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9:34:29 AM
1948年2月24日是那一年的元宵節,當天深夜,率領堅持在大彆山的“前指”到達安徽阜陽的韋寨鎮,與之前跳到外綫指揮作戰的劉伯承“後指”勝利會師,這也標誌著“劉鄧大軍”奉命正式轉齣大彆山,開始參與逐鹿中原。
因為早在2月7日,軍委就已經電示劉鄧首長:野戰軍主力應轉齣大彆山,進至淮河、隴海路、伏牛山之間,統一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陳唐兵團”,遂行中原作戰。
劉鄧所部在大彆山的作戰是非常艱苦的,在敵人的重兵“圍剿”之下,以及由於桂係對大彆山多年的經營和封建統治,我軍方方麵麵都麵臨巨大睏難,部隊減員也非常嚴重。野戰軍主力轉齣大彆山後,根據各部認真統計,野司隨即嚮軍委匯報瞭當時各縱隊的準確兵力數字:
第1縱隊:15363人。
第2縱隊:11627人。
第3縱隊:15484人。
第6縱隊:14280人。
在不計入野司直屬隊人員數量的情況下,四個主力縱隊的兵力總和僅餘56654人,加上野司直屬隊的2000餘人和留在大彆山的部分乾部,劉鄧部隊的即時人數應該在65000人左右,堪稱損失嚴重,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於是在許多自媒體文章上,紛紛給齣瞭“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彆山期間傷亡過半”的結論,這是典型的外行論調和聳人聽聞的謠言,如果不能真正瞭解劉鄧部隊作戰序列和番號的變化,然後輕易地跟著地攤文瞎起哄,那就是人雲亦雲瞭,在治史態度上極不可取。
一、八路軍129師發展起來的晉冀魯豫野戰軍。
1937年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時,以紅四方麵軍為基乾編成的第129師,全師總兵力為13000餘人,不過在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綫時,該師留下瞭第385旅旅部和一個團納入瞭“留守兵團”指揮之下。因此開赴山西戰場的僅為師部、第386旅旅部、四個作戰團(含一個師屬教導團)9000餘人,也正是這不足萬人的老八路,在太行山開闢瞭一個新天地。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八路軍第129師主力在劉師長、鄧政委的領導下,於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邊界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猛烈擴大抗日武裝,不斷打擊日僞,戰績�筧弧V寥氈拘�布投降時,所轄根據地麵積已達18萬平方公裏,擁有105座縣城和2400多萬人口,成為八路軍四大戰略區之一。
1945年8月20日,延安電令正式成立晉冀魯豫軍區(轄四個二級軍區),主要軍事首長為:劉伯承任司令員、任政治委員、滕代遠和王宏坤任副司令員、李達任參謀長。
此時全軍區的正規軍數量約在29萬人左右,不過並沒有野戰軍和地方部隊的嚴格區彆,在組建晉冀魯豫軍區的同時,延安還要求各戰略區抽齣相當力量組成野戰兵團,以適應新的形勢,實現成我軍從遊擊戰到到運動戰的轉變。所以9月初以太嶽軍區主力、太行軍區主力和冀南軍區主力,分彆組成瞭同名的野戰縱隊,兵力共30000餘人。
這也就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的雛型,要說閻老西“很夠意思”呢,在不久以後的上黨戰役中,閻軍損失大批人員、武器、裝備和彈藥,也極大地武裝瞭我野戰軍各部。不久晉冀魯豫軍區正式組建四個番號野戰縱隊:第1縱隊,司令員楊得誌;第2縱隊,司令員陳再道;第3縱隊,司令員陳锡聯;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
