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好,我是以史為鑒。
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皇帝和權臣的故事永遠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在和喜歡曆史的朋友們聊天探討:
曆史上的傀儡皇帝中誰的翻盤難度最大?
這個話題時,漢獻帝永遠是繞不開的一位。
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從小被董卓當作傀儡,後來被王允呂布當作傀儡,再後來被西涼軍李傕郭汜當作傀儡,直到被曹操、曹丕當作傀儡……毫無疑問,漢獻帝劉協這位傀儡皇帝翻盤的難度恐怕在曆史上也能排到前三。
但是,就算漢獻帝一生都是傀儡皇帝,但仍然是有機會翻盤的!可惜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
漢獻帝當時最大的權臣王允,卻因為自己的短視和無謀浪費瞭漢獻帝最大的一次機會,也徹底的葬送瞭東漢帝國……
本期的《墨說三國》就和大傢一起看看王允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碎,不但沒有保住大漢江山,反而在翻車下坡時猛踩油門。
一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縣人,齣身於官宦世傢,19歲的時候就開始當公務員,被當時的人評價為“
王生一日韆裏,王佐纔也
。”,可以說起點很高。但是
王允年輕氣盛,做事也是意氣風發不計後果。
在王允當郡吏的時候,有一個小黃門(小宦官)仗著上麵有人,恣意貪汙腐敗,弄得民不聊生,當地官民都敢怒不敢言。結果王允知道瞭,直接自己帶人捉拿瞭並依法處死瞭小宦官。
這一下王允獲得瞭極大的聲望,但是卻間接
讓上司替自己背鍋
。
小黃門的死經過宦官哭訴,竟然到瞭漢桓帝耳朵裏,著名的漢桓帝於是很生氣,認為這肯定是
太守
故意的。於是派人捉拿瞭太守劉瓆,關在監獄中嚴刑拷打,結果劉太守根本沒扛過宦官集團的報復,在獄中死亡。
啥事也沒有的王允覺得很過意不去,於是就把劉太守的屍體送迴平原,還替劉太守守喪三年。
二
王允替劉太守守喪三年之後,又重新當瞭郡吏,沒想到又害瞭新來的王太守。
新來的王太守名叫王球,手下能用的人挺少。這個時候郡裏有一個人叫路佛,雖然沒啥口碑,估計用瞭一些其他手段,被王太守徵召當一個郡吏。
但是王允不樂意瞭:
我是書香門第齣身,還被人評價為“王佐之纔”,這麼多年纔是一個郡吏。你一個路佛何德何能,竟然要和我當同事?
於是王允在太守王球的提議會上,激烈反對引進路佛。
激烈到啥程度呢?就差指著太守王球的鼻子罵收瞭路佛的賄賂瞭。王太守大怒,直接準備捉拿王允下獄,打算殺瞭王允。
好在王允傢裏關係硬,王太守的上司刺史鄧盛聽見這事兒後,認為王允敢於直麵諫言,直接把王允從郡吏升職為刺史的彆駕從事。
這一下王允的名聲從郡縣直接到瞭州裏,既然王允齣名瞭,和王允作對的路佛這輩子肯定都沒法齣頭當官瞭,太守王球估計也非常尷尬。
三
王允自從到瞭州裏後,混的是風生水起。
黃巾之亂中直接升官為豫州刺史,荀氏八龍中最齣色的荀爽,名士孔融都是王允的部下。然後王允在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硃俊兩位名將的支持下大破黃巾,一下子俘虜瞭十餘萬人。
在整理戰利品的時候,王允發現十常侍之一的張讓竟然和黃巾軍有大量的書信往來。
於是王允開開心心的拿著證據找漢靈帝,漢靈帝剛開始很生氣,但是經過張讓磕頭認錯之後竟然不瞭瞭之。
王允這一下行事倉促,打蛇不死,反而狠狠得罪瞭張讓。沒幾天就被逮捕下獄,但是王允運氣不錯,遇上瞭天下大赦,又齣獄瞭還準備官復原職;
張讓一看:
王允怎麼又齣來瞭?不行,我一定要弄死他。
然後王允齣來還沒十天,又被張讓構陷,重新關進瞭監獄,王允的部下覺得這次是死定瞭,與其被張讓摺磨而死,還不如喝毒酒來的痛快,就哭著給王允獻上瞭毒酒一杯。
王允很生氣,厲聲罵道:
我身為臣子,被皇帝治罪,那麼就應該按照律法斬首示眾,哪有喝藥求死的道理?
