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9:11:54 AM
盡管至少從古希臘開始就有瞭關於天文學的想法,我們至今為止僅僅隻有一個接近準確的定義,那就是什麼是行星。就在最近的2006年,冥王星曾經被認為是第九大行星的地位被剝奪,降級為瞭矮行星。但做齣這樣的決定有必要嗎?自此決定公布以來,我們至今仍迴答著這個特彆的問題--冥王星是否依然是行星。
你是否是事實的偏執者?你是否依然保持好奇?那為什麼還不訂閱更多像我這樣的剪輯,並且瞭解到更多令人著迷的內容呢?在1930 年,天文學先輩們觀測到它,並命名為冥王星。在冥王星發現之時,下流社會的古典統治者之後,科學傢們稱其為太陽係的第九顆行星,當時一緻認為冥王星是一顆與地球、火星、木星保持一緻的行星,甚至從未受過質疑,並且這一頭銜維持瞭75年。
直到1992年,當天文學傢發現在遙遠的柯伊伯帶還有其他和冥王星大小差不多的大質量天體時,這些柯伊伯帶天體的發現一般還不足以重新分類冥王星的等級,但在2005年,科學及觀測到霓神星和冥王星的狀態被迅速密封。霓神星是這次在太陽係分散的圓盤區域發現的海外天體之一,盡管冥王星有著更大的體積而使其看起來稍微大一點,實際上最重要的是,霓神星質量要比冥王星質量大27%。在最初的洽談中,鬩神星本身就能作為國際天文協會的第十位行星,不論其氣體的復雜程度,冥王星作為行星的排名,最終都取決於一顆行星的定義。
自從2006年當國際天文聯閤會為“行星”一次創建正式定義之後,爭論也隨之達到頂峰,從而導緻瞭冥王星的降級。這從來都是有著爭議的話題。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國際天文聯閤會的決定,因為天文聯閤協會的設定是需要滿足三個首要條件:足夠的吸引力和自身重力使其成為圓球體,第三是它必須要有質量上的優勢,而能夠清理附近小天體和宇宙殘骸的能力。這對冥王星有什麼影響呢?因為它處於柯伊伯帶,周圍環繞著許多它無法清除冰凍物體。
其他潛在的候選行星也是如此,諸如愛神星和saris,saris是處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中的大行星。國際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觀點來反對國際天文聯閤會對冥王星的重新分類,其中最簡單的一個觀點是,冥王星依然是一個大型天體,是太陽係中第九大行星,質量第十大的天體,也是體積上最大的海王星外天體。
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並以發現冥王星時掌管冥界的神��來命名。科學傢稱它為太陽係中的第九顆行星。
冥王星擁有五顆衛星,其中一顆的大小約為冥王星本身的一半,就距離而言,它比其他行星離太陽更遠,但在其不尋常的軌道上的某些點,冥王星實際上比第八行星更近,在冥王星248年的周期上,大約有20年的時間離我們比海王星更近,但是,國際天文學聯閤會對行星定義及其後續對冥王星的處理引起瞭天文學傢們激烈的批評,因為根據2006年製定的規則,極少有天體能被判斷為一顆行星。
行星的第一條判斷標準是行星必須圍繞一顆恒星運行,但該標準似乎忽略瞭那些形成於恒星係外部的流浪行星,它僅僅在在太陽係內部有效,無法適用於更普遍的宇宙空間之中。對於行星科學傢科學傢艾倫・斯特恩這樣人來說,主要問題在於冥王星未能通過的第三個標準,因為即使在太陽係中,也沒有任何星體能夠完全清除其所在區域的碎片。目前的定義更加偏嚮於離太陽更近的星體,因為無論碎片的數量是否增加,與太陽距離的增加意味著需要更大的星體纔能清除的軌道上的碎片,舉個例子,如果地球處於海王星的位置,它也無法被認定為是行星。
在領域內似乎存在這樣的傾嚮:我使用的定義更多的是為瞭限製行星的數量,而不是為瞭識彆齣具有行星特性的星體,這完全改變瞭我們對天空中物體的分類方式。冥王星被降級的主要原因是在發現厄裏斯(鬩神星)的一個錯誤判斷,厄裏斯(鬩神星)最初被發現的時候被要比那個第九行星大,且在質量和體積上都冥王星更大,這也是促使科學傢在最初的觀測中對其進行重新分類的原因,然而,我們現在知道冥王星實際上比厄裏斯(鬩神星)還要大。
雖然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如果科學傢們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一點,關於冥王星資格的問題可能永遠不會被提齣,相反地,我們現在或許在爭論第十顆衛星――厄裏斯(鬩神星)甚至可能是十一顆衛星――薩拉的引入,現在太陽係中行星的數量可能隻增不減。事實說明,並非所有的天文學傢都不同意國際天文學聯閤會的裁決,對於很多反對者而言,他們更傾嚮於認為冥王星是一個大星體。
冥王星即使與最小的行星相比仍然是很小的,因為水星的體積是它的兩倍之多。實際上,冥王星還不如地月係的月球那麼大。它大部分是由冰塊組成而非像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由岩石組成,對於那些不反對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的人來說,相對傳統行星它有更偏嚮橢圓形狀的軌道。可以說最初把冥王星歸類到行星是因為它剛被發現時我們所知有限,我們並不知道柯伊伯帶的存在所以我們沒有考慮到將這個天體視為更大體係的一部分。
在古希臘當“行星”一詞被提齣時,他們沒有將地球算入其中,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是萬物中心。追溯那時,他們還賦予太陽和月亮以行星的身份。顯而易見,我們對於太陽係的歸類方式發生瞭變化。根據國際天文聯閤會的說法,冥王星可能不再是一顆行星,這對它而言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它擁有瞭更稀有的頭銜―矮行星,它僅僅和太陽係中其他四個天體享有這一頭銜,根據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的說法,分彆是鬩神星其他兩個柯伊伯帶的天體(妊神星和鳥神星)。
不管怎樣,就太空而言,行星一詞遠遠超齣瞭它的用途,稱天體為精確的名字是更實用的,比如類地行星、巨大的氣體星球、小行星、柯伊伯帶天體。因為這些頭銜覆蓋瞭更重要的細節,所以冥王星不再正式歸類為行星,盡管辯論仍在激烈進行但這已經不重要瞭,冥王星將永遠是最初的九大行星之一。有些人仍然反對它的降級,但是有些人認同瞭矮行星的分類,與此同時隨著我們深入的探究和瞭解我們在宇宙中的確切地位,在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描述太陽係的術語在不斷更新,這也就是為什麼冥王星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
你認為我們遺漏瞭什麼,請在評論中告訴我們。
查閱詞匯:
Elliptical 橢圓的 demotion 降級 dwarf 矮行星 Kuiper belt (KBO)柯伊伯帶
IAU(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國際天文聯閤會
Eris 鬩神星 現已知太陽係中第二大的矮行星,是冥王星質量的127%,屬於外海王星天體(TNO),也是高偏心率的離散盤天體(SDO),有一顆較大的衛星鬩衛一(Dysnomia)。
Haumea 妊神星 柯伊伯帶中僅次於冥王星和鳥神星的第三明亮的天體。
Makemake 鳥神星 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
by:大霧年,1111,明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