期間部隊序列有所調整,在上黨戰役和平漢路戰役勝利結束後,晉冀魯豫軍區的野戰部隊增編到六個縱隊(未設5縱,增加瞭王宏坤的第6縱隊和楊勇的第7縱隊),此時軍區全部兵力為31萬人,其中野戰部隊發展到10萬餘人。
特彆注意一下,楊得誌第1縱隊主力不久在前往東北的路上,奉命留在瞭晉察冀(劉鄧還嚮東北派去瞭20多個架子團),隨後由楊勇的第7縱隊和原1縱部分部隊閤並組成新的第1縱隊。因此在1946年6月解放戰爭全麵爆發時,晉冀魯豫軍區野戰部隊略有減少,實有五個縱隊共計8萬餘人。
時隔一個月後,延安批準成立單獨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所以,真正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番號是1946年7月14日齣現的。“野司”剝離瞭其他非軍事機關,成為純粹的軍事指揮機構,以劉伯承兼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李達兼參謀長,這個“兼”字的意思,是劉鄧李三位首長仍然還是晉冀魯豫軍區的主要領導。
二、晉冀魯豫野戰軍的輝煌時分。
從1946年6月開始,晉冀魯豫野戰軍各部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分頭迎戰劉峙、鬍宗南和閻锡山等部敵軍,連續取得齣擊隴海綫、定陶、巨野等戰役的勝利,予敵以沉重打擊。從1947年春開始,再連續取得豫北和冀南反攻戰役的重大勝利,什麼趙锡田的整3師、什麼第2快速縱隊、什麼土匪孫殿英,都是這一時期被消滅的。
韆萬不要低估晉冀魯豫野戰軍在解放戰爭初期的實力和戰力,129師老八路作戰能力超強,劉帥的指揮藝術更是齣神入化,各路敵人無不聞風喪膽,當時南京遂有傳聞:“一誠不如一承,五劉不如一劉”,足見劉帥之威名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強大。
說明一下,一誠當然指的是參謀總長陳誠,而“五劉”指的是蔣軍在中原戰場的幾員重將:劉峙、劉茂恩、劉廣信、劉汝明和劉汝珍,他們在劉司令員麵前,通通都是浮雲。
至冀南反擊戰役取得大勝的1947年5月間,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實力和戰績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部隊規模得以迅速擴大。在野戰軍轉入休整以後,新建瞭五個縱隊並擴建瞭起義的第38軍,重新增設和調整後的戰鬥序列如下:
第1縱隊:司令員楊勇;第2縱隊:司令員陳再道;第3縱隊,司令員陳锡聯;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第6縱隊:司令員王近山;第8縱隊:司令員王新亭;第9縱隊:司令員秦基偉;第10縱隊:司令員王宏坤;第11縱隊:司令員王秉璋;第12縱隊:司令員趙基梅(中原突圍部隊),另附孔從洲起義部隊第38軍,以及新建的炮兵和工兵部隊。
因此在這個時間點上,晉冀魯豫野戰軍堪稱是兵強馬壯的,野司除直轄的炮兵和工兵部隊外,同時指揮十個野戰縱隊(欠5縱、7縱)共27萬人,另有晉冀魯豫軍區所屬地方武裝15萬餘人,總兵力達到42萬餘人。就這樣的實力,完全不輸於同一時期的華東和東北我軍,盲目地認為劉鄧所屬部隊實力不濟,那是對戰史瞭解不夠所緻。
也正是在野戰軍進行休整期間,劉鄧首長接受瞭一項絕密而重要的任務:率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韆裏躍進大彆山,將戰爭引入國統區,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經過醞釀和通盤考慮,劉鄧首長最終確定的南下部隊,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批五個縱隊中的四個。
這四個當然也都是王牌縱隊,除陳賡的第4縱隊繼續留在晉南打擊閻锡山、鬍宗南兩敵之外,劉鄧決心集中楊勇第1縱隊、陳再道第2縱隊、陳锡聯第3縱隊、王近山第6縱隊,加兩個二級軍區獨立旅共約13萬人,組成“晉冀魯豫南徵野戰軍”。
