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3:25:12 AM
在經典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作為蜀國陣營的門麵擔當,在不少觀眾心中留下瞭玉麵書生的儒雅形象,而反觀配角龐統,則被演繹成無人問津的大齡醜男。若非文化大V水鏡先生說瞭那句“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隻怕龐統就要淹沒在人潮中,再難有齣人頭地的機會。
01南州士之冠冕
說來諸葛亮的譽滿天下的好名聲,固然有他自身努力的結果,但也離不開羅貫中替他加的技能以及後世狂熱粉絲杜甫的宣傳。
比如諸葛亮初齣茅廬便“火燒新野”,《三國演義》裏說這是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後立下的第一功。實際上,“火燒新野”是羅貫中幫他燒的,就連後來諸葛亮的成名作之一“草船藉箭”,也是羅貫中幫他藉的。
饒是如此,依然不影響諸葛亮在粉絲們心中的形象。他的狂熱粉絲杜甫,一提到偶像諸葛亮就是一句“諸葛大名垂宇宙”,瞧瞧這聲勢,真是讓諸葛亮想不齣名都難。
可惜,羅貫中和杜甫宣傳的再賣力,也隻能讓諸葛亮多贏得些“身後名”。在真實的曆史上,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名氣雖有,但並沒有《三國演義》裏渲染的那麼誇張,反倒是被《三國演義》忽略的小透明龐統,纔是真正的名人。
三國時代蜀國大臣楊戲,曾在《季漢輔臣贊》中評價龐統說“軍師美至,雅氣曄曄”。這分明是說龐統帥得沒朋友,周身流露齣不俗的氣質,放在偶像劇裏就是個絕美的歐巴。
絕世的容顔下,龐統還有著滿腹經綸。《三國誌》裏說:“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這就是說諸葛亮自稱纔華能比得上管仲、樂毅,但是當時的人壓根不買賬。可龐統不一樣,他自幼熟讀詩書,二十郎當歲時去拜訪名士司馬徽,被司馬徽誇贊為“南州士之冠冕”,就此名聲大噪,成為瞭天下公認的名人。
不僅如此,等到兩人參加工作後,一些名門雅士對兩人的態度也截然不同。諸葛亮跟瞭老闆劉備,誰料剛入夥不久便遇到曹操率軍南下,大破劉備軍隊,逼得劉備敗走夏口。
無奈之下,諸葛亮隻得作為商務代錶去東吳求閤作。然而,東吳的一群名士聽說諸葛亮要來,幾乎沒什麼人買賬。雖然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諸葛亮與東吳名士們的立場不同,但諸葛亮名氣不夠響亮,也是東吳名士不待見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否則,哪怕雙方各為其主,東吳名士完全可以私底下與諸葛亮交個朋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吳名士們對龐統的態度。想當年,周瑜一手推動東吳執行聯劉抗曹的國策,算是把一群土生土長的東吳名士得罪瞭個遍。不過,後來周瑜英年早逝死在巴丘,龐統護送周瑜靈柩迴東吳,東吳名士們早就聽說瞭龐統的大名,待到龐統來到東吳後,一眾名士對龐統可謂是禮遇至極,甚至龐統離開東吳時,名門齣身的陸績、顧劭、全琮還專門趕去給龐統送行。
02誌長命短,天下重惜之
或許有人會說,龐統早年跟著周瑜做事,會不會是因為這層關係,纔讓東吳名士們對龐統更瞭解,變相顯得龐統更有名呢?
誠然,龐統確實做過周瑜手下的功曹,但龐統能得到東吳名士們的敬重,並不完全是因為工作原因,更多的還是龐統自身強大的業務能力。
這一點,想來劉備的體會應該很深刻。當年劉備被曹操殺得四處亂竄,有人勸劉備劫持劉琮搶地盤,劉備卻仰天長嘆道:“吾不忍也。”
後來蜀漢集團要發展,張鬆、法正等等謀臣,集體勸劉備偷襲劉璋奪取益州,劉備再次婉拒大傢的意見,弄得蜀漢集團的員工們又是著急,又是無奈。
不過,這種讓蜀漢員工們抓狂的局麵,終於在龐統手中徹底改變。說來龐統一開始勸劉備取益州時,劉備也對著龐統說瞭一篇大道理,意思無非是咱們做人要厚道,這種搶同宗地盤的事,會失信義於天下的,萬萬不能做。
龐統一聽,當即反駁道:“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主公啊,你簡直就是個憨憨。現在這種亂世要因時製宜。當年春鞦五霸尊王攘夷,還不是靠著吞並弱國做大的?你要真可憐劉璋,就在事成之後封他一大塊封地,也算對得起他瞭。反正這地盤他也守不住,你不取,遲早落在彆人手裏。”
這句話在史冊裏雖然隻占瞭豆腐塊那麼大個版麵,但卻直擊劉備的心靈。靠著龐統的這番分析,劉備終於放下瞭偶像包袱,轉而全力以赴奪取益州。
多少人想乾沒乾成的事,就讓龐統這麼三言兩語辦到瞭。消息傳來,蜀漢將領不知有多少人睡著瞭都笑醒瞭。不過,眾將欣喜於劉備終於突破心理障礙的時候,龐統可沒閑著,他繼續充當奪取益州的戰略規劃師,為劉備製定瞭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
在龐統的規劃下,劉備大軍一路高歌猛進,益州將領吳懿聽說後,乾脆帶兵來降劉備,準備搶個原始股。
由於吳懿是第一個投降劉備的益州將領,劉備大喜過望。他立刻給吳懿官升三級,還擺下慶功宴,儼然益州已是囊中之物。
眼見劉備興高采烈,蜀漢的將領們也紛紛嚮劉備敬酒祝賀。一來二去劉備就喝飄瞭,全然不顧平素的老闆形象,直接在宴會上感慨瞭句:“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龐統一聽,忍不住迴懟道:“討伐彆人的地盤有什麼快樂可言,你能說齣這種話,可見不是什麼仁義之軍”,說完,龐統便徑直離去。
不久後,劉備的酒醒瞭。他想起自己在酒宴上說過的話有些後悔,便讓人將龐統請來,然後問龐統說:“今天這事,到底是誰不對?”
龐統不卑不亢的迴答道:“君臣俱失。”
正是這份不媚上的傲骨再加上超強的業務能力,讓劉備愈發看重龐統,也讓龐統在蜀漢集團裏擔任瞭越來越多的重要任務,名氣也隨之越來越大。
可惜,這位蜀漢集團的重要成員,卻不幸在雒城之戰陣亡。消息傳到劉備耳中,劉備悲痛至極,用史書的話說就是“言則流涕”,一提龐統就哭個不停,根本就不能聽人說龐統。
這一幕,倒是讓人想起瞭郭嘉死後,曹操痛哭流涕的說:“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從某種角度看,龐統就相當於劉備身邊的郭嘉。他纔華橫溢又忠心事主,對外在蜀漢重要盟友東吳集團中聲名遠揚,對內既能糾正劉備錯誤的言行,又能為劉備提供中肯的意見。單從這點來看,龐統在《三國演義》裏的戲份雖然少得可憐,但若說他的纔氣與名氣跟諸葛亮比肩,還真不能說是過譽瞭。
參考資料:《三國誌》、《江錶傳》、《九州春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