於是王允把酒杯一摔,自己主動走進檻車裏,準備去洛陽接受廷尉的審訊。
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於君,當伏大闢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
王允這個事情鬧的很大,甚至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這三位頂級的重臣都上書求情,這纔減免瞭王允的死罪,但仍然關在監獄裏。當年鼕天再一次天下大赦,單單把王允留住不赦免。後來三公再次聯袂上述,朝廷這纔決定赦免王允。
四
王允經此一劫,也知道宦官是不殺自己不罷休,於是也收瞭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不但改名換姓,而且也不在一個地方長待,在河內郡和陳留郡之間亂跑,這纔保住瞭性命。
等到皇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打算誅殺宦官的時候,王允這纔迴去替何進齣謀劃策。何進雖然狂妄自大丟瞭腦袋,但是宦官也被袁紹兄弟殺光,隨後董卓率軍進京,廢瞭漢少帝,立瞭漢獻帝……
董卓一看王允還不錯,於是給王允升官加爵:拜太僕,再遷守尚書令。司徒楊彪得罪瞭董卓被廢,看起來很聽話的王允於是代替楊彪成為瞭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準備燒瞭洛陽遷都長安的時候,董卓自己留守洛陽,
長安的朝政大事全部取決於王允,
王允也藉著自己的權勢保存瞭許多漢室典籍。
王允一度覺得自己可以恢復漢室,還秘密聯絡瞭幾位官員,準備以討伐袁術的名義齣兵攻擊董卓,但是董卓一懷疑,還沒有啥動作,王允見勢不妙馬上放棄瞭。
等到董卓迴到長安,覺得王允很不錯,整個遷都過程以及營造長安的時候錶現齣色,就封王允為
溫侯
,以示重視
。
五
接下來就是喜聞樂見的呂布和董卓搶貂蟬的故事瞭。
設“美人計”離間呂布和董卓,最後成功除掉大奸臣董卓!這是王允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績
,也是王允的美名得以在民間流傳的最大的原因。
但是很遺憾,其實在曆史記載上根本沒有貂蟬這個人,三國誌中隻記載瞭呂布和董卓的一位侍妾私通,王允利用這個漏洞纔得以結交呂布。這一點被後世作者所利用,創造齣來瞭貂蟬這一虛擬形象,甚至和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並列成為瞭四大美人之一,後世還有許多城市在爭奪所謂的“
貂蟬故裏
”,也是醉瞭。
王允聯閤呂布刺殺董卓成功後,王允和呂布居功至偉,王允就封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然後還把自己的溫侯轉封給瞭呂布,加上皇帝年幼,王允和呂布共秉朝政。
雖然是“
共秉朝政
”,呂布一個粗人根本玩不過王允,基本上是
王允獨攬朝政大權
。但是王允緻命的缺點也在獨攬大權的時候暴露齣來瞭!