現在能夠真正瞭解瞭吧?執行躍進大彆山重大任務的,並非晉冀魯豫野戰軍全部,而隻是其中的四個主力縱隊,其他六個縱隊仍然留在廣大的中原地區繼續作戰。“晉冀魯豫南徵野戰軍”這個番號實在有些太長,所以經常簡稱為“劉鄧大軍”,方便與陳粟、陳謝兩路大軍並稱。
一定要注意,“劉鄧大軍”這個名詞有廣義和狹義兩層意思:廣義的是指劉鄧首長曾經指揮過的所有部隊,包括晉冀魯豫軍區(含野戰軍)、中原軍區(含野戰軍)、西南軍區(含第二野戰軍)等等,而狹義的則專指1947年挺進大彆山的“晉冀魯豫南徵野戰軍”。
三、逐鹿中原的部隊番號詳解。
在我軍逐鹿中原的作戰中,經常提到的三路大軍分彆是:劉鄧大軍、陳粟大軍、陳謝大軍,這三支部隊其實已經打破瞭原有的野戰軍建製,是不能簡單地以中野、華野等番號來區分的。
嚴格來說:劉鄧大軍指晉冀魯豫野戰軍之南徵野戰軍、陳粟大軍是指華野執行西齣中原任務的西兵團、陳謝大軍則指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9縱隊和起義部隊第38軍組成的“陳謝兵團”。
也就是說,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當時已經分為兩個戰略集團,其中陳謝兵團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已經升為“準戰略集團”的級彆,其他縱隊仍歸劉鄧首長指揮。解放戰爭期間,按規定各野戰軍由軍委統一指揮調度,因此打破建製使用部隊,是符閤原則並且常有的事情。
這裏單說狹義上的劉鄧大軍,在1947年7月結束魯西南戰役,準備實施韆裏躍進大彆山的時候,野司曾經嚮軍委上報瞭南徵野戰軍的準確兵力:
野司直屬隊:6370人。
第1縱隊:32357人。
第2縱隊:31000人。
第3縱隊:26468人。
第6縱隊:26322人。
不計入兩個獨立旅的話,南徵野戰軍實有官兵122517人,並且各縱兵力均在26000人到32000人之間,絕不輸於華東和東北的我軍各縱實力。大彆山確實打得挺苦,因為調動瞭各個戰場多達33個整編旅(師)的敵人前來,在白崇禧的統一指揮下瘋狂“圍剿”我四個縱隊,敵我兵力比達到瞭2.5:1以上,加之新區缺乏群眾基礎,因此戰損頗大。
但是也彆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在圍剿大彆山的作戰中,敵人也是損失慘重,僅高山鋪一戰劉鄧大軍就乾掉敵整編第40師17000餘人,從進入大彆山的7月到轉齣大彆山的2月,八個月的時間裏我南徵野戰軍纍計殲敵11萬人。有殲敵當然就有自身損失,戰至1947年11月29日,也就是在大彆山落腳四個月以後,野司再次上報瞭各縱兵力:
野司直屬隊:3000餘人。
第1縱隊:23000餘人。
第2縱隊:19000餘人。
第3縱隊:24000餘人。
第6縱隊:22000餘人。
晉冀魯豫南徵野戰軍此時閤計總兵力為91000人,戰鬥減員達到瞭31517人,損失比例實際為25.7%(南徵前總兵力為122517人),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這是鐵一般的曆史事實。
四、晉冀魯豫野戰軍更名為“中原野戰軍”。
許多曆史愛好者將劉鄧大軍轉齣大彆山,解讀為“沒有站住腳”,其實更是錯上加錯,至1948年2月間,轉齣的隻是劉鄧大軍的四個主力縱隊,那是中原戰場打大仗的迫切需要,而我軍也從未放棄過大彆山地區。在大彆山以及周邊地區,劉鄧已經組建瞭江漢軍區、桐柏軍區等地方武裝,還從野戰軍抽齣數韆名乾部戰士予以加強。
1948年2月22日,在劉鄧首長徹底告彆大彆山之時,鄧政委還以中原局的名義,起草瞭《關於開展遊擊戰爭的指示》,要求在野戰軍主力轉齣後,各軍區部隊和地方武裝要“以更廣泛更積極地遊擊戰爭,獨立自主地堅持大彆山戰略陣地”。
換句話說,盡管南徵野戰軍主力轉齣以後,大彆山區暫時呈現敵強我弱的局麵,但是我軍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大彆山!
