會乘機東侵晉國擴張勢力。由此可見�S缺的戰略布局,對晉國究竟有多麼重要瞭,以至於後世之人仍然可以濛受其益,也可以看齣�S缺的見識究竟有多麼深遠瞭。
其次在戰略方麵,當時楚莊王領導下的楚軍已先行駐紮在�I地(今河南省延津縣),當時楚莊王的打算是據守此地扼製晉軍的南下道路,以逸待勞的迎戰晉軍。
然而晉軍並沒有從�I地南下,而是突然改道從衡雍(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地區渡河,此舉不僅直接威脅到楚軍薄弱無備的左後翼安全,還可直取鄭國(楚國盟友)都城。對於晉軍此次有效的戰略行動,也難怪當時楚軍會為之大驚,迅速采取行動進行南轅反旌的戰略撤退,以避晉軍鋒芒,從此也可見當時晉軍的戰略行動,著實值得稱贊。
持此之外,在晉軍渡河之前,晉軍統帥荀林父本打算威逼迫使楚軍自動南撤(當時晉軍實力和晉國國力在楚軍和楚國之上),然而再降服鄭國,荀林父的這番圖謀,也不失為晉國製楚服鄭的絕佳戰略。然而荀林父被迫下令渡河決戰時,理應做好決戰的準備,而不應該在戰和之間猶豫不決,以至於晉國最終的戰敗,對此結果荀林父應負主要責任。
最後在戰術方麵,晉國在渡河決戰之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失去瞭軍隊的控製權。當時晉軍在麵對楚軍挑戰時,身為偏師將領的魏��、趙旃,不待荀林父決斷,擅自齣兵迎戰楚軍。而荀林父在知曉魏、趙二將與楚交戰後,理應明白晉楚決戰的戰機已然齣現,然而荀林父深陷究竟該決戰還是退兵當中,既沒有做好決戰的準備,也沒有做好讓晉軍能有序撤退渡河北犯的預案和相應準備,以至於魏、趙二將在中伏戰敗後,荀林父倉皇下令晉軍退兵,緻使晉軍徹底潰散成為散兵遊勇,再也沒有有組織的抵抗楚軍的進攻,而此次失敗也被後世的兵傢孫子形容為“亂軍引勝”。
晉國的內容已經分析申論完畢,下麵我們來看看楚國在此戰中的政略、戰略和戰術情況。
首先是政略方麵,自從秦晉崤函之戰以來,中原爭霸的形勢變為瞭秦晉相爭,荊楚得利,秦晉的交惡也讓楚國再度看到瞭北上中原的良機。早在秦晉交惡初期,楚成王和楚穆王,皆利用秦晉交惡的機會,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也從中獲得瞭一定的利益。
而到瞭楚莊王主政時期,再度利用有利的戰略形勢,更進一步的展開圖霸之舉。楚莊王除瞭此前諸王進行的聯秦製晉措施外,還采取瞭東聯吳越、北和齊魯的外交措施,最終導緻當時中原的整體形勢,對楚國北上製霸可謂是極為有利,也緻使莊王領導下的楚國漸入巔峰造極的佳境。
其次在戰略方麵,長期以來,楚國爭霸的主流措施都是製晉爭鄭,而經過楚莊王的努力,緻使鄭國與楚結盟,而楚國也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的北上控製黃河,欲以此來扼製晉國南下與其爭霸。楚國實施的此種戰略,頗為值得稱許。
不過楚軍當時對黃河的瞭解程度或者備防措施,仍有很大不足,畢竟黃河有諸多渡河點,楚軍不應僅在�I地布防,而楚國若想真正扼製晉軍南下的話,必須采取多點監視的策略最佳。
然而不幸的是,楚國隻專注與�I地防守事務,最終導緻晉軍反客為主,緻使楚軍陷入睏境,所幸楚軍即使采取南轅反旌的戰略後退措施,避開瞭晉軍鋒芒纔有瞭日後的勝利。如若當時楚軍後退緩慢的話,很容易就被來勢洶洶的晉軍咬住,如此一來楚國究竟能不能在��之戰中取得勝利,恐怕猶未可知瞭。
值得提及的是,楚國在取得��之戰勝利後,立即乘勝追擊擴大在中原的影響力,接連采取攻蕭伐宋的戰略性進攻措施,以此來掌控中原東部區域,並可通過此地與盟好的齊魯二國聯在一起,楚國此舉,在戰略上可謂是上乘之舉。
最後在楚國戰略方麵,在晉楚交戰之前,楚莊王曾多次派遣使節前往晉軍大營,以此來探查晉軍的實際情況,除此之外還可通過使節嚮晉軍傳遞有意求和的虛假消息,以此來麻痹晉軍削弱晉軍的戰鬥意誌和防備。
而在成功讓晉軍防務懈怠之後,楚軍突然在達成閤約後,接連采取輕車挑戰晉軍的戰術行動,並取得瞭多次勝利,以此來探明晉軍的虛實。當時楚軍在戰術上的變化運用,可謂是頗為恰當。
而當不忿的魏、趙二將領軍挑戰楚軍時,楚軍立即作好瞭作戰的相應準備,並立即召集楚軍全力嚮晉軍發動進攻,凡此種種皆可見楚軍統帥孫叔敖是善於當機立斷的良將,頗有名將風範。
隻不過孫叔敖在交戰勝利後的追擊戰中,楚軍的攻勢尚欠猛烈,也許是戰前孫叔敖沒有對追擊戰采取相應布置安排導緻的,最終導緻楚軍的乘勝追擊被荀林父率領的少量晉中軍將軍所阻遏,因此混亂的晉軍大部纔有瞭渡河逃遁進行整閤的機會,此事對楚國而言可謂是頗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