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6:45:53 PM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參考
對於穩定型冠脈疾病(CAD)患者,冠脈鈣化(CAC)積分在評估未來風險方麵是可靠的。CAC積分0分患者預後一般較好,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風險較低。
由於僅不到5%的癥狀性阻塞性CAD患者的CAC積分0分,CAC積分0分有助於排除大部分有癥狀的阻塞性CAD患者,從而避免後續進一步的檢查(如CTA),但這一發現是否適用於不同年齡組,目前尚不清楚。此外,CAC積分0分也無法完全排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有必要明確在不同年齡段人群中,CAC檢測用於排除阻塞性CAD的意義,有助於理解CAC在有癥狀患者的診斷過程中應用是否閤理。
近期,JAMA Cardiology雜誌發錶瞭一項研究,探索瞭CAC積分0分在排除阻塞性CAD診斷、以及近期臨床事件方麵的價值,一起來看看吧。
研究設計
觀察性研究,納入23759名2008年至2017年接受CTA檢查的丹麥成年患者。
患者都有CAD的癥狀,排除已知CAD、CAC或冠脈CTA結果缺失後,最終納入12771名患者。其中,男性10599名(45%)、女性13160名(55%),中位年齡(IQR)58歲(49-65歲)。40歲以下1372例(6%),70歲以上2691例(11%)。
阻塞性CAD定義為冠脈管腔狹窄≥50%。
研究結果
CAC積分0分的有癥狀患者中,725名患者(6%)有阻塞性CAD。
小於40歲,39名(3%);
40-49歲,192名(5%);
50-59歲,268名(6%);
60-69歲,174名(6%);
大於等於70歲,52名(8%)。
已診斷的阻塞性CAD患者中,CAC積分0分占14%(725/5043),
隨年齡增長,CAC積分0分的比例降低。
有癥狀患者中,CAC積分0分的排除CAD的診斷價值隨年齡變化。
總體而言,CAC積分0分平均診斷似然比為0.38(0.17),
也就是說,相比僅根據臨床變量,結閤CAC積分0分的診斷阻塞性CAD的可能性比預期的低約63%。
不同年齡段,CAC積分0分的平均診斷阻塞性CAD的似然比:
40歲以下0.68(0.05),(比預期下降瞭約32%),
40-49歲0.45(0.10) (比預期下降瞭約55%),
50-59歲0.33(0.07) (比預期下降瞭約67%),
60-69歲0.24(0.05) (比預期下降瞭約76%),
70歲及以上0.18(0.03),(比預期降低約82%)。
CAC檢測積分0分之後,隨訪過程中風險的改變程度方麵,女性小於男性:
(平均診斷似然比0.40 [0.17] vs 0.33[0.17]), 在50歲以下的女性中尤為明顯。
不同年齡組中,CAC積分0分都降低瞭阻塞性CAD的絕對可能性,老年人中更明顯。
在未行CAC檢測的不吸煙、無糖尿病且有非典型胸痛的男性患者,在僅根據臨床變量診斷時,阻塞性CAD的可能性為6%,結閤CAC積分0分時,阻塞性CAD的可能性為4%(絕對差異2%)。
≥70歲男性患者中,僅根據臨床變量診斷時,阻塞性CAD的可能性為40%,結閤CAC積分0分時,阻塞性CAD的可能性為8%(絕對差異32%)。
心梗/全因死亡的事件發生率(每1000人年):
CAC積分=0、無或非阻塞性CAD患者,4.07 (95% CI, 3.564.64);
CAC積分=0、阻塞性CAD患者,7.11 (95% CI, 4.72-10.69);
CAC積分>0、阻塞性CAD患者,15.00 (95% CI, 13.27-16.90)。
在所有的分析中,60歲以上的患者的事件發生率高於60歲以下的患者。
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發生率:
校正基綫特徵後,與無CAD的CAC積分=0的患者相比,
CAC積分=0、阻塞性CAD患者 HR 1.51;
小於60歲患者 HR 1.80(95%CI 1.02-3.19) ;
大於60歲患者HR 1.24(95%Cl 0.64-2.39)。
研究結論
這項隊列研究發現, 在臨床變量基礎上,通過CAC積分0分排除阻塞性CAD的準確性高度依賴於年齡這一變量;CAC積分0分的額外診斷價值在年輕患者中較小。
在年齡小於60歲的患者中,無CAC的患者中,相當一部分患有梗阻性CAD,且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均有;CAC積分0分但閤並梗阻性CAD的比例方麵,女性患者比例。
無論是否存在阻塞性CAD,CAC積分0分的患者心肌梗死或死亡的年事件率仍低於1%,錶明無冠脈鈣化的患者遠期預後良好。
來源:
Association of Age With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for Ruling Out Coronary Steno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JAMA Cardiol. 2022;7(1):36-44. doi:10.1001/jamacardio.2021.4406
作者:薄小雯 首都醫科 大學 附屬北京安貞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