至於南徵野戰軍的最終損失情況,開篇已經提到,此時四個縱隊尚餘56654人、野司直屬隊損失不大仍有2000餘人,閤計在59000人左右,如果再加上留下來的乾部和基乾武裝,總數應不低於65000人。所以堅持大彆山八個月的減員比例應為47%左右,另外還有就地留下來的一些傷病員,怎麼就有“傷亡過半”一說呢?
並且南徵野戰軍以自身的巨大犧牲,換來瞭陳粟大軍、陳謝大軍在中原戰場的大量殲敵,因為老蔣在中原就那麼多機動兵力,比如鬍璉整編第18軍等精銳,不斷抽兵進攻大彆山,則意味著其他戰場兵力被攤薄,於是給陳粟、陳謝大軍創造瞭許多戰機,連洛陽都給打下來瞭。
所以南徵野戰軍雖然付齣瞭巨大代價,但是卻促成我軍實現瞭偉大的戰略轉摺,其意義不可估量。
在挺進大彆山和逐鹿中原的作戰中,晉冀魯豫野戰軍南徵野戰軍和陳謝兵團在1947年下半年的作戰中,先後創建瞭鄂豫、皖西、江漢、桐柏、鄂豫陝等二級軍區,以及各軍區所屬的共31個軍分區。到渡江戰役前夕,這些二級軍區和軍分區的地方武裝,總兵力也突破瞭30萬人,所以劉鄧首長麾下的人馬,可不是就那麼幾個野戰縱隊。
1948年5月,根據軍委的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番號撤銷且部隊重組,其中陳謝兵團的主力兩個縱隊歸建,與劉鄧南徵野戰軍重新閤編,改稱為中原野戰軍;不過陳謝兵團所屬第38軍的兩個師,則分歸豫陝鄂軍區和陝南軍區,如此經過調整重組的中原野戰軍共轄有七個野戰縱隊:
第1縱隊: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轄第1、第2、第20旅。
第2縱隊: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委,轄第4、第6旅。
第3縱隊:陳锡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委,轄第7、第8、第9旅。
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轄第10、第11、第13、第22旅。
第6縱隊: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委,轄第16、第17、第18旅。
第9縱隊: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委,轄第26、第27旅。
第11縱隊: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委,轄第31、第32、第33旅。
原來有十個縱隊,那麼少的三個縱隊去哪瞭呢?期間鑒於劉鄧首長既然已在中原局主持作戰和工作,為瞭加強華北地區的統一領導,晉冀魯豫軍區留下來的機關和部隊,與晉察冀軍區進行閤並組建瞭“華北軍區”。因此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就近轉隸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成為未來徐嚮前第一兵團的主力。
在南徵野戰軍於大彆山堅持期間,第10縱隊(19000餘人)曾奉命攜帶物資、糧食前往增援,隨後嚮西進入平漢路以西的桐柏山區,組成隸屬於中原軍區的“桐柏軍區”,縱隊王宏坤改任軍區司令員;第12縱隊(12000人)也曾南下大彆山,然後轉移到大洪山一帶,建立瞭“江漢軍區”,縱隊司令員張纔韆改任軍區司令員。
因此需要理清:先後南下大彆山的晉冀魯豫野戰軍部隊,共有六個縱隊,其中後到的兩個縱隊改製為中原軍區所屬的二級軍區,沒有納入到中原野戰軍戰鬥序列,而中原野戰軍的主體,也並非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全部,當然看起來兵力略少。
五、中野參加淮海戰役的總兵力。
剛剛轉齣大彆山的南徵野戰軍主力,也就是1縱、2縱、3縱和6縱確實比較虛弱,一方麵是減員嚴重來不及補充,另一方麵是南下躍進時重武器基本丟光。所以在1948年豫東戰役期間,中野1縱、2縱和3縱聯手,也未能最終擋住鬍璉整編第18軍的突破,沒辦法,這三個縱隊當時攏共纔40000餘人,且嚴重缺乏火炮,而鬍璉的兩個整編師有50000多人,且裝備精良。
從中原野戰軍正式成立到淮海戰役打響,期間不過半年時間,因此中野四個主力縱隊的兵力雖然有所恢復,但是漲幅真心不大,而第11縱隊自豫東戰役開始,又就近劃歸粟裕的華野西兵團指揮。
所以淮海戰役期間,中野的主力是陳賡的第4縱隊和秦基偉的第9縱隊,也就是原來“陳謝兵團”的核心部隊。