六
《後漢書王允傳》中強調王允性格剛直、嫉惡如仇(看王允前半生就知道瞭),因為董卓勢大纔不得已裝作畢恭畢敬的樣子。現在董卓已死,王允自己有威望、手裏有皇帝、還有一部分軍隊,這可是兩王四個二的一把好牌啊。
於是在開朝會的時候,王允都是嚴詞厲色,對待其他臣子沒有一句好話。王允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也不屑於籠絡群臣,甚至對於立下大功的呂布,王允也認為隻不過是一個劍客、遊俠兒這樣的角色,壓根瞧不上呂布。
剛開始殺掉董卓的時候,呂布等人就勸王允赦免普通的西涼士兵,但是王允不同意;呂布又勸拿董卓的傢財封賞給手下的官吏將校,王允也不同意……
於是在王允
既沒有赦免在外部數量眾多的西涼士兵,也沒有在內部封賞有功之臣
,王允的做法看似很強勢,其實已經內外都得罪光瞭,就算王允拿著兩王四個二,但是除此之外就沒有瞭大牌。
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摺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董卓被殺,跟著董卓的西涼軍還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各地駐守,這些將領和士兵久久得不到赦免,全都人心惶惶,紛紛傳言王允要殺光西涼人。董卓的女婿牛輔被嚇壞瞭,乾脆扔下大軍帶著金銀逃跑,結果走到半道就被人殺瞭,拿腦袋去找王允請功。牛輔的部將李傕、郭汜、張濟一看這樣子嚇壞瞭,馬上聽從賈詡的計策,以替董卓復仇為名,集閤隊伍去攻打長安。
王允因為得罪瞭內外,而且比較能打的原董卓部將徐榮(擊敗過曹操、孫堅)也因為王允決策不利、兵力不足等原因戰死。溫侯呂布一看自己雖然厲害,但是單槍匹馬肯定打不過幾韆幾萬人,於是戰敗後馬上就逃走瞭。在呂布敗逃前,後漢書記載瞭呂布和王允的這樣一段對話:
呂布騎馬在長安青瑣門外,對著王允說:
王公,大事不濟,趕緊撤吧!
王允嘆息一聲:
能安頓好國傢,是我的願望,如果不行,那我就一死而已。現在皇帝年幼,凡事都仰仗我,我不忍心單獨逃亡。你去之後,希望能和關東諸侯一起多為國傢考慮。
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濛社稷之靈,上安國傢,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傢為念。”——後漢書王允傳
呂布走後,長安隻剩下瞭落寞的王允。
七
王允落於亂軍之手後,其實還有翻盤的機會的。
王允手下有兩位大將:
宋翼、王宏
!這兩人一個官職是左馮翊(宋翼),一個官職是右扶風(王宏),都是占據瞭長安附近富庶之地。
王允被俘後,李傕郭汜擔心宋翼、王宏有兵有糧,真打起來不一定誰勝誰負。於是就以朝廷的名義招二人進京。
王宏對宋翼說:
現在我們二人領兵在外,所以叛軍還不敢殺王允,要是我們迴去瞭,不但我們族滅,還會害死瞭王允
。
宋翼卻是個無謀之人,他迴復王宏說:
雖然去長安的話福禍難測,但是王命難為啊!
王宏很生氣,但是宋翼已經決定去長安送死,自己一支軍隊獨木難支,隻能赴死。
到瞭長安,果然李傕郭汜很開心的把王宏、宋翼、王允全部殺掉瞭,王宏臨死前大罵:
“宋翼竪儒,不足議大計。
王允死的時候五十六歲,王允的長子官居侍中的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王氏宗族十餘人全部被李傕郭汜所殺。隻有王允哥哥的兒子王晨、王陵最後跑掉,迴到故鄉。
以史為鑒評曰:
王允的一生可以說是壯闊波瀾的一生,特彆是在董卓專權的時候,天下有多少群雄打算刺殺董卓都失敗瞭,唯有王允暗中潛伏,錶麵上唯唯諾諾完全聽從董卓,暗地裏積蓄力量,尋找董卓破綻,最後一舉中的,可以說整個刺殺過程蕩氣迴腸,在青史上留下韆古美名。
本來王允在除掉董卓後,憑藉富庶的關中地區,加上大漢朝廷的正統--漢獻帝劉協,王允要是能夠籠絡董卓麾下精良的西涼強兵,在有根據地、有大義、有精兵的情況下先平定西涼,再占據漢中、益州,如此天下可定!
可惜王允性格剛直、嫉惡如仇,這要是在盛世,王允絕對可以獲得更大的名聲及施展空間;但是遺憾的是,王允在除掉大敵董卓後,卻逐漸蛻化為第二個董卓,完全沒有瞭之前謹慎的行事風格,內不得群臣之心,外不得士兵之心,最後激起兵變,自己身死族滅不說,更是葬送瞭大漢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真是時也命也!
圖/網絡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誌》
我是以史為鑒,每天都有有趣的曆史故事,歡迎關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