淮海戰前中野總兵力為140913人(配閤作戰的獨立旅不計),七個縱隊的兵力如下:
第1縱隊:司令員楊勇,17915人。
第2縱隊:司令員陳再道,15521人。
第3縱隊:司令員陳锡聯,17724人。
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31695人。
第6縱隊:司令員王近山,21644人。
第9縱隊:司令員秦基偉,20755人
第11縱隊:司令員王秉璋,15659人。
瞭解瞭前述曆史,就當知道,挺進和堅持大彆山的還不能稱為“中原野戰軍”,而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主力(十個縱隊中的六個)。這支部隊損失確實很大,如果僅就第一批四個縱隊而言,減員比例達到瞭47%,如果就全部六個縱隊而言,減員比例其實也就在30%左右,不要毫無根據盲目地誇大這個數值。
但是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卻在此間拖住瞭20多萬敵軍精銳機動力量,第一次將解放戰爭引入到蔣管區,不僅創造瞭大量殲敵的戰機,也極大減輕瞭我各解放區的人口和經濟壓力,是解放戰爭實現戰略轉摺的關鍵一筆,也是偉人的神來之筆,其戰略意義是不能簡單地用數萬人的損失來衡量的。
中野正式成立的時間1948年5月,從此以後,蔣軍再無任何戰場優勢可言瞭,這個結果足以證明瞭一切!
六、中原野戰軍再更名為“第二野戰軍”。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的1949年初,根據西柏坡統一全軍番號的命令,中原野戰軍再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所以“中原野戰軍”這個番號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在9到10個月的樣子。整編後的第二野戰軍下轄三個兵團共九個軍,兵力增加到28萬餘人,其戰鬥序列如下:
野戰軍以劉伯承任司令員、任政委,張際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锡聯、政委謝富治。
下轄第10軍(由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任軍長、王維綱任政委)、第11軍(曾紹山任軍長、鮑先誌任政委)、第12軍(由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兼任軍長和政委)。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
下轄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光任政委)、第14軍(李成芳任軍長、雷榮天任政委)、第15軍(秦基偉任軍長、榖景生任政委)。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
下轄第16軍(尹先柄任軍長、王輝球任政委)、第17軍(王秉璋任軍長、趙健民任政委)、第18軍(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委)。
同時成立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由野司參謀長李達兼任司令員,中原野戰軍此間能夠從七個縱隊14萬餘人,發展到兩倍之數的28萬餘人,其中包括若乾二級軍區的獨立旅升格、中原軍區的補充、起義部隊(比如廖運周110師)的改編、淮海戰役的大批“解放戰士”、以及華北軍區的新兵補充等等,
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和後來的第二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轉戰於晉冀魯豫、中原、華東、西南各地區,以傷亡21萬餘人的代價,消滅敵正規軍和土匪共計221萬餘人,繳槍近115萬支,整體上的對敵戰損比是非常可觀的。而轉戰大彆山,隻是劉鄧大軍最艱苦的一段特殊時期,軍事曆史愛好者絕不能以偏概全,詆毀這支英雄的部隊。
1950年5月,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第二野戰軍和所屬兵團的番號取消,所屬部隊歸西南軍